项艺
春日露营、夏日冲浪、秋日徒步、冬日滑雪……自然风光搭配运动装备成了社交媒体上最新的“打卡”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周末与阳光和空气来一场“约会”;河边垂钓、公园野餐、滨江漫步等“轻户外”场景之下,也不乏长辈们的悠闲身影。
截至2021年底,全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超过4亿。运动项目的层出不穷与运动场地的逐渐延伸,使得户外运动不再是“狂热爱好者”和“资深驴友”的“专利”。新鲜有趣的体验加之较低的参与门槛,使得其受众逐渐趋向大众化、全龄化,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热门新选择。
对于身处格子间,身患“城市病”的“打工人”来说,户外运动的运动强度适中,且可以根据个人身体素质进行靈活调整,是一项容易入门且长期坚持的选择。除了健康层面的考量,户外运动的附加“属性”,也成了其持续走红的重要原因。
户外运动是解压的新途径。骑车的背影加上轻快的配乐,又一条记录视频被发布在小胡的社交媒体上。“我是最近才开始骑行的,平时就喜欢健身和旅游,骑行刚好可以把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上周刚刚结束35公里骑行的小胡告诉记者,自己周末有去健身房的固定习惯,也会经常去周边城市短途旅游,但一个周末的时间使得两者难以兼顾。直到朋友向自己介绍了户外骑行这项运动,在保证运动量的同时,还能去不同的地方感受自然风景。在第一次尝试后,小胡就“入坑”了,回家后便开始马不停蹄地规划起下一次行程。
小胡表示,之所以这么快就迷上骑行,是因为在骑车的过程中,大脑很容易“放空”,和在健身房里训练时的紧绷不同,吹着风晒着太阳,自己的目的性就没有那么强。平时习惯了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屏幕,现在看着花草树木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而且骑行结束后,还能和同伴逛逛周边景点,吃吃当地小吃,也不会有什么“负罪感”。一场骑行下来,身体得到了锻炼,心情也变得放松,是十分有效的解压方式。
户外运动是热门的社交新手段。“周末徒步组队”“自驾往返,找露营队友”类似的帖子在社交媒体上十分常见,除了约上生活中的三五好友共同外出徒步或露营,增进感情;年轻户外爱好者也会通过在网上找新“搭子”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以相同的爱好为切口,结交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搭一块天幕,支一顶帐篷,备一桌美食,充满绿意的户外草坪就成了天然的社交场所。在露营过程中,参与者需要提前商讨路线,分配彼此要携带的物资,互相帮助着完成营地搭建,每一个步骤的沟通与磨合,都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比餐厅更轻松的环境,比咖啡厅更自在的氛围,所有人席地而坐,老朋友们能把酒言欢,新朋友们能快速破冰,一幅和谐场景成了年轻人心中的“向往生活”。
户外运动是自我态度的表达。与各种风靡一时的活动一样,户外运动也有其独特的“打卡”方式,不同于以“网红路牌”为标志的城市风景,户外运动的“打卡”往往是满眼青翠的自然风光,配合“成果展示”,或是一张徒步地图,或是和运动装备的合影。除了“打卡”拍照以外,不少爱好者也将“户外”精神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城市户外”风的穿搭与“环境友好”的购物选择成为了消费关键词。无论是为了热爱而走向户外,还是为了“打卡”而背上行囊,只要人在路上,心就是自由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借由此来表达自己向往自然,随和放松的心态。
以“户外新生活 消费新动能”为主题的2023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大会于今年10月27至29日举行。据大会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某旅行网站与户外运动相关的订单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79%。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于10月24日印发的《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方案目标,至2025年将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随着市场需求增加和政策引导发力的双重推动,户外运动带起的“户外经济”正呈现爆发式增长。
未来将不断增加新的市场主体:截至2022年,新设立的户外运动相关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仅2022年度,全国户外运动相关企业达20.4万家,与2021年底相比增长超过20%。在两年的井喷式发展过后,2023年的市场逐渐趋于平稳,但仍有不少企业还在延续扩张势头。在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共同印发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提出,未来要培育户外运动市场主体。到2025年,将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户外运动龙头企业。
未来将“解锁”更多户外运动场地:“户外运动”消费需求的巨大增量是自2019年以来的一次触底反弹,新风景和新土地成了未来发展的关键。《方案》提出,未来将加强各类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进有条件、有特色的自然场地向户外运动开放;并将创新土地供应方式,鼓励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同时强调要树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搭建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以保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一众热度不减的“路线分享”和“装备测评”中,也有不少“吐槽”帖成为了爱好者们出行前必看的“避雷”攻略。在网络上随机搜索一个热门网红露营地,各式打卡照令人心向往之。然而若是在关键词后输入“避雷”二字,跳出的大部分是在社交媒体上不曾展露的画面。比如露营地宣传照与实地情况不符,不少露营者循着网络图片慕名而来,却发现现场因缺乏维护,满地垃圾,无处下脚;又或者是露营地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扎营难度增加,给露营者们带去诸多不便。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都集中在露营地管理与维护的缺位上,名不副实的“买家秀”与“卖家秀”,大大降低了露营者们的体验感。
因此,有不少人为避开帐篷扎堆的“网红露营地”,开始另辟蹊径,寻找无人看管的野地进行露营。久而久之,原本无人问津的野地竟然发展成了所谓的“小众宝藏露营地”。据报道,位于北京温榆河的某处废弃高尔夫球场就吸引了不少人前往,原本茂密的草坪布满了明火烧烤的痕迹与散落的垃圾,无一不在显示这片草地的火爆程度,而直接开上草地的车辆也将原本的绿茵碾至枯黄。在该区域被铁丝网拦起,贴上禁止入内的标识后,不远处的开放河段又升起了烧烤的炊烟,原本禁停的路段也再次挤满了露营者们的车。“野地露营”屡禁不止,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其他热门户外运动项目中,不仅对自然环境和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和伤害,对于参与者自身的安全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针对此类问题,在《方案》中能够窥见一些未来的解决方向。一方面是从源头开始,加强户外运动标准化建设、强化标准实施、建立健全户外运动产业的统计制度、指标体系和行业监测机制。让各类市场主体的经营更规范,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升体验感,让爱好者能够安心走向户外。另一方面是加强监督监管,严格落实户外运动服务及设施建设管理规范,加大对户外运动设施的监督管理力度。以此保证行业的长续健康发展,避免因管理缺位而造成的各类问题。
无论是户外运动的走红,还是“户外经济”的爆发,都昭示着普罗大众对自然风光与闲适生活的向往。在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走向户外、享受新鲜氧气和田间野趣之时,我们就更应用自己的方式来回馈自然的无私,做到“无痕享受绿色户外”。只有保护住眼前的青葱绿意,双脚才能走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