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董红军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 四川省泸州市自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以来, 始终坚持“为农服务”,牢牢抓住“科技属性”,持续拓展“特”的内涵,深度优化“派”的方式,有效扩大“员”的路径,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县域科技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使之成为科技强农、人才兴农的强大动力,助力全市农业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泸州市科技领导小组牵头、统筹协调的作用,实施科技特派员“百千万工程”,一盘棋、一体化推进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 制定落实《泸州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明确选派条件、工作职责、考核管理、保障措施等,将科技特派员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形成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稳定投入机制。
二是拓展创业空间。鼓励科技特派员与农户、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合作,以资金、技术入股或以独资、承包等方式和农户、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公司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 支持科技特派员参与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科技示范基地等农业创新平台建设。 目前,泸州市累计有68 名科技特派员参与农业科技平台建设, 推动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5 个,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5 个,省级众创空间7 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9 个,塑造了全市农业科技发展新优势。
三是突出绩效导向。制定落实《泸州市科技特派员绩效管理办法》, 对科技特派员实行平时督导、年终考核、动态管理。 对考核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在申报省、市级科技项目时优先支持,在评选“酒城英才”等荣誉中给予倾斜;对工作不力、群众反响差的科技特派员,及时通报督促,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选派人员及时调整。大力表扬和宣传先进典型,截至目前,《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等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泸州市科技特派员工作20 余次,泸州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及5 名科技特派员受到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表扬。
一是锚定工作任务。通过“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方式,吸纳涉农专家、新乡贤、企业家、返乡创业大学生等领域840 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员,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截至2023年10月,泸州市组建了由113 名科技特派员组成的“省、市、县”7 个科技特派团队伍, 其中包括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农科院青年领军人才各1 人; 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4 个, 每个工作站配备科技特派员不少于2 名,实现中心镇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二是强化供需契合。 通过座谈、调研等方式,面向农业企业、种养农户征集农业技术需求110 项,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 突出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科技支撑不足、创业带动不足、农技推广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难题。目前,累计解决水稻新品种高温抗性、高粱漂浮育苗移栽、茶园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难题18 项,成功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100 项,建成种质资源圃9 个、高产核心示范片50 个,带动增产面积300 万亩以上,有力地推动了粮油、畜禽、水果、林竹、蔬菜等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助农增收304 亿元。
三是探索组团服务。 与重庆市江津区、永川区签订科技特派员互派协议, 围绕中药材、 畜牧、种植、茶叶等产业发展需求,遴选对口技术专家组团服务,实现互派科技特派员10 人,组团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2 场次,现场技术指导45 次。开展泸(泸州市)永(永川区)江(江津区)科技成果对接发布会,发布“赶黄草新食品原料”等科技成果89 项,为校、地、院、企深度合作创造机遇。 四川大学与四川古蔺肝苏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赶黄草生物食品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业务,实现赶黄草从医药到食品的产业延伸, 四川省农科院协助古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将赶黄草使用方式扩大到饮料已获国家卫健委批准,年产值有望提升3 倍。
一是推广“科技特派员+培训”模式。 积极开展“百名科技特派员进千村”等活动,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观摩、田间指导等形式,重点对粮油、蔬菜、水果等种植技术和畜禽、 水产等养殖技术进行培训。 目前, 泸州市科技特派员牵头举办各类培训756 场次,参培农民达3.2 万人次,培养基层技术骨干315 人次, 发放资料5 万份, 直接服务农民3.2万人次,解决技术问题万余个,极大地推进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是构建“科技特派员+平台”模式。 泸州市建成科技兴村在线平台6 个, 将科技特派员纳入“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专家库,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模式,高效开展技术咨询、农村产业带头人培训等活动。 截至目前,建有科技示范村3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5 个,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06 场次,培训人员21989 人次,开展“一对一”现场技术指导152 次, 解决关键技术问题12 项,在线答复技术咨询4.7 万条, 为农业企业和农户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
三是建立“科技特派员+项目”模式。 鼓励科技特派员指导参与农业企业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项目建设。 整合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力量,组织实施技术推广项目35 项、成果转化项目15 项, 帮助解决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问题18 个,带动2.3 万余名农民致富增收。
四是探索“科技特派员+实体”模式。 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特派员携带技术、项目、资金到农村创办(领办)经济实体,以“科技特派员+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 培育涉农高新技术企业6 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140 家,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1 个、家庭农场16 个,取得直接经济效益5000 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