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指南:一个中国乡村“千万工程”的共富实践
——以浙江省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为例

2023-12-28 03:09文丨曹源发汤淇皓
中国农村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共富红叶太湖

文丨曹源发 汤淇皓

2023年6月,中央财办、中央农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要结合实际将之创造性转化到“三农”工作实践之中。 2003年6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千万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通过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已经成为“华东地区最美古村落”。 从摆脱贫困到奔赴小康,再到源头共富,指南村实现了“穷山窝”向“共富村”的华丽转变。2022年4月,指南村入选浙江省第二批未来乡村创建名单;2023年3月,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一、指南村的基本情况

《临安县志》记载,指南村因背靠指南山得名,古名紫南山,取“紫气南来”吉意。 全村面积7.86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50 米,由指南和塘顶两个自然村组成,总人口670人。指南村传承千年“传统村落”的中华文化和保有“古树名木”的自然生态,是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二是非遗文化。 太平灯是指南村传统的年俗活动,旨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子孙兴旺,距今已有700 余年的历史, 曾获得临安元宵灯会金奖,2021年登上央视《探索·发现》栏目。

三是森林古树。 全村集聚了银杏、枫香、金钱松等340 余棵百年古树,森林覆盖率达到93%。 目前,指南村有800年、1000年历史的两棵银杏树列入蚂蚁森林的“古树保护”公益支持项目。

俯瞰指南村

二、指南村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是摆脱贫困,“大寨精神” 的先进典型(1964—1980年)。“站在指南山,胸怀全世界”推动了“高山冷坞出高产”,实现了指南村第一次的快速发展。指南村是20 世纪70年代浙江省学习大寨文化的两个典型之一。全村大力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开垦梯田470 亩、兴修山塘水库8 座,涌现了一批如“夺水女将”夏水凤、“贫下中农的好后代”宋鑫娣等具有代表性的知识青年。 由于指南村充分发挥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1970年8月18日,《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分别刊登题为《毛泽东思想放光彩大寨红花指南开》的文章,将指南村作为先进典型大力宣传。1974年4月1日,《杭州日报》 刊发专题报道《指南的春天——访临安县临目公社指南大队》。 在这个时期,“农业学大寨”深刻改变了指南村的基本面貌,更为今天指南村的农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奔赴小康,“特色山货”的艰难探索(1980 —2010年)。 农业学大寨运动结束后,包产到户极大解放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由于指南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又从曾经的先进典型回归到了一个普通村落,知名度逐渐下降。 2000年,通往指南村的唯一道路——永指线从砂石路升级为柏油路, 打开了指南村对外交往的通道,使得村里的农产品可以更加便利地向外销售。2001年,指南村所属的临目乡并入太湖源镇,指南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由于邻村白沙村太湖源生态旅游区的开发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指南村的旅游开发以及农家乐的建设,但无论是“量”还是“质”上仍然十分有限。 在这个时期,指南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种植茶叶、竹笋、山核桃。

三是源头共富,“千万工程”的实践路径(2010年至今)。从2010年开始,临安区开展“绿色家园、富丽山村”行动,指南村作为试点村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2011年10月,临安区联合浙江电视台举办“指南秋韵——首届太湖源镇指南高山红叶旅游节”,吹响了指南村农旅融合发展的冲锋号, 开始走上了一条共富道路。 首先,建设美丽乡村。 聚焦“提升环境”,大力开展“拆”“整”“建”,通过景观节点改造、外立面整治、村域配套设施建设等多措并举,全面提升了指南村的整体环境。其次,打造红叶指南。 聚焦“特色小镇”,提升村落能级。2015年11月,临安区举办“全国摄影大赛开镜暨红叶指南小镇开街仪式”, 标志着指南村的第二次快速发展。 通过小镇建设,引导降层露出山脊线,进一步提升了全村风貌,打响了“红叶指南”的乡村品牌,打造“生态创意型”新乡居生活示范村和“中国摄影基地”。 最后,开展乡村运营。 聚焦“村落景区”,借助市场力量并引入专业团队,围绕丰富旅游业态、设计打卡点、提升网红民宿知名度来运营指南村, 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指南、游在指南、住在指南。 截至2023年,预计指南村年游客接待量达64.4 万人次,全村旅游收入近1 亿元。

三、指南村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的共富探索

一是充分整合全域农旅资源,走集群化、精品化路线。 首先,村与村整合。 联通盘活村与村的优质农旅资源,创新景区资源整合方式,丰富指南村的旅游体验,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地推出“打卡路线”“观光路线”,串起太湖源景区、东天目景区,以及“畈龙竹海”“云上茶乡”“锦里桃园”等省级现代农业园,构建以指南村为核心的大太湖源集群化旅游生态。 其次,区与镇联合。 围绕太湖源镇在临安区旅游的地位作用,持续建设“文旅样板镇·富美太湖源”, 争取精品化的区级旅游资源导向太湖源指南村。 最后,省、市、区集合。 立足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发挥太湖源头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积极开展省、市、区的旅游合作和市场推介,再次打响太湖源、指南村在全国的旅游知名度。

二是持续注入多源项目资源,走联名化、项目化路线。首先,依托“自然风光”,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指南村的秋天红叶、参天古树、大寨梯田等独特自然风光,是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根本底色。 要把人居环境维护好、古树古宅保护好、山塘水库治理好,不断擦亮指南村自然环境优美的金名片,让游客在指南村看见美丽中国。 其次,依托“网红流量”,推动爆款项目导入。指南村是远离城市喧嚣的高山古村落,是吸引流量的天然法宝。 要不断丰富指南村的“网红属性”,紧跟市场需求,通过联名知名品牌发挥叠加效应,创新新项目导入、新业态培育的合作方式,提升活动策划质量,不断推陈出新,优化旅游体验,让来过指南村的游客还想再来、没来过指南村的游客急着想来。最后,依托“传统文化”,推动村景人文融合。 要传承好优良深厚的家风文化,发扬好“太平灯”的非遗文化,结合村庄建设风貌,将村庄风景与历史人文相融合,不断发挥指南村史馆、乡村振兴馆的展示功能,展现指南村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游客游在指南、爱在指南。

三是强化宣传形成品牌资源,走品牌化、专业化路线。 首先,锚定“红叶指南”的农旅品牌。 引导更多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等关注指南村、报道指南村,加强“太湖源山居”民宿、“指南十八碗”美食等子品牌建设,丰富品牌内涵,通过艺术下乡、教育下乡、公益下乡等多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其次,提升“乡村运营”的效率效益。 要以商业逻辑让运营落地,聘请有经验、懂专业、善经营的乡村运营人才,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和开展“空间革命”,提升乡村运营的实绩实效,提升专业能力。 最后,带动“未来乡村”的共同富裕。要不断提升村集体收入,调动村集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利益绑定机制,引导乡村运营方与村民一同谋划、一同开发,让村民参与到乡村运营中去,实现“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猜你喜欢
共富红叶太湖
“萧滨一体化”:打造区域协作共富升级版
以更强合力奋进共同富裕之路余杭发布“余上富美”共富工坊扶持政策
一图读懂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
凝聚共富力量 谱写发展新篇
姚红叶
叶拽:一片“红叶”带富一方百姓
几张飘落的红叶
秋日赏红叶
太湖思变2017
太湖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