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针与穴位埋线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干预效果

2023-12-28 01:06郑绮眉黄冉艺贺良炜吴建伟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21期
关键词:皮内针血液病恶心

郑绮眉,黄冉艺,贺良炜,吴建伟

[江门市武邑中医院(暨南大学附属江门中医院)血液病科,广东 江门 529000]

恶性血液病是临床上一种较为严重的以血液、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为主要表现特征的疾病类型,这类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需积极治疗。临床上针对此类疾病主要是采取化疗的形式,通过专用的化疗药物来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这种方式是治疗此类癌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化疗所用的化学药物会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并且对患者的胃肠功能造成一定刺激,导致患者发生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所以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科学的干预十分必要。本研究运用皮内针及穴位埋线两种方式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现象进行干预。皮内针利用皮内针平刺入腧穴皮内,达到缓解呕吐症状的目的,属于侵入性干预,但起效迅速,时间短,能减轻患者刺激性伤害[1];穴位埋线是在患者穴位埋线后通过持续刺激其穴位缓解恶心呕吐症状,持续起效时间长,但会长时间刺激患者[2],目前,临床上关于两种干预方式的效果仍存在争议。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皮内针与穴位埋线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现象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2 年6 月至2023 年6 月江门市武邑中医院(暨南大学附属江门中医院)收治的122 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并发恶心呕吐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1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 例,女性29 例;年龄20~62 岁,平均(40.12±1.55)岁;体质量44~75 kg,平均(58.23±1.33)kg;其中白血病42 例,淋巴瘤12 例,多发性骨髓瘤7 例。干预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8 例;年龄19~59 岁,平均(40.09±1.59)岁;体质量46~76 kg,平均(58.19±1.39)kg;其中白血病44例,淋巴瘤13 例,多发性骨髓瘤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①根据临床表现与骨髓穿刺活检报告被确诊为恶性血液病,并符合《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2014版)》[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 周岁及以上;③加入研究前无任何精神病史;④凝血功能无异常。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精神疾病,无法正常沟通和交流;②对本次使用的干预方式有严重禁忌证;③中途由于不明原因退出研究;④合并肝、肾功能明显障碍。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与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止吐结合穴位埋线干预:患者化疗后4 h 口服盐酸昂丹司琼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062,规格:4 mg/片)8 mg,并对患者采用改良型线体对折穴位埋线法,操作如下:①取穴:中脘、双天枢、双梁门、双足三里。②以2.5%安尔碘[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批准文号沪卫消证字(2003)第0001 号,规格:60 mL/瓶]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取适当长度可吸收羊肠线,放置在8 号注射针头的前端,露一半羊肠线在针头外端,用无菌止血钳向上对折线体。③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将羊肠线埋填在穴位的皮下组织内。④出针后用棉签按压针眼片刻,防止出血。7~14 d 治疗1 次,28 d 为1 个周期。干预组患者实施常规止吐结合皮内针干预:止吐药物及服用方式同对照组,皮内针治疗操作如下:取患者腧穴局部皮肤,以2.5%安尔碘进行消毒,后取皮内针(苏州环球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70588,型号:0.35 mm×25 mm),镊夹针柄,平刺入患者皮内,后给患者贴上无菌敷贴于外露的针身和针柄处固定,以免因活动而致针具移动或丢失。每次埋针2~3 d 后取针,埋针部位出针3 d 后再埋针。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30 d。

1.3 观察指标①恶心呕吐控制情况: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完全缓解为完全控制(FC);患者每天恶心呕吐次数在1~2 次之间表示部分控制(PC);患者每天恶心呕吐在3~5 次之间表示轻微控制(SC);患者每天恶心呕吐在5 次以上表示症状未控制(NC)[3],总控制率=(FC+PC)例数/总例数×100%。②胃肠动力激素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 转速离心5 min,通过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的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水平。③生活质量:以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4]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等方面,满分均为100 分,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首先采用S-W 法检验,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控制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控制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胃肠动力激素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胃动素、胃泌素均升高,血管活性肠肽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动力激素指标比较(ng/L,)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动力激素指标比较(ng/L,)

注:与治疗前比,*P<0.05。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升高,且干预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3 讨论

恶性血液病是一类疾病的总称,是指由于物理、生物、化学、遗传等因素引起的血细胞或造血细胞异常增殖分化、造血系统恶性病变等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在临床上治疗恶性血液病主要是化疗,通过化疗药物杀死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但化疗药物也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损伤,尤其是对其肠胃系统造成干扰,患者通常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一系列症状[5],因此,在化疗的同时,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干预措施,帮助患者缓解不适症状,减少化疗带来的痛苦。

近些年中医方案逐渐被人们重视,皮内针和穴位埋线均能有效缓解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穴位埋线主要通过线体对折穴位埋线法埋线,能有效缓解患者体内脏腑阴阳偏亢,并弥补脏腑阴阳之不足,从整体调节肠胃,有效缓解化疗后恶心呕吐症状,但该方法埋线时间长,患者有疼痛、过敏、血肿、感染等风险[6];皮内针主要以针刺患者腧穴皮肤,《内经》曰:“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可见针刺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之功。目前皮内针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这种方式下针只埋入皮下,达到无痛无针感,较长时间轻微地刺激,随机体活动而自行刺激,可产生较好的疗效[7]。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两种干预方式均能帮助患者很好地缓解恶心、呕吐症状。另外,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升高,且干预组更高。可能是因为皮内针比穴位埋线操作更加简单,并且患者无需长期埋线,疼痛较小,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因此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胃动素是一种消化道激素,可促进患者胃肠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胃泌素主要可促进胃酸分泌、胃肠蠕动、保护胃黏膜、调节胃肠道激素的分泌;血管活性肠肽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作用是舒张平滑肌,刺激胃肠道,维持水与电解质分泌及胰腺激素的释放[8]。对患者进行穴位埋线干预,能够调节机体神经功能活动,促进胃肠激素分泌失调及胃动节律紊乱恢复正常,从而改善患者胃肠激素指标。皮内针干预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患者,能够产生持续且稳定的刺激,不断地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激发机体正气,进而改善患者胃肠功能[9]。有研究报道,皮内针与穴位埋线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动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促进胃动素、胃泌素及血管活性物质释放,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10-11]。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胃动素、胃泌素均升高,血管活性肠肽均降低;但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皮内针与穴位埋线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患者干预,均能够改善胃肠动力相关激素指标。

综上,皮内针与穴位埋线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够改善胃肠动力相关激素,但皮内针痛感较轻,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建议症状较轻用皮内针,症状重的患者用穴位埋线治疗。

猜你喜欢
皮内针血液病恶心
皮内针研究热点及趋势:文献计量学及知识图谱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血液病患者的应对策略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皮内针联合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题出的太恶心
基于皮部理论浅析皮内针疗法之应用
头皮针配合埋皮内针治疗失眠症60例疗效观察
活血化瘀法治疗血液病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