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诊断中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3-12-28 01:06丁小弟武蓓蓓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21期
关键词: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卢 昭,丁小弟,武蓓蓓

(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甘肃 陇南 746000)

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疾病,在女性群体发病率较高,有资料报道称,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行中,宫颈癌居于首位,乳腺癌居于第二位,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1]。目前相关研究尚未阐明乳腺癌发生的机制,而通常认为乳腺癌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病毒感染、慢性炎症浸润等。早期诊断乳腺癌有利于减轻对患者的伤害,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提升其生存质量。但临床实践发现,由于乳腺癌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大多数患者的确诊时,已经发展到中晚期,部分患者丧失手术治疗机会,预后较差[2]。因此寻求更为高效精准的乳腺癌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对乳腺癌进行诊断时,病理检查为“金标准”,但其会造成检查创伤,且费用高昂,患者接受度低,在乳腺癌筛查中应用受限。血清肿瘤标志物取材难度低,检查速度快,费用较低,可重复性检测,患者接受度高。相关研究报道显示,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为临床常用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诊断中均起到一定的诊断效果[3]。癌胚抗原在乳腺癌诊断中较为常用,其为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在健康人群肝、胰腺组织中有少量表达,但乳腺癌患者中通常呈高表达[4]。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均为糖类抗原类肿瘤标志物,均能够在不同肿瘤中呈现升高,且还能够对乳腺癌的复发、转移进行监测,判断患者预后情况[5-6]。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20 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乳腺癌诊断中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的应用价值,以为临床诊治乳腺癌提供更多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诊治的120 例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乳腺癌组(65 例)与乳腺良性病变组(55 例)。乳腺癌组(65 例)患者中年龄22~70 岁,平均(48.65±6.30)岁;BMI 19~25 kg/m2,平均(22.35±1.62)kg/m2;疾病类型:浸润性小叶癌32例、浸润性导管癌28 例、黏液癌5 例;疾病TNM 分期[7]:Ⅰ期16 例,Ⅱ期25 例,Ⅲ期12 例,Ⅳ期12例。乳腺良性病变组(55 例)患者中年龄25~70 岁,平均(49.10±6.85)岁;BMI 19~24 kg/m2,平均(22.20±1.58)kg/m2;疾病类型:乳腺囊性增生16 例、浆细胞性乳腺炎28 例、乳腺纤维腺瘤11 例。两组患者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所有患者符合《乳腺疾病的诊治与预防》[8]中的标准;乳腺癌患者符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 年版)》[9]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诊断标准:符合《乳腺良性疾病的诊治》[10]中的标准。所有患者纳入标准:①对应符合上述疾病诊断标准,②接受病理学检查确诊;③入组前未行放化疗治疗;④可接受血清学检查。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恶性肿瘤疾病;②全身急性感染;③合并脏器功能严重障碍。研究符合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①检测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水平。采集所有患者5 mL 晨起空腹静脉血,以半径4 cm、转速3 000 r/min 离心10 min,离心完成后取上层血清进行检测。以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 与糖类抗原153 水平。②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诊断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水平。②通过ROC 曲线分析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诊断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均使用S-W 法检验证实服从正态分布,以()表示,采用t检验。绘制ROC 曲线,分析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水平比较乳腺癌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水平均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水平比较()

2.2 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诊断乳腺癌的诊断效能ROC 曲线分析显示,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诊断乳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9、0.705、0.816,其中糖类抗原153 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图1。

图1 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诊断乳腺癌的ROC 曲线

表2 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诊断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乳腺癌多由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所致,疾病早期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晚期可因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出现多器官病变,当疾病发展到中晚期,其治疗难度会明显提高,且会缩短患者的生存周期,增加患者痛苦,不利于预后改善,因此做好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工作,对于疾病预后改善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11]。乳腺钼靶X 线摄影、病理活检是目前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价格、操作便捷性及创伤性等原因上述检查具有局限性。与影像学或病理活检相比,肿瘤标志物检测更便捷,且可重复操作,能够对预后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逐渐成为临床诊断恶性肿瘤的常用手段。

在肿瘤组织生长的过程中,会促进肿瘤标志物的分泌,并将其释放至血液、组织以及体液内,因此,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可以作为有效且便利的肿瘤筛查方法,为恶性肿瘤的诊断提供依据[12]。正常情况下,机体内血清肿瘤标志物处于较低水平甚至无法检出的状态,恶性肿瘤疾病的出现,会导致其水平明显升高。有研究报道称,在乳腺癌的疾病诊断、病情评估以及预后预测中,血清肿瘤标志物可起到确切的诊断价值[13]。但需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存在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征,恶性肿瘤发生后,可能导致多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异常升高,而不同的类型肿瘤病变,也可能导致相同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升高,因此在对恶性肿瘤进行筛查时,单独应用一种血清肿瘤标志物,难以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灵敏度或特异度较低,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故在采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肿瘤进行筛查诊断时,通常会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以取得更为准确的诊断效果。

癌胚抗原属于广谱肿瘤标志物,多种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生,均会提高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如胃癌、肺癌、肠癌等;但对于部分炎症病变、具备吸烟史的患者群体,也可能导致癌胚抗原水平提高[14]。乳腺癌发生后,患者体内糖类抗原125 水平也会明显升高,乳腺癌病情加重以及淋巴结转移,也会提高糖类抗原125 水平,因此在评估乳腺癌患者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时,糖类抗原125 可作为有效的血清学指标[15]。糖类抗原153 属于乳腺细胞上皮表面糖蛋白的变异体,在用于诊断乳腺癌时,糖类抗原153 具备的特异度较高。有研究报道称,在诊断乳腺癌时,糖类抗原153 属于有效标志物,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16]。随着乳腺癌患者的病灶发生远处转移,或在接受治疗后再次出现复发,患者机体血清糖类抗原153 水平会明显异常升高,因此通过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53 水平,可对乳腺癌是否出现远处转移以及病情复发起到参考作用[17]。本研究中,乳腺癌组患者的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水平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且ROC 曲线分析显示,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诊断乳腺癌的AUC 分别为0.769、0.705、0.816,其中糖类抗原153 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最高,表明乳腺癌的发生,会明显提升患者体内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水平,同时在上述指标的检测中,血清糖类抗原153 的诊断价值最高。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糖基化修饰的CA153 能够活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肿瘤发生、发展;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参与调节肿瘤增殖、细胞周期和肿瘤干细胞维持等过程,因此早期乳腺癌患者的CA153会明显升高;同时CA153 能够和雌激素受体结合,解除雌激素受体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产生的抑制作用,使乳腺癌快速发展,也使得CA153 水平出现早期异常升高,其对于乳腺癌的诊断特异度较高[18]。

综上,乳腺癌诊断中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 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在乳腺癌筛查中作为有效的血清学指标,其中糖类抗原153 的诊断价值最高,可在今后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应用。

猜你喜欢
癌胚抗原糖类抗原
直肠癌术前临床分期及癌胚抗原预测术后复发与转移
血清癌胚抗原轻度升高对老年患者肿瘤发生的预测价值
薛定谔的 猫与肿瘤标志物
不同品种葡萄干中糖类成分分析
液-质联用法测定蒙药制剂中非法添加降糖类化学药品
氟啶脲对甜菜夜蛾蛋白质和糖类代谢的影响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血清癌胚抗原变化趋势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Lppx和MT0322人T细胞抗原表位的多态性研究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