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傲 孙金华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39
自2010年起,中国政府多次发布文件,明确提出要重视和推进高校智库的建设工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需要更多的外部智力支持,发展高校智库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及能力的现代化进程。[1]美国智库尤其是美国高校智库的建设和发展相较于我国更为成熟,其影响力的形成离不开完善的传播机制。对该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我国高校智库传播机制建设和对外智库间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近年随着科技发展,传播媒介及模式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也为智库成果的传播及转化实践提供了新的机遇。
目前国内对高校智库的研究多以智库运行机制为对象,强调智库辅助政府决策的重要性。张象林、杨锐锋认为,搭建稳定的供需机制、资源贡献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是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必要条件。[2]陈静、陈茫则探究了新型高校智库服务机制的理论模型特点和其本质规律。[3]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我国智库在发展建设中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在国际上仍缺少足够的影响力。
当下,国际竞争在多方面全领域展开,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地位也愈发重要,如何提高智库的影响力成为研究热点。沈凌、胥海燕通过对我国高校智库现阶段面临的多种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媒体宣传模式、加强校际协同发展的建议,并指出学习他国优秀智库的经验有助于我国智库的发展。[4]王莉丽通过研究美国智库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发现公众舆论与智库产品之间相互影响,并对政策产品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5]如今,网络传播的发展让公众舆论得以迅速集聚、扩散,社交媒体成为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欧阳剑、周裕浩和张鹏分析了我国智库在国际社交媒体中的影响力,认为当下提高我国智库的传播效能迫切且必要。[6]高校智库如何突破某些因素对其影响力的制约,构建高效的传播机制,对智库品牌塑造及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现阶段国内智库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整体描述角度进行,在研究视野上不够开阔,对国外著名高校智库的分析与借鉴较少,对微观机制的考察力度还不够。本文试以媒介融合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传播机制,从中一窥其运行逻辑,以期为我国高校智库传播机制建设提供参考。
根据媒介融合理论,本文所述的三重维度如表1所示,分别指的是身体和工具、技术及数字技术。[7]即人的身体及其在工具中的衍生作为第一维度的媒介,不仅将现实与可能的世界具象化,而且赋予我们每个人彼此交流与传播的能力,以实现思考和工具性目的。[8]日常生活中的交谈维系着家庭、朋友及同事关系,形成了团体与社区,因而其成为所有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从心理学还是社会的角度来看,口语都是一种有着特定优势的特殊形态。其原因在于语言所传递的明确信息能够被重新类型化,这一特征是其他传播形式所不具备的。在原始口语文化中,语言是组成人际传播的唯一途径,它是特定语境下的表达与事件,而非跨越语境的表征和资源。
表1 三个维度的媒介
组织传播指在一个组织内部或组织与外界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哲学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基于复制和扩散的技术特征对组织传播媒介进行了定义,重点强调了摄影、广播等技术。这些技术作为大众媒介构成了传播的第二维度,主要有两个普遍特征:一,它们实现了对于特定文本的一对一复制、存储和呈现;二,它们使得受众不再受限于时空,从根本上拓展了信息的传播潜能。对于这类媒介而言,第一维度媒介所具有的多级传播现象依然存在,并在组织传播中更为明显。作为第三维度的数字媒介正是利用了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相互关联,结合网络构建出了新的物质平台。
网络传播形成了新的表达形式,它允许传播者将视频、超链接等新兴媒介与文本、图片整合为一体。这一新型传播模式不仅具有人际传播的互动和多元化特征,还有着组织传播中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的传播形态,故其成为第三维度的典型例子。网络传播不仅增加了个体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扩大了传播的范围及多样性,同时使得传播的推送模式从推动模式转向拉动模式。
简而言之,传播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源头开始,跨越社会和空间距离到接收点,然后以另一种形式返回到源头。[9]
美国智库采取的主要传播方式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目前针对大众传播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传播所引发的社会舆论影响,它与网络传播有着相似的传播模式,因此文章将重点讨论网络传媒这一新兴媒介而非传统的大众传媒,并进一步分析现代社会下多种媒介所带来的影响。
上述几种传播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多是交织进行,以达到互补共进的效果。人际传播作为交流的基础形式最接近决策核心,组织传播则更多侧重于影响社会舆论以此间接影响决策者,而网络传播创新地将普通受众带入传播过程,从多层次多维度间接影响决策者。肯尼迪政府学院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新兴发声渠道,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扩大其影响范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肯尼迪政府学院打造了一系列高水平智库,足以为受众提供针对性的政策产品。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在建院三十年后组建了其第一个智库机构,而时至今日其更是培育出十几个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著名智库。肯尼迪政府学院根据其明确的角色定位和服务导向,逐步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智库成果传播路径。
研究院在社会和行业中的声誉对推进其研究能力至关重要。在20 世纪60年代,肯尼迪政府学院将社会服务功能重新确定为研究院发展的重要部分,并将自己确立为公共政策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凭借哈佛大学强大的学术资源和研究院自身对政府政策需求的准确理解,肯尼迪政府学院政策服务优势很快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在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和运作机制加持下,迅速成为美国智库领域的一个著名品牌,其声望和公众关注度不断提升。[10]影响力和研究能力可以相互促进,有了良好的公众基础,研究院的成果传播转化便能更好地进行。声望的提升同时也帮助研究院吸引了更多的专家顾问,进而使学院的成果也更具吸引力。肯尼迪政府学院在之后的发展中把握这一特点,通过集中开展学术研究和政策推演、委派研究人员作为政府代表介入有关社会活动等措施,使研究院的服务专业度和业务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依靠专业多元的研究队伍,肯尼迪政府学院为政府提供了从决策理论到实施方案的全方位服务,确保了其持久的影响力。
随着科技水平进步,智库的传播影响力会根据传播媒介及传播模式而发生变化。肯尼迪政府学院也根据时代特点综合利用多种媒介手段,以保证其研究质量和传播效果,进而维持其现有地位。文章将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对人际、组织、网络传播特点的运用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人际传播,指通过人际关系网对智库研究进行交流,以达到思想传播目的。通过个体的交际与流动,高校智库得以接近决策核心,从而能更直接地介绍其研究成果并影响决策。政府机构和高校智库都在人际传播的作用下互助进步,它们通过作为传播主体的学者专家来扩大其影响力。
1.旋转门机制的舆论影响
“旋转门”是美国智库最具特色的机制,其产生和运转根植于美国的政治体制。[11]政府换届让人才在智库与政府机关双向流动,离职的官员会进入智库进行政策研究,智库的专家则有机会进入政府任职推广其思想主张。实例与研究成果随着专家的流动而相互作用,实例成为下一步研究的基础,研究得以在现实中得到验证。旋转门机制所带来人际关系网络使得智库的舆论渗透到政策制定的方方面面,加强了政府与专家之间的关系。肯尼迪政府学院下的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与政府部门的双向角色互换机制既帮助中心提高了政策影响力又使中心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如:前国际委员会董事罗伯特·D.布莱克威尔(Robert D. Blackwill)曾就职于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担任亨利·A.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对外政策高级研究员、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总统的助手,是国家安全政策计划的提出者。阿尔伯特·卡内塞尔(Albert Carnesale)也曾担任过奥巴马政府美国核未来蓝丝带委员会成员、对外关系委员会和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成员。[12]
2.总统政策顾问的意见影响
高校智库聚集了专业素质一流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学术能力及社会洞察力为研究院提升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具有国际背景的学者在历届总统任职期间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每隔四年,美国的总统大选期间会有很多智库的学者为总统候选人担任政策顾问,试图影响未来美国总统的政策理念。在此期间,总统候选人与政策专家交换意见,并在竞选中检验它们,这就像是在测试一个国家级的营销策略。[11]高校智库的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有着互助共赢的关系。政治家会与智库建立联系,通过专家的政策建议来快速深入地掌握现有政策及所面临的问题。专家则会通过担任政策顾问而进入政府的机会来进一步发挥影响力。四十多年来,肯尼迪政府学院通过这种方式在多届美国总统的战略形成、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专家学者的社会影响
不同于一般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授在专注学术研究的同时还会投身公共实践。研究院有一种专门讲授实务经验的教师。他们曾在政府机关或专业机构任职,有着充实的专业知识,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些教授学者都有两个特征,即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人际关系网。他们作为高校智库的中间力量,不仅与学生的联系非常紧密,还能够与学院领导层建立联系。肯尼迪政府学院鼓励其学生在课上随时提问并质疑教师所授知识,对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随时要求教授进一步讲解,更是欢迎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就在这样的人际交往中,学院教授的思想传授给了广大学生,并在学生间传播讨论。除了与学生交流密切,专家同时与研究院的管理层有着密切联系。研究院的管理层通常都是社会各界的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皆有一定的话语权,有着自己的社交网。而这些网络的背后往往链接着社会的各个行业、层级,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通过日常的思想交流,学院高层也能从学者口中知悉当前研究的内容,并以同样的传播模式将研究院的观点成果推广实践。最后,研究院的专家通常在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不少记者会对其所言进行报道解读。学院专家的新颖主张和思想观点往往会成为媒体的卖点,后者将专家的观点带入新的人际关系网中进一步传播,由此媒体便成为舆论跨越圈层的传播载体,进而产生更大影响。
总的来说,肯尼迪政府学院有效地利用了人际媒体来推广其政策产品,并与广泛的研究相关方接触。通过多种渠道来分享其研究成果,并与政策制定者和其他有影响力的利益相关方进行对话。高校智库通过为政府背书,能够对公共政策辩论和决策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组织传播指以某一组织为主体所进行组织内或外的信息交流,而美国高校智库在这方面通常以组织外传播为主,这一传播方式也成为美高校智库打造自身品牌、提高影响力和信誉的重要手段。通过举行会议、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等方式,高校智库得以把控智库乃至政府对社会公众的议程设置。通过这一系列活动,高校智库为社会公众、决策者、专业人士构建了一个意见交流的平台,同时也补充了新媒介在议程设置上的不足。[13]
1.国会听证会的议程设置
2.组织会议的议程设置
肯尼迪政府学院会经常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其组织形式包括论坛、专题研讨会、纪念会、答谢会等。在某一集会上,研究院甚至会邀请国家政要参会并发表专题演讲。而为了提高关注度,肯尼迪政府学院会利用智库网站对会议进行推广宣传,而这些会议通常都会对大众开放,民众可以自愿在其官网报名参加。这一组织形式将更多受众引进相关议题,为提升某一事件的关注度、在社会上形成议论的氛围奠定了舆论基础,为民智民意的产生营造了合适的环境。同时,与会的政府官员、机构学者和普通民众有机会互相交流,各方关注的问题在此得以提出、解决。借助论坛、会议,肯尼迪政府学院不仅能够获得关于政府政策意图、发展方向的一手资料,还能借此平台直接向决策层汇报研究成果、影响政府决策,并随之开展更加精确有效的研究。而政府官员也可以及时从学院汲取研究成果,从而启发自己的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做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决策。
肯尼迪政府学院每年都会举行样式、类型、层次多样的论坛和会议,以期让其下属众多智库的声音在所研究领域广泛传播。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政治研究所就多次举办“小肯尼迪论坛”,受邀专家来自各行各业,包括各国政要、商业领袖和学界精英。他们独到专业的分析、展望通过论坛这一平台推广,使其成为肯尼迪政府学院影响力最大的政策宣传平台。邀请专业人士召开专题性政策研讨会则是贝尔弗中心常用的研究传播渠道。该中心从2010年开始举行了四届国际核安峰会,50 余国代表参与其中。核安峰会的连续举办,让美国政府对核武安全的主张得到推广,而会议所传达出的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声音,无疑进一步巩固了贝尔弗中心在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其美国政府核武安全重要智囊团的角色也更为凸显。[15]
3.培训和交流项目的议程设置
美国高校智库在组织传播中采取的另一个方式就是针对政策制定者和国际学者办设的各种短期培训、交流项目。通过这些培训、交流,高校智库能构建以其为中心的传播网,以其研究重心向下设置议程。在政策传播网中,智库的学者有机会直接与决策核心交流,听取建议并发表看法,使高校智库与政府保持在相同站位。而通过各国学者构建的国际传播网,高校智库可以直接了解他国学者对政策问题的看法,在推动实施时获得更大的国际舆论支持,智库研究的议题热度也随之广泛传播。根据肯尼迪政府学院官网显示,现除了传统课程还有专为业界高管开设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谈判策略:建立跨国界协议、危机中的领导力、使用证据评估有效性等。该课程旨在通过开放式招生和定制计划来帮助各行各业的领导者扩展其全球视野和领导战略,帮助其获得实时解决当前问题所需的技能和策略。而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参加线下课程的学习者,肯尼迪政府学院还开设了在线公共领导力证书课程。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能在应对一些社会挑战、保护公共利益问题时向智库寻求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这个独特的课程由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师设计和指导,在多个学科领域探索肯尼迪政府学院教学法,并提供类似于学位课程的协作教育体验,包括决策证据、政策设计和交付以及领导力和道德。在这类项目的推进下,世界各地各领域的学者都会受其影响,跟随高校智库所指出的重点进行研究,这样研究院就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社会议程的构建。
肯尼迪政府学院借助一系列传播媒介进行组织传播,通过传统和数字媒体,学院能够接触到更加广泛的受众,增进受众对其研究和政策建议的认识,并得以在这一过程中从专业角度设置社会议程。这反过来又帮助肯尼迪政府学院影响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公共政策辩论和决策。
近年来,网络媒体已成为美国智库全球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个平台,智库可以向社会提供开放式的大众传播,将传统传播模式影响之外的受众纳入传播范围。[16]肯尼迪政府学院一直积极通过网络媒体来接触更广泛、更多样化的受众,并与可能无法接触到传统大众媒体的个人接触。学院有效综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发展新兴的成果发布平台,形成了多元交叉、覆盖广泛的成果发布机制,进一步扩大舆论宣传的影响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紧扣江花月夜的背景,以月为主体,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展现出一副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画卷在色调上以淡寓淡,用水墨勾勒点染,显出绚烂色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肯尼迪政府学院通过网络媒体推广其政策产品的一种方式是通过自己的博客和播客。学院在其网站上开设了许多博客和播客,涵盖了一系列政策主题,并以该学院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评论和分析为特色。其中优秀的播客包括PolicyCast—最近获得了教育促进和支持委员会(CASE)颁发的卓越银圈奖。CASE 奖项委员会特别称赞PolicyCast 的内容“智能、易于理解、及时”,并称其为其他学院和大学效仿的“典范”。该播客的主持人拉尔夫·拉纳利(Ralph Ranalli)会连线公共政策、媒体和国际事务领域的领先专家,请专家分享他们对于世界上最紧迫公共问题的经验。每期所有的相关内容都可以通过学院官网进行查看。肯尼迪政府学院还与外部博客和播客互动,推广其政策产品并分享其专业知识。学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经常参与外部博客和播客的节目,对当前的政策问题进行评论和分析,并与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这些渠道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其能够与更多受众分享其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并与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个人进行对话。
肯尼迪政府学院还善于将专业晦涩的成果报告通俗化,以更易懂的形式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研究院的社交账号通常会保证推送文本的内容精炼,以满足新时代媒体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借助大量的视频、图表,研究院的报告得以兼具可读性和权威性。而通过对超链接的利用,智库能在保证字数精简的同时让感兴趣的用户自由进行深入阅读。肯尼迪政府学院对社交媒体语言的利用帮助其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让更多的受众能了解其所研究的内容。这一做法无疑让研究院在社交网络上获得了更多的受众和喜爱,进而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公众还能在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官网上注册成为会员,下载、阅读官方最新发布的文章以及订阅的内容,在第一时间了解研究动向。在不同网络论坛开通账号也为智库的关注者提供了互动的平台,信息在此双向作用,形成裂变传播,传播者和接收者相互影响。在与庞大的全球网络用户群体互动过程中,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分析角度会受到一定的大众指引,了解到受众需要什么,在哪些方面仍有不解。肯尼迪政府学院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媒介进行理论推广,使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全球舆论。
肯尼迪政府学院也会与软件公司开展合作,将研究报告以电子刊物的形式向社会进行推送,让用户对论文、专著的获取和阅读更加方便。在数字媒介中,本地用户不但可以修改单个文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改整个传播系统,包括形式和内容。根据查尔斯·S.皮尔士(Charles S. Pierce)对符号的定义,每个个体用户在阅读过智库传播的观点后都会形成一个独家的解释项,它会成为下一传播对象所接收到的符号。网络传播允许大量社会成员成为传播者,他们既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某一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线上论坛便是这么一个过程。电子刊物和自媒体不仅可以使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将所传播的观点以受众自己的理解进一步传播。此类媒介还能为感兴趣的受众提供及时、专业的信息咨询平台,满足大多数受众对知识获取的即时、碎片化需求。智库的研究越是贴近实际、不浮于表面,越能提高公众媒体的认可度,进而加快研究成果传播的速度并扩大传播的范围,让其能在短时间产生更大的影响力。[17]
借助网络传播,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传播机制(如图1 所示)形成了一种“耦合”现象,多个传播媒介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网络传播同步进行,舆论由点及面形成传播网络。随着与更多的受众接触,肯尼迪政府学院对公共政策辩论及决策的影响力也更加深远。
图1 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传播机制
我国高校智库相较于美国仍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对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智库的传播机制有以下几点较为不足。
第一,我国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难以直接影响决策层。受我国智库逐渐形成的圈层结构影响,党政附属型智库更靠近决策核心,故有超过高校智库的政治信任度和影响力。同时,高校智库及其学者专家在绝大多情况下依然倾向依靠出版学术专著、发表期刊论文等传统方式展示研究成果。这一学术成果发布机制虽仍有其必要性,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在如今新媒体盛行的大背景下,传统发布机制仅能影响专业相关的小部分受众群体,致使高校智库研究难以实现跨领域传播。专业性高的知识难以直接通过其他渠道推广,进而放大了高校智库影响力不足这一问题,使其难以实现引导舆论、建言献策等智库基本职能。
第二,我国高校智库缺少对政府官员开展培训的机会。尽管我国政府在官员调用及任职期间会定期组织学习培训,但受训的机构一般都是以党校为代表的政府系统内官方机构。不可否认,这一类机构对政府官员的工作思维及思想品德有着明显促进作用,但其难以为受训者深入地提供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
第三,我国高校智库专家学者的传播意愿强弱不一。有些智库专家可能更注重研究的质量和深度,而不太关注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影响力。尽管有部分学者会在海内外发表演讲、发布成果报告,使用国际媒体平台表达观点,但大部分学者还是习惯以学术刊物为媒介进行传播,他们对外发声意识不够强烈,缺少将研究成果社会化传播的意识和习惯,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也有待加强。
为改善上述问题,结合肯尼迪政府学院传播机制现有模式的启发,我们要在建设高校智库传播机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和处理好智库机构与政府、各类组织以及大众之间的关系,通过融合多种传播渠道,发挥高校智库更大的影响力。
高校智库要想保证其社会影响力,必须完善其内外机构间的交流机制,深化两者联系。要提高高校智库研究成果转化率,政府和智库的协同必不可少。我国高校智库可以借鉴美国政府与各类智库之间的“旋转门”机制,确保在机构之间建立恰当的关系,以在决策引领研究方向的同时保证项目的独立。目前,我国高校智库的“旋转门”机制大多是单向的,学者一旦离开智库进入政府工作,通常不会再返回院校重新钻研学术理论。良好的人才管理模式是该机制高效运行的保障。高校应落实“学术休假制度”,制定相关规定为智库人员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提供方便,畅通智库研究人员出入政府部门的途径。[18]人员的交流将带动思想的流通,让高校智库不受圈层结构的影响,准确高效地把握住社会发展需求及方向,提高研究成果推广实践的可能性。我国高校智库同时还可以学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借助网络技术开展多样的网络教育和培训工作。学习肯尼迪政府学院线上课程的运行模式,开设专业、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培养更多跨领域人才,以此提升高校智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了提高议程设置能力,高校智库要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搭建高校智库与政府的沟通渠道。[19]高校智库除了创办具有院校特色的各类期刊,还可以有意识地结合时政热点出版政策主题研究报告,以不同领域视角对问题提出见解,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同时,我国高校智库还可以学习肯尼迪政府学院定期举行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活动,打造有自己特色的学术论坛。借助此类活动为领域内外专家提供思想碰撞的平台,鼓励学者自主发声,并在交流中完善各自的学术观点。高校智库还应积极联系地方、官方媒体机构,把握宣传主动性,将智库及专家的学术性与媒体的权威性相结合,构成互补共进的舆论环境。智库学者可以通过媒体强有力的听觉和视觉传播手段,引起公众对其研究问题的关注。再借助观念引导形成公众舆论,间接影响决策核心,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决策。我国高校智库专家还可以进一步参与、响应国内外大型论坛会议等活动,发挥高校学术研究的专长,通过交流,批判性地借鉴国外智库机构的经验,并传播我国智库的观念主张,提升在国内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为加速构建多元化的高校智库传播机制,传统媒介必须与网络媒介衔接,形成多维的话语体系。在信息传播快速便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智库应尽早开拓新的传播渠道,尽快适应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媒介,确保信息的精确推送。如同肯尼迪政府学院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的研究成果,我国高校智库不宜将研究报告、学术著作等直接搬运至自媒体,而应将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章,以符合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文章短小精炼的特点,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内容。利用自媒体的特点,研究成果能在保证权威性的同时提高时效性。在创办初期,高校的自媒体平台可以与政府官方平台或者其他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合作,避免因关注量少而影响力弱这一困境。国内高校智库还应积极与受众进行联系,利用互联网双向互动的优势,及时掌握民众的所思所想。[20]随之,智库便可以利用用户画像精准触达用户的需求,再结合不同受众常用的信息接收习惯,推出针对不同群体的研究报告,以满足由浅入深的咨询模式。
肯尼迪政府学院借助网络媒介设立了一系列平台,成功高效地推广了研究院品牌及科研成果。有鉴于此,我国高校智库可以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网站、论坛,及时有效地公布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在其发表的著作中适宜地使用超链接,将知识由点向面辐射。超链接的使用可以对文中图表、图片和知识点进行更详细的讲解,在保证文章结构精简的同时为接受者提供快速了解更多信息的渠道。高校智库还可以针对现代人广泛使用博客、微博的习惯,及时更新博客内容,通过高质量、有吸引力的帖子和有趣的活动来吸引粉丝。通过粉丝的转发分享、回复观点这一互动的交流模式,智库可以直接了解到广大人民需要哪方面、哪种形式的信息,并借此判断受众的解读是否有偏差,能否形成积极的二次传播,以此优化智库的传播策略。高校智库还可以用更加简洁明了的途径、通俗易懂的形式使研究成果更容易为政府决策者和公众理解接受。而智库在利用多方资源的同时,保持研究方向与政府政策相协调,可使智库确保研究的有效性、针对性及主题相关性,以此提升机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上述过程中,智库还需要关注科技异化和科技伦理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此才能更好地利用新兴互联网技术。[21]
高校智库是我国智库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拓宽成果传播渠道有助于我国智库更好地在国际上传播中国声音。文章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网络传播三个维度对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传播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了多个媒介的传播特点和影响模式,并对我国高校智库传播机制提出了建设建议,即把握好时代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共动”的交流模式了解广大人民需要哪方面、哪种形式的信息,并借此优化智库的传播策略。利用网络媒介将研究结果与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相结合,从而提高智库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便于智库研究的深入和中国智慧的传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