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睿芳 王虹凯
(河北传媒学院 石家庄 050000)
2020 年11 月,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会议强调,推进新文科建设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三个基本原则”,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新文科的一员,如何以新文科建设提出的“三个基本原则”和“三大重要抓手”推进本学科建设,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面临新时代的新课题。“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是《中国播音学》的核心理论,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国播音史、播音主持业务及所有创作系统皆植根于此。其上承“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下接“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等课程,课程地位突出,课程内容关键,课程影响深远。“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教学创新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实践意义、理论意义。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将播音主持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课程从播音主持的正确创作道路、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创作准备、播音感受、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话语样式和话语体式、播音员主持人的创作状态、播音主持表达基本规律,共计十四个章节展开具体的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从播音主持创作的个性出发,学习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理论体系,旨在解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立场性、基础性、规律性、原则性问题。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艺术类实践性学科,各高校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施教情况皆有其共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被动听讲多,积极互动思考少;学生轻理论爱实践少总结;学生理论迁移应用实践能力弱;受现实媒介环境影响,部分同学学科兴趣不足。教师以启发式讲授为主,课堂实践性不足;学生数量偏多,教师精细指导偏少;章节内容技巧性教学多,文化内涵提升困难;课程教学整体性及统一性把握较多,学生差异性及社会需求差异性把握较少等。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旨在实现语言主体的话语权的高效、高质、高雅、高深,达到大众传播和人际交流的“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真正掌握全媒体多样化表达的语言传播能力、不断夯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有声语言表现力,最终实现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
理论知识是珍宝,但艺术实践是得到它的钥匙。从“知道”到“做到”再到“做好”是艺术类实践性学科的长久之痛,“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的课程教学中也存在这个问题。理论教学的完成,并不代表教学工作的完成,如何帮助学生从“知道”实现“做到”最终能够“做好”,切实将专业理论用于艺术实践的指导,在艺术实践中检验专业理论,是“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教学中的痛点与难点。
主流媒体中的语言传播并不是简单地念字出声,它是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有声语言的创作根植于创作主体的人文素养,依托于创作主体的语言技巧。人文素养与语言技巧的融通,可以促进播音员主持人的理解、感受、想象与表达。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技巧水平,实现人文素养与语言技巧相向而行,互为促进是教学重点与难点。
播音课堂教学是“齐步走”,融媒体时代的语言要求是“百花开”,在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的“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教学中,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全媒体时代语言要求,是教学中的新问题。如何既能实现教学规范统一,也能实现有声语言各有特色,如何既能保证语言标准规范,也能保证语言自然个性,是全媒体时代语言要求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教学评价建设中亟待解决的新重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是《中国播音学》的核心理论,其所讲授的语言表达内外部技巧,是播音主持创作的核心方法论,是实现播音员主持人自主成长的指南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帮助学生从认知到真知,从教师指导实现自我指导,也是“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教学中所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依据新文科建设提出的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内容可重构优化为“一个中心”和“创作四力”。“一个中心”是指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创作四力”是指“正确创作的把握力、情感触发的调动力、语意呈现的准确力、语言样态的接受力”。其中,“一个中心”所强调的“立德树人”为中心,是对于新文科建设提出的守正创新与价值引领的贯彻遵循,教师树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学生达成“德立人树”学习目标。另外,“正确创作的把握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即以“创作主体要站在无产阶级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为创作原则,它也是贯彻“立德树人”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对应的教学章节是播音主持的正确创作道路、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创作准备;“情感触发的调动力”是播音主持创作的情感运动基础,对应的教学章节是播音感受、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语意呈现的准确力”是播音主持创作准确表达的保障,对应的教学章节是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言样态的接受力”是播音主持创作的受众检验标准,主要来解决如何让受众乐于接受的问题,对应的教学章节是话语样式和话语体式、播音员主持人的创作状态、播音主持表达基本规律;“一个中心”与“创作四力”是在新文科建设要求下对于“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内容的创新性改革与提质性重构,为“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的教学开展提供了新路径。
“正确创作的把握力”是“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的重中之重,强调以“创作主体要站在无产阶级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为创作原则,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促进播音学子正确创作观形成的重要举措。思政促建创作观的实施路线是学思政—讲思政—诵思政—研思政。第一,学思政。教学以“思政元素”为引领,课堂以“思政内容”为抓手,教师以“思政精神”为源泉,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关于国体、政体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覆盖国际国内形势、新闻热点评论等时事趋势认知等。第二,讲思政。老师讲思政故事,学生讲思政体会,师生共建思政课堂,比如在教学案例使用时,要多使用伟人精神、英模事迹、弘扬真善美的相关材料,不断增强理想信念。第三,诵思政。诵英雄伟人事迹,诵中华传统美德,诵古今文学经典,通过朗读朗诵形式,促进思政进课堂。第四,研思政。学后研思政,讲时研思政,诵前研思政,研是学、讲、诵的深化,只有加强研思政,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播音主持正确创作观的形成。
文学开拓创作源。丰富的文学底蕴是播音主持工作的创作源泉,也是播音主持工作行稳致远的坚实保障。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除去技术层面的准确与完善,更多的是人文精神层面的陶冶与锤炼,否则,仅仅是拥有好声音,而非好表达。通过开展日读周记活动、读书分享活动、假期实践活动来不断培育学生的文学底蕴。具体实施如下,布置“读书任务”,提交“读书笔记”,开展“读书分享”;寒暑假,安排“小学期实践任务”,提交“假期实践报告”,开学后进行“实践心得分享”等;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实践力、写作力、分析力、沟通力、表达力等,进而促进学生文学底蕴的养成。
科技的进步为“互联网+教育”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各类教学打破了时间、空间等外在因素的限制,向着“自由化、互动式、数据型”发展。在近5 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及教学团队主动吸收新技术,利用新平台,创设新环境,共筑线上线下教学同心圆。
1.打造线下“金课”,利用线上“金课”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名校名师线上课堂资源。一是响应教育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总体要求,全力提升教学质量,比如,教师研修成长、促进课堂提质,引入一线师资、助力“金课”打造等。二是充分挖掘利用中国大学MOOC 等线上教学平台,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有效支持,比如,要求学生参加中国大学MOOC 平台的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线上课程学习,实现线上线下双课并进,本校名校师资共享。三是新媒体平台赋能播音主持教育,笔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短视频平台,以公众号图文、短视频等方式开展“播音主持创作基础”等课程的相关教学活动,实现了借新媒体平台,拓宽课堂边界,促进教师成长,服务社会大众的间接成果,也为笔者打造线下“金课”,利用线上“金课”夯实了能力基础。
2.教师下课不下线,学生上课也上台
课堂时间有限,而教育空间无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及教学团队通过录制视频微课、在线问答分享等形式,借助微信公众号及抖音平台开展“教师下课不下线”教学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该活动,在满足本校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外,为推广普通话工作及公众语言素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间接扩大了学校美誉度与知名度,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把学生推到舞台上,把舞台搭在互联网上,我们依托“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需要,积极开展“学生上课也上台”活动,依据课程教学需要,举办班级、年级专业比赛交流活动。同时,在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优秀作业展播、学生大赛经验分享等活动,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3.开辟365线上课堂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悉心陪伴,自2019 年10 月12日,我们在微信公众号“播音麦田”组织开展365线上课堂“我们一起出早功”系列活动,依托“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需要,下设“语音发声训练、新闻播读训练、朗读朗诵训练”三个板块,全力提升学生的有声语言表达功力,至今已完成了1061 期,陪伴学生1061 天,日参与量平均500余人次,累计参与达到530000余人次,获得了学生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的统一性教学、单一性评价不仅不符合艺术类教学评价规律,也不能满足于当下全媒体时代的多样化语言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全过程评价、多层次评价、对比性评价手段,力争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完善。全过程评价,是指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最终成绩的比重,加大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所占最终成绩的比重。改变学生“考前一周很用功,平时学习不用功”的现实困境。多层次评价,是指改变“期末考试”单一性评价,增加“实践比赛”多维度评价;改变以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为标准的传统评价方法,增加全媒体时代新生代主播为标准的多层次评价。对比性评价,是指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性,增强对于学生个体学习过程的全方面跟踪,考查学生学习效果,对比学生学习前后变化,给予指导与鼓励。对比性评价,最大限度考量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总目标。
比赛是学生学习检验与教师获取反馈的重要途径,笔者依托“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开展校内班级朗诵大赛、多班级朗诵联赛、疫情期间线上朗诵大赛、“传媒之星”艺术语言朗诵大赛等赛事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齐越朗诵艺术节”“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苏港澳高校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交流赛”等品牌赛事活动,推动实现“以赛促学促练促教”。具体实施步骤:第一,组织动员,全员参与。达到学生练起来,教师动起来的良好“教”“学”气氛。第二,优化赛制,合理组织。优化比赛内容安排,以“重基础,强内涵”为抓手,以“技能与才艺”为引导;实现促学风、建班风、正教风。第三,赛后总结,树立典型。总结成绩与过失,提出问题与方案,树立学生学习榜样,鼓励学生良性竞争。第四,理论实践,互为促进。通过比赛,一方面,学生实现了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强化了理论认知,促进了“教师指导到自我指导”的角色转化;另一方面,让教师获得了及时准确的教学反馈,为教师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师生皆以此为鉴,趁热打铁,教学相长,最终实现以赛促学促练促教。
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生作为未来的媒体代言人,其有声语言艺术水准改变着文字语言的美学尺度,其有声语言表达质量影响着媒介的传播效果。“播音主持创作基础”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笔者聚焦核心问题,以新文科建设为价值引领,以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准则,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厚基础、强内涵、高素质、敢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来谈论该课程的创新策略,取得了较好的创新实践成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