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静 山西传媒学院
随着事业单位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种类日趋多元化,以及资金缺口的不断增大,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需求和经费不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全面预算管理重视收支管理,力求通过收入的不断增长和节约成本的双效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
在管理的过程中,预算管理人员权衡和优化各项支出,明确每一项支出的用途和额度,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了因为资金过度集中或浪费而导致资金闲置的问题,确保了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将资金用在对事业单位整体发展最有利的地方,使单位的各项事业都能够得到相对均衡的发展,避免了重点发展方向因为资金不足而受到限制。
通过精细化的全面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可以精确地掌握每一笔资金的流向和利用情况,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详细规划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包括工资、福利、设备采购、项目投资等;切实降低运行成本,优化资金结构,以提高整体资金的利用效率,使相同数量的资金可以实现更大的价值,进而推动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
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使事业单位将所有部门的预算和财务活动都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避免了财务管理的漏洞和片面性。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使组织的财务活动统一、有序,规范财务活动的过程和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和考核标准,避免了浪费和不合理的开支,降低了违规违纪、贪污腐败事件的发生风险。全面预算管理人员优化配置事业单位的各项资源,根据实际需要和优先级合理分配资源,编制和执行合理的预算,避免了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财务风险,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应对能力。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服务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福祉,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全面统筹各项资金,特别是在预测、评估和控制财务风险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和执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极大地规避和消除公共服务的各种风险[1],有助于事业单位实现中、长期战略目标,促进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地发展。
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不透明、不规范等情况,监管机构的人员难以监管和审查复杂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而影响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准确评估。事业单位的预算监管系统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完善的预算监管系统,无法实现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全面监控和及时反馈,导致监管工作的难度增加,也使得对问题的发现和处理不够及时。
同时,由于预算监管系统不完善,事业单位对预算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或潜在的风险点,使财务活动的监管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预算监管系统的审批流程不清晰或存在疏漏,可能导致预算执行情况未经有效审批或审批程序不够规范,影响到预算管理的严谨性。
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全员的参与和配合,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成本控制,然而在实际的预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透明度和公开性不足的问题,导致预算管理人员缺乏对单位整体运营和财务状况的全面了解,无法从全局角度出发管理预算;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与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目标脱节,影响预算管理的效果,对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造成了不利影响[2]。
除了科学的预算编制外,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另一个核心是预算执行。只有这两个环节相互配合好,才能更好地完成预算管理工作。执行预算时,既要按照预算编制的原用途严格执行,又可在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按审批流程适当调整预算,为以后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各个环节的全面预算管理人员作为直接执行人和操作者,其综合素质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人员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的问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预算管理培训,对于预算管理的方法、技巧和要求了解不足,导致在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估中可能出现错误或不当操作。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着重编制、轻考核的现象。由于时间紧,事业单位通常将较大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包括详细规划和安排各项支出、收入,但是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不够全面,不重视预算执行考核,没有及时评估执行结果。这将会影响到事业单位更长远的发展。
全面预算管理是业务管理中闭环管理的体现。事业单位通过全局管控各项业务,合理编制计划,严格执行监控,通过对业务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价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预算管理中是否因某些原因没有完全完成既定预算绩效目标,是否充分发挥了预算职能,避免超预算或随意执行预算等不良行为,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借助考核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反馈各项业务的执行情况也会为后续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价值。
事业单位要加大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力度,建立内审监督机制,不定期检查各部门工作,督促全面预算管理的规范化运行。
事业单位应明确内审部门的职责和权力,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和监督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部门的预算编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规范操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监督小组,由财务部门或内审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监督小组可以制订监督计划,明确监督的重点和范围,定期检查和评估各部门的预算编制、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除了定期的内审,事业单位还应进行不定期的全面预算管理检查,通过抽查、随机抽样等方式,检查各部门的预算编制、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依据检查结果实施绩效评估,对预算管理不规范的部门加强警示和督促。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提供实时的数据分析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和异常情况,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财务支持[3]。
事业单位要提高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培训考核和奖惩制度体系,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要在单位内部明确培训的内容、目标等,培训内容应包括财务管理理论、预算编制与执行、财务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审计与监管要求等。组织专业的培训师资力量,进行培训课程的讲解与教学,培训包括课堂授课、研讨会、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以保证培训的全面性、实用性。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的合理考核机制,明确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包括财务数据的准确性、预算执行的合理性、风险控制等。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考核内容,是提升全面预算管理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手段。
定期对全面预算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其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预算管理人员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奖励机制,对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如奖金、荣誉称号等,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全面预算管理;还要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对违规违纪、失误较大的情况给予惩戒,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规范、严谨开展。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建立培训与学习机制,使全面预算管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工作[4]。
良好的制度体系需要配置科学的人员结构,以激发内部竞争活力,更好地发现和使用人才,可对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起到辅助保障作用。
在全面预算管理策略中,要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新理念,明确预算目标,将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事业单位应从上到下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理解并接受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为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预算目标是事业单位编制和执行预算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估预算管理效果的重要标准,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其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明确的预算目标,强调预算管理与单位发展目标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将预算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员工,建立目标责任制,以促进预算目标的实现。
例如,以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率为目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执行和监督,保证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及时反馈和评估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达到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目标,加强财务风险管理,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和制度,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5]。
事业单位要建立一个适应事业单位规模和特点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应在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架构中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高层领导或负责财务管理的领导担任主席,成员包括相关财务、预算、审计、业务等部门的负责人。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制定预算政策、审核预算方案等重要工作。在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架构中,要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在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等各个环节中的具体职责,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保证预算工作的高效推进。
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程,明确预算编制的流程、审批的程序、执行的监控要求等,为预算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建立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确保预算编制、执行与监控等环节之间的信息流畅和共享,使得各个环节的工作相互衔接,保证预算管理的连贯性。在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架构中,定期召开预算工作会议,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汇报各个环节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推动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绩效评估机制,详细评估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执行的合理性等内容,对相关部门和个人给予奖惩或激励,促进全面预算管理的持续优化,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6]。
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有助于事业单位规划和分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务风险控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中,管理人员应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和考核标准,加强预算执行和监督,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应持续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方法的学习和实施,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方法,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