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铁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本刊编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体制”,标志着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是改革的一个重点,通过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和加强科技宏观调控。所谓科技宏观调控,就是国家通过规划、预算、政策、法规和重大项目等工具,对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的方向、重点和结构进行引导和优化。
第一是规划调控。我国的规划主要包括五年规划、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规划。通过规划确定科技创新的未来目标、思路、布局,引导全社会创新的方向。例如,当前要根据党的二十大确定的2035年的目标、愿景和任务,具体确定中长期科技创新的目标,并按照人才引领、原创跃升、赋能企业、繁荣科学的思路开展未来研发布局。重点是研发人员布局,国家安全技术和未来技术、挑战性技术、咽喉链技术布局,基础研究布局,以及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装备布局。
第二是预算调控。我国的预算包括中长期预算和年度预算。调控的重点是中长期预算,即根据国家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综合平衡政府科技拨款和研发经费的总量、结构,统筹全社会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效率。例如,现阶段预算调控的重点是研发投入总量和强度、研发投入的结构和比例。研发投入比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开发研究投入比例,社会领域与经济领域投入比例,三次产业投入比例,政府投入与非政府投入比例,政府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比例,政府稳定投入与竞争性投入比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投入比例,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投入比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投入比例,研发投入与补助、奖励、采购投入比例,创新区域投入比例。
第三是政策调控。这里的政策是指普惠性政策。政府通过制定普惠性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全社会创新活动。例如,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就是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普惠性税基政策。当前政策调控的重点是加强需求侧政策,通过对需求侧的资金奖补、税收减免、金融支持、创新产品采购等培育领先市场;还要加强新兴政策设计,根据新兴技术高风险性、高成长性的特点,采取试验性的财政、金融、市场、人才、社会等政策。
第四是法规调控。法规包括科技法和部门、行业规章制度。政府通过标准、规则、制度、程序等相关法规,规范、鼓励或处罚相关行为。例如,当前急迫的是要对举国体制运行规则、科技创新项目运行规则做出规定。重点是以企业需求为优先序安排重大计划项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计划项目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计划项目机制就是企业出题、政府立项、共同投资、协同创新,这需要具体化为可执行、可检查的程序性法规。
第五是评价调控。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第三方评价。政府规范、鼓励第三方开展创新能力、绩效、信用等评价,通过评价结果间接影响全社会创新行为。政府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后,对创新主体和利益相关者产生“涓滴效应”,从而使全社会创新活动结构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例如,浙江省把创新券使用情况纳入省级创新供给载体(专业机构)评价,并作为申报科技项目、建设科技基础条件的重要依据。
第六是重大项目调控。这里是指根据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国家战略的要求,确定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全社会创新。通过重大专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带动一批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
当前,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开展,科技宏观调控能力逐渐提升。随着我国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宏观调控工具必将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