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津瑞
《双推磨》是锡剧“王派艺术”的经典代表剧目,可谓家喻户晓。“王派艺术”由锡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王兰英先生始创。王兰英先生的演唱挺拔舒展,运腔丰富奇特,表演行云流水,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双推磨》正是她的代表作。特别是《推磨》这一段,它的唱词朴实风趣,曲调明快爽朗,表演上载歌载舞,运用程式化的动作真实还原了磨豆腐的场景,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锡剧是用吴地方言演唱,讲究字正腔圆。王兰英“王派”的特点是根据人物角色来确定咬字发音,而且非常注意咬字时的口型之美。苏小娥这个角色是农村妇女,所以她的咬字既要美还要接地气。
《双推磨·推磨》这一段是由锡剧传统曲调老簧调和紫竹调组成。“推呀拉呀转又转,磨儿转的圆又圆”这前半部分为【老簧调】。【老簧调】是在【老式簧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节奏轻盈,过门跳跃,适宜表达欢乐,愉悦的心情。我在学习唱腔时首先注重把握好整体节奏,再着重体现唱腔中的轻重缓急,最后在情绪的处理上尽量活泼轻快贴近剧情。在学习运腔时也要体现“王派”快、短、转、滑的特点。比如:第一句“推呀拉呀转又转”的第一个字“推”字要稍微用一点力气,突出这个字;“又”字的这个小花腔要转得非常迅速,有一带而过不留痕迹的感觉;“一人推磨像牛车水”的这个“推”字有一个向上的滑音,要稍微用气息往上推一推;“两人牵磨像扯蓬船”的“人”字也要加短而快小花腔。第二段也是用同样的道理举一反三。从“一人牵呀一人拗,唱唱磨磨兴致高”开始直至整段结束为【紫竹调】。【紫竹调】属于苏南民间小调,后期才被锡剧慢慢吸收改编。它的特点是旋律简洁流畅,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非常适用于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比如:“一人牵呀一人拗,唱唱磨磨兴致高,磨儿转又转,黄豆拗又拗,珍珠进磨银浆四面浇”,这几句是突出苏小娥愉悦明快的心情,所以在声音的处理上要整体上扬,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叫呀叫叔叔,牵磨牵的真正好,叔叔生活好,人儿又厚道,不知哪家姑娘福气好,跟你做嫂嫂”,这几句唱词是很生活的对话,所以在唱腔上要有在劳动中自然流露的感觉。“紫竹架儿节节高,架上扯起豆腐包,浆水沥的干,豆渣桶内倒,豆浆下锅”这部分又要唱出劳作中的真实感,气息要往下沉,要有分量感。“叫呀叫叔叔,烧火烧的真正好,叔叔手真巧,做事算头挑,我若有妹妹给你做家小,穷苦不懊恼”这几句唱腔也是在劳动中自然流露的对话,何宜度在帮忙烧火,苏小娥对他非常满意,所以是真心实意地夸赞他,内心怡然自若,愉快而满足。
《推磨》这段唱腔整体节奏活泼生动,有着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我是边演唱边配合幅度较大的动作一起完成,所以身体气息要充足,情绪也要饱满,而且唱腔要根据人物当下的心境来演绎,这样才会朴实自然、贴合角色从而打动观众。
《推磨》这一段在舞台上不用任何道具,完全是用程式化、虚拟化、舞蹈化的身段来表现。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艺术地演绎磨豆浆、滤豆浆、煮豆浆、点卤花,直至豆腐成型的全部过程。这也是苏小娥和何宜度之间逐渐产生情感的过程。整个舞台上戏曲“写意的美”在这出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苏小娥所穿着的服装是紫色的袄衣袄裤。因为是劳动场景,所以会在腰间束一条绿色的小作裙,头上包一块小方巾,既美观大方,又可以充当道具使用。而且因角色而异并没有加戏曲传统的水袖,而是用清爽利落的收口袖子,特别有江南农村妇女的特色,更体现了苏小娥这个人物生活自然、朴实大方的特点。
《双推磨》是无实物表演,舞台设置上只有简简单单的一桌二椅。我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会对舞台展开一定的想象空间。比如舞台中间正前方是门,石磨在门的右边,左边是烧火的灶台,墙边挂着过滤用的布等。脑海中有了画面感,才有利于自身表演的准确性。《双推磨》主要演绎了做豆腐的全部过程。我把它分成磨豆浆、滤豆浆、煮豆浆、点卤花、豆腐成型五个步骤来学习。
(1)磨豆浆:学习这组动作时要做到左手握空心拳,不松不紧有力量。放在自己胃以下的位置,手臂呈半圆形。右手背叉腰,放在身体斜后方舒适的位置。脚下踏步。脑海中想象自己面前有一个脸盆大小的石磨,要感觉有一个真的“石磨”在给我推。一边推一边发现磨里的黄豆快要磨完了,这时要先从磨边上的锅里舀起一勺黄豆准备好,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添加。在加黄豆的过程中我左手的推磨动作始终是不停的,散落在磨边上的黄豆也要时不时地往磨中间拢一拢,我的左手不停地推磨,右手继续配合着做“拢豆子”的动作。磨豆浆、加黄豆、拢豆子这三组动作没有借助任何的道具,表演时身体也容易不协调,所以第一很考验演员的功力,第二完全要凭借演员的感觉无实物准确表演。
(2)滤豆浆:首先要扶起倒在地上的石磨(正云手画圈,踏步下蹲扶起放下)。这组动作是运用舞蹈化的身段,放的时候眼睛要看好何宜度,两人同时放下去,非常体现两人的默契程度。接下来舀起黄豆放进磨中间,准备继续推磨。“一人牵呀一人拗,唱唱磨磨兴致高,磨儿转又转,黄豆拗又拗”这时推磨停下来(身体往左转,脚下踏步,代表磨停下来了)。“珍珠进磨,银浆四面浇”左手手背朝上,右手手心朝上,从外向内,从上往下画个圈抖一抖,下意识地用围裙擦一下手。这组动作是告诉观众,磨好的豆浆已经随着我的手流到了桶里。接下来反云手,脚下圆场跑起来,迅速拿起挂在墙上的过滤纱布摊开,等何宜度把豆浆倒进去,准备滤豆浆。这时苏小娥唱“紫竹架儿节节高,架上扯起豆腐包”,配合着音乐,我们的双手握拳,感觉抓着过滤布上的竹架,双手左右高低轮换。做这组动作时要有重量感,要感觉这里面真的有豆浆在过滤,实际上是空的。这些都需要我用身段动作表演出来。“浆水滤的干”双手抖一抖,“豆渣桶内倒”把过滤布中的豆渣倒掉,快速放好过滤布。做到这儿,“滤豆浆”的过程就完成了。
(3)煮豆浆:搬起过滤好的豆浆倒进锅里(这里是需要男女配合的动作)。本来只需要演绎倒豆浆就好了,但为了美观,增加了一些华丽转身的动作。这段表演既是写实又是写意。倒好豆浆脚下圆场快速绕到何宜度身后放下手中的盆,观察何宜度烧火煮豆浆。在滤豆浆、煮豆浆的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演唱和身段交流,演绎生活中的对话。里面会用到一些戏曲的传统动作,比如,托腮观察何宜度烧火煮豆浆;双手绕圈表示“穷苦不懊恼”的心情;夸赞何宜度能干竖起大拇指表扬等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这一部分基本都来自传统戏曲中的身段表演,每个动作都有它特定想表达的意思,所以一定要配合唱词准确表达。
(4)点卤花:先想象上场门那儿有一对绿油油的缸,脚下小圆场快速跑过去拿起盐卤罐准备点卤。看着何宜度把豆浆倒进缸里,“盐卤来点花”开始点卤花,“让它闷闷好”把盐卤罐放回原位。“结成豆花,拷起好上包”双手做一个包好的动作。
(5)豆腐成型:脚下小圆场迅速跑到舞台左上角,端起地上做豆腐的木板唱“方方木板光又光,摊好包布豆腐浇”。小碎步往后退,左手舀起缸里的豆花放进木板。“满满一方框,不多也不少,一盘一盘压成白玉膏。”轻轻地拎起包布的对角把它叠好。这个时候,豆腐已经做好了。
最后是两个人互道感谢。这段对唱表演是两人在劳动中逐渐心生好感、彼此信任、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叔叔呀,累你辛苦多疲劳”这是苏小娥对何宜度表示感谢,并做了一个爱护的动作。何宜度唱“做点小事啥紧要,多谢你教我点花豆腐浇”苏小娥听着表示谦虚不好意思。“应当谢叔叔”拱手谢他,“我要谢嫂嫂”表示不用谢,“我谢你”右手表示我,“你谢我”双手表示他,“大家莫客套”表示不用客气。“你帮我”双手表示何宜度,“我帮你”双手表示自己,“真呀真正好”双双指面前做好的豆腐,怀着劳动过后轻松喜悦的心情亮相定格。锡剧《双推磨》的表现形式是唱做并重,运用多种传统程式,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是一出折子戏,但它涵盖了戏曲中的唱念做表。在锡剧界有“十个花旦九个学《双推磨》”的说法,由此可知这出戏是打牢基础、唱好锡剧的关键,它的地位可见一斑。也由此反映出戏曲演员的舞台创作要将成熟的程式技术和人物性格的塑造高度融合,方能准确地传情达意,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