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岭南诗人崔师贯的港澳交游与心态书写
——以《北村类稿》为中心

2023-12-28 03:22孙莹莹
关键词:澳门诗词

孙莹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广东 深圳 518055)

关于清末民初的岭南文坛,学界多重视遗老诸人的交游及创作,对其他古典诗人则关注不多。南海人崔师贯(1871-1941)清末时就学于广州广雅书院,民国时期往来港澳之间,擅诗、词、书画,与居港澳的广东文人何藻翔、邓尔雅、汪兆镛等有着密切交往。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称崔师贯古体诗有澹远风味,是“近宋人之学选体者”[1]642。已有研究主要从书法艺术、文化立场等角度论述崔师贯的成就,对于其生平经历和诗词成就的考察较少[2][3]。崔氏积极参与民初港澳的文学唱和与交游活动,作品发表于《华字日报》《国闻周报》《艺观》《鼎脔》《南社湘集》等报刊,在民国旧体文坛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崔师贯晚年所刊诗词集《北村类稿》(1933)为中心,初步考察崔师贯生平及交游事迹,分析其文学书写与流寓心态的关系,以此评价崔氏对于广东故土的眷恋与其传统文化认同的密切关联。

一、崔师贯生平考述

崔师贯原名景元,又名其荫,字百越、伯越,号今婴,用印“高斋”“百越词翰”,广东南海人。祖居南海桑园围,与岭南著名的理学名山西樵山相接。①崔师贯《西樵山展墓自睡牛冈转陟白山口,至大科峰而还》“藏山别有邨”句下自注“余家在桑园围内,直接西樵山”,《砚田集》,第14 页下。崔师贯父亲为崔舜球(1850-1886)②据《鼎脔》1927 年除夕特刊《高斋行钵图题咏》陆丹林识语。,字德雄,号夔典,光绪三年(1877)进士,曾任国史馆协修等职,有《崔翰林遗集》。崔师贯以庠生身份就读广雅书院,受业于顺德马贞榆。③崔师贯《酹江月》词序有“忆弱岁过会城,潘诺季丈斋头有一古株侍,马季立师日寄吟赏”,《白月词》,第13 页下。为行文简省,后文除特别注明者,所引用崔师贯诗词皆出自《北村类稿》,不另注释。马氏为陈澧弟子,字季立,光绪十六年(1890)任广州广雅书院理学分校,负责讲授《尚书》和《春秋》。与崔师贯同在广雅书院求学者,有番禺陈之鼎以及后来成为北京大学曲学教授的许之衡。陈之鼎家在广州西关,有藏书楼,斋名“柳潨阁”,众人常聚其家中饮宴。许之衡《寄怀崔伯樾》七古诗追忆当时情景为“忆昔陈侯柳潨阁,君傲我狂相攻研。悍然执笔点君集,丹黄满纸心脾镌”,“陈楼当时聚豪宴,每争君句声虺喧”[4]。诗中的“陈侯”即陈之鼎,由诗意可见崔师贯在广雅书院时期诗才已经颇受瞩目。光绪三十年(1900),崔师贯与陈之鼎同往河南参加乡试,陈之鼎中举,崔师贯则落第。

此后,崔师贯前往海南担任琼崖中学堂监督,期间欲与康有为弟子何易一、潘之博,以及琼崖中学堂创办者、同盟会员吴少农发动革命。①崔师贯《金缕曲·己巳七夕感旧》题下注“三十年前与何易一、潘若海、吴少农欲营琼州,以七夕自墺出发,时方卧病,惟侍儿张星亟赞余行。使当日事成,为郑氏之台湾未可知也。”己巳即1929 年。宣统年间,崔师贯担任汕头商业学校校长,辛亥时与许绳之同举革命主张。1917 年崔师贯因校事牵连入狱。在许绳之舅父、潮州籍富商高隐岑(字蕴琴)周旋下,崔师贯得以离开汕头返回澳门。恰好高隐岑前往澳门就医,二人开始频繁交往[5][6]221。1918 年旧历十月,崔师贯与高隐岑同往北京漫游。途经上海时,经名医沈仲芳介绍,崔师贯向商务印书馆提供高隐岑所藏四种兰亭集序底本,以供其刊印。11 月10 日,张元济在番菜馆一枝香宴请崔师贯、高蕴岑,同席者有陈席儒、陈衍等[7]。崔师贯早在武昌探访梁鼎芬时已经见过陈衍,与陈衍的数次见面成为日后崔师贯请陈衍为《北村类稿》撰写诗话的契机。

至北京后,崔师贯介绍高隐岑与其妻兄梁鼎芬相识,高氏所租寓所亦在梁鼎芬住所附近。高隐岑在北京居住半年后返港处理家族事务,崔师贯则在高氏北京住所短暂居住后,返回香港担任高隐岑两个儿子秉湜、秉湛的老师。②《鼎脔》1927 年除夕特刊《高斋行钵图题咏》陆丹林识语指崔师贯为梁鼎芬妹婿。1921 年-1924年,崔师贯与中山人杨铁夫合资承办子褒学校。子褒学校前身为康有为弟子陈荣衮(字子褒,1862-1922)创立的灌根学塾,1898 年在澳门创办。1918年迁至香港,校址在坚道31 号,后设女校于般含道25 号。学校原有英文、数学、理化、国语等学科[8]。崔、杨二人承办后,子褒学校增设诗词课程。后因该女校规模不足,收支难以平衡,1924 年冬,崔师贯与张若梅、区月恒、女弟子邓小苏等在港岛坚道创办养中女子中学,崔师贯任校董和教员[9]。

从事文教活动之余,崔师贯多参加港澳旧体诗社及岭南文献的整理活动。1924 至1925 年间,崔师贯在香港利园参与整理高隐岑所购陈澧六百余册未刊稿,整理工作由蔡守统筹,何藻翔负责经部,邓尔雅负责史部,崔师贯则负责校对子部书稿。众人以蔡守为首,联系南社在港社友组织北山诗社,举行多次雅集和征诗活动[10]。此后崔师贯担任香港大学文科讲师,著有《汉魏六朝学案》、《周秦诸子学案》等,延续了赖际熙在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开创的经史治学风气。《养中中学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39 年)收录崔师贯三篇史学论文,分别为《孔子师友考》《孔子弟子表考》《史记货殖家考》,反映出崔氏的治学兴趣及取向。1926 年前后,崔师贯在澳门万松山置有新居,环境幽寂③参见崔师贯《濠墺苦热,坐月示儿女》诗中自注:“寓居直松山新辟町畦,上下极幽胜。”,并与另一位居澳遗老汪兆镛频繁交往,因而诗词中颇多吟咏澳门风光的作品。

崔师贯书斋名是诗簃,崔氏有《赤柱是诗簃风雨中追怀翙高员外》,点出是诗簃在香港赤柱。汪兆镛有《题崔伯越〈是诗簃图〉》三首(1922),其三描写崔师贯书斋的景象:“小楼窅窱海山隈”,最后感慨“几人呼酒酹黔枚”[11]32。黔枚即澳门文学史上重要的葡萄牙诗人贾梅士(Luis de Camoes,1524-1580),汪兆镛以“黔枚”比拟崔师贯,一方面推重崔师贯的诗才;另一方面,也点出其身在澳门的客居身份。1925 年,北山诗社社友邹浚明为崔师贯题《是诗簃第二图》,作七绝二首,其一云“逍遙濠鏡想濠梁”[12]。抗战期间叶恭绰流亡至香港,也曾为崔师贯《是诗簃图》题辞,开头即云“斯簃无定在,情景合逐名。”[13]可见崔师贯居于港澳之间,因而将两处居所皆命名为“是诗簃”。1930年,崔师贯迁居般含道圣士提反里,因号樾斋,应是为了就近在香港大学授课的缘故。

崔师贯诗词结集出版者有《北村类稿》(1933,大良自刊本)和《丹霞游草》(1934)。《北村类稿》包括诗集《砚田集》和词集《白月词》两种,《砚田集》诗作标明自1924 年(甲子)始,共收录70 题96 首诗;《白月词》最早可考的词作时间为1923年,收录38 首词。此外,《养中中学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39)收录《北村类稿诗续》《北村词续》两种,分别收录诗歌42 题63 首、词4 题9 首,多为晚年老病时怀人、写景之作。崔师贯另有诗词和古文散见于内地和香港的期刊杂志,以唱酬作品为主。

二、崔师贯的港澳交游

就政治立场及地域身份而言,除从游弟子外,崔师贯在港澳交游的文人主要有遗老和南社社员。崔师贯与第一类人物多有亲戚或师友关系,如温肃、梁庆桂、何藻翔、汪兆镛、张学华、陈之鼎和梁鼎芬等。遗老朱汝珍为《北村类稿》署题,可看出双方的交谊。何藻翔(1865-1930)曾任学海堂八学长之一,崔师贯赠其诗题为《香港山中新僦书堂成,书呈翙高堂长》。二人既是表兄弟,又以文学相交,有同寓数年的交情。①崔师贯《哭何三员外兄(藻翔)三首》第三首“文交关素契,布粟见真情”句下自注“同寓数年”。崔师贯与康有为弟子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1927 年康有为七十寿辰时,康门弟子大加庆贺,崔师贯也写有五古长诗《寿康弼德丈七十》为其称贺。其中“法为众生说”句下自注:“去年建天游学院,讲于沪上”。天游学院1926 年3 月成立,可知此诗写于1927 年。诗歌开头称“公岁昔六十,余时在缧绁。转以事慁公,未遂跻堂谒”,追忆在康有为六十岁即1917 年时,崔师贯因故入狱。此后虽然崔师贯与康有为有所交往,但未及见面。康有为晚年最得力的弟子徐勤之子徐良(字善伯),还曾约请崔师贯为林纾所绘《扫叶楼联句图》题辞(崔师贯《台城路·徐善伯属题〈扫叶楼联句图〉》);万木草堂弟子王亦鹤亦请崔师贯编录其兄王鹤年的诗集(崔师贯《编录王鹤年遗诗书其后(其弟亦鹤所属)》),可见崔师贯与康门师生的密切关系。陈汉才将崔氏列入康有为弟子名录[14],但据崔氏现存诗歌来看,崔师贯与康有为应非师生关系。

诸多寓居港澳的清遗民之中,与崔师贯交往最密切的是汪兆镛。1925 年除夕日,崔师贯与汪兆镛在澳门妈阁庙聚宴,作有诗云:“况有同心侣,晨夕臂把行”(《除日同汪憬吾妈阁僧房宴坐》),称汪兆镛为把臂同游的“同心侣”。两人在澳门交往密切,曾多次同游松山和普济禅院。1926 年农历三月,崔师贯与汪兆镛同游澳门半岛东部的万松山时,在松石之间发现三株奇花。这三株奇花的形状类似踯躅(即杜鹃花),但花色与形态皆非常特别。其花“紫葩怒放,光艳欲流,韵态殊绝”,“皆三出,须上缀白点,如虫伏”,枝干短长有致,“叶密而小,作新柳黄色”。崔师贯将其命名为海紫杜鹃[15]11,在当年展上巳(四月初三日)时,与长女崔胜依(瓦注)、其孙崔焴曾,以及汪兆镛、女弟子邓灵修、邓肇真、罗庄俞人,再次在此花前雅集。雅集结束后,崔师贯又邀请蔡守之妾、与蔡守同为南社社友的谈月色以罗庄俞所绘海紫杜鹃花为基础绘制《花屿禊游图》。图成之后,汪兆镛撰写图序,崔师贯、蔡守广邀南社友朋用南宋王沂孙《三姝媚》韵赋词唱和,以兹纪念[15]11、13。1927 年暮春,汪兆镛在广州,崔师贯寄诗汪氏,表达对其思念之情:“海花依旧好,可惜不逢君。”(《春晚澳居简憬吾一首》)崔师贯与汪兆镛的友谊一直维系到抗战时期,二人互相为对方的画作题辞,如崔师贯《北村类稿》中记录的《为憬吾题汪寿娥画百花卷子》《壶中天慢·李留庵为汪憬吾作〈雨屋深灯填词图〉属题》。汪兆镛为崔师贯题辞的图画有《是诗簃图》和《高斋行鉢图》。二人在澳门同游时还有次韵唱酬,如汪兆镛的诗题《清明日过卢氏池亭次伯越韵》[11]37。1937 年七月,汪兆镛避居澳门南湾,请姚礼修绘《湖船簃图》,自题绝句八首,还寄赠崔师贯,有邀请唱和之意[11]38。此外,汪兆镛还为崔师贯的《白月词》《丹霞游草》作序跋[16],称其“嶔奇磊落人,善诗词”(《白月词跋》),对崔师贯人品、诗词成就都颇为推崇。

除了与汪兆镛的唱和交往之外,崔师贯也参与清遗民为感念旧朝而举行的文化活动。辛亥革命之后,居港澳的遗老如陈伯陶、梁庆桂等,皆在正月十三日溥仪生日的“万寿节”聚会庆祝。1926正月十三日(2 月25 日)澳门娱园举行万寿节聚会,参与者为崔师贯与汪兆镛、梁庆桂等8 人。与会众人皆有诗作,崔师贯诗云:“海澨遗民岁月深,共存孤抱托苔岑。星辰北极宁无系?寇盗西山枉见侵。去国衣冠今日事,纪年行在后时心。万家春雨同吟望,不似承平雅颂音。”(《万寿节日,梁小山侍读、年丈(庆桂)招同举礼于蠔镜墺卢氏园,会者八人,礼成恭纪》)其中,“寇盗西山”句借用杜甫《登楼》诗典故,暗指此前冯玉祥驱逐溥仪出紫禁城之事。从其诗歌来看,崔师贯显然对前清抱有强烈的眷恋之意。在其晚年所写的《女三瓦墓石表辞》《仆仇楠传》中,崔师贯也以“国变”指代民国肇立,因此崔师贯应属于民初的文化遗民。

崔师贯交游的另一类人物为南社社员,其中主要为粤籍社友。南社成立于1909 年,以提倡民族气节、宣传反满革命为号召。然而在民初数年间,因其在政坛和报界的重要影响,南社社员人数急剧增加,特别是1917 年前后由广东分社社长蔡守(字哲夫)介绍入社的粤籍人士,他们大多在国学层面认同南社,因此在1923 年南社宣告解散之后,仍保持了较紧密的联系和南社认同[17]。与崔师贯交往较多的南社社员为蔡守、邓尔雅、杨铁夫、莫汉和黄宾虹。

1920 年,崔师贯与蔡守、何藻翔、潘兰泉(字伯寅)、莫汉(字鹤鸣)等人在香港成立赤雅社,从事金石书画经营。1924 年-1925 年整理陈澧遗稿期间,崔师贯也参与蔡守组织的北山堂雅集,作品刊发于《南社湘集》。邓尔雅1922 年定居香港大埔之后,崔师贯为其诗作题辞[18]17,此后多次前往寻访,写有《喜迁莺·寻邓尔雅新居,观邝海雪旧藏绿绮台琴,为赋此》、《寻友人大埔小筑》等作品。据邓尔雅诗歌,1930 年夏天,崔师贯曾与何藻翔联袂来访其大埔居所(邓尔雅《何邹厓师与崔今婴见访山居》)[18]48。此外,崔师贯还与黄宾虹保持交谊。黄宾虹为崔师贯绘有《高斋行钵图》,以纪念为高隐岑担任西席的岁月。崔师贯特别写有赠答诗《宾虹为余写高斋行钵图,赋此报之》。1927 年,《鼎脔》杂志除夕特刊发表崔师贯《高斋行钵图》的6 则题咏诗词,除崔师贯自作诗外,题辞作者分别为何藻翔、汪兆镛、潘斯铠、张仲球、杨玉衔(即杨铁夫),最后有陆丹林题识语。诸人之中,何、汪二人为遗老,潘斯铠为广东都督龙济光部下将领,张仲球曾任澳门镜湖医院总经理,杨铁夫、陆丹林为南社社员。一幅图画的数则题辞,呈现出崔师贯在民初港澳政商、学界交游的基本情形。

三、港澳生活与闲适心态

崔师贯虽为南海人,但很早就移居澳门。他的儿子元易生于澳门,七岁丧母之后,崔师贯带他到汕头客居[19]。可见,至少在1902-1903 年间崔师贯住在澳门。崔师贯诗题中屡见在清明返回澳门的记述,结合清明扫墓的习俗,可能其父辈已葬于澳门。二三十年代间,崔师贯赴港担任塾师、创办中学并在香港大学任教,往返于港澳之间,两地皆有住所,且子女多有成就,生活较为安定。关于在香港的塾师生涯,崔师贯认为自己虽然需仰仗座主供给,但是“幸免沿门辱”(《韵伯族子过访澳门新居,濒去求诗》)、“舌耕聊自力”(《岛中晓霁写望》),对其居港生活较为满意。因此,崔师贯港澳诗歌中较多表现日常生活的趣味,如《赴讲归示女瓦》第一首,描写春日清晨出门讲课的身心体验:

几杵疏钟破晓眠,轻车和梦辗春烟。出门陡觉春风峭,怪底衣囊已挟绵。

清晨的宁静令诗人有世外之感,此时,犹有料峭寒意的春风让人陡然转回现实,而诗人也只是轻轻点出困惑,并无联系世情之意。寻访友人邓尔雅在新界大埔的新居时,崔师贯诗多描摹其村居野趣,如“乱卉异开落,寒泉自激吟。寥寥尘外意,谁复识哓音。”(《寻友人大埔小筑》)特意用其居所的宁静荒僻凸显邓尔雅的高雅情趣。

崔师贯在香港的生活以教学为主,澳门被其视作休憩的场所,因此诗词多以“暇居”“避居”“闲堂”言之。1924 年后,崔师贯在澳门营建新居,返澳以游赏风景、诗画交往为主,心境相当闲适。这从他的诗文频频使用“还澳”即可看出,如《三姝媚》词序中的“春仲客归”(1926)、《清明前一日还澳山居,宿雨乍歇,晴烟四流。夜起开户视灯光出林外,一白弥漫无际,绝类北方雪景,拟写成图,先纪以诗》(1926)、《清明日还墺,携儿女、洎孙陪汪序翁过卢氏池亭奉简一首》、《高隐岑哀辞》:“事解还居蠔镜,隐岑来就医。”(1927)崔师贯诗词多吟咏优美宁静的澳门风景,如其作品标题中的《清明前一日,还澳山居,宿雨乍歇,晴烟四流。夜起开户,视灯光出林外,一白弥漫无际,绝类北方雪景。拟写成图,先纪以诗》《红情·濠镜海岸对晚霞》等。

崔师贯澳门居所在松山,附近树林茂密,但崔师贯认为风景绝佳,因此多次书写春日松山的美景,尤其在雨后,令人有清新出尘之感。《春晚澳居简憬吾一首》开头描写澳门春雨后的宁静:“鹃啼深崦雨,蛤吠隔溪云。”此外,崔师贯诗多吟咏松山月色,如《缺月吟(闰二月濠镜山居作)》之中的:

……我宅傍山园,树多不妨月。夕霞散林绮,碧玉钩高揭。烟眉初画成,淡黄额一抹。华年十三四,亭亭靓妆出。新下玉镜台,含羞渐藏闭。楼静时来窥,金盘泻余屑。……

诗中的“夕霞散林绮,碧玉钩高揭”,接续六朝山水诗传统,以拟人手法写弯月之美。而《携儿恺、女瓦松山踏月放歌》称月色能解除燥热和烦恼,令人有翩然游仙之感:

……电光不凉水不澈,月朗照人惟内热。尽除烦恼变光明,却恨东西未同接。海山一角天不悭,今夕何夕同此闲。父兮呼应各指似,烟矶风蹬窮跻攀。松涛谡谡起天半,声闻四彻波光乱。金支翠蕤纷上下,彩云散绕维摩伴(夜分月华尤奇丽)。牙琴湘瑟更迎御,羽衣舞节冯夷鼓。……

这些美景并非崔师贯独自欣赏,而是多与子女、师友同游所见。崔师贯诗词多次提及与子女同游、唱和之乐,其《港居夏日拟竹枝》提到“小女跃呼晴,牵爷踏月去。教儿诵诗歌,手比玉盘说”,表现出家居闲适的情调。除了早逝的儿子元易外,崔师贯诗词中提及的儿孙辈人物包括儿子举、恺,崔胜依(瓦注)、载,孙洎、焴,以及族子韵伯等。1926 年,正月初三日,因汪兆镛携酒过访,崔师贯即率儿女、孙辈同游普济禅院(《开岁三日憬吾携酒见过,因率儿女、稚孙偕游普济禅院(院为大汕开山)》)。其他诗词题如《澳居伏夜观星书事示儿女》《携儿恺、女瓦松山踏月放歌》《濠墺苦热坐示儿女》《瓦注生日,寓斋置酒,儿举期未至》《满庭芳·夏日夕佳楼即事,用清真无想山均和儿女作》《钓船笛·和女瓦注生朝,用李分虎均,赋呈之作》等,皆描绘出崔师贯其乐融融家庭生活的景象。崔师贯长女瓦注,聪敏好学,其生日在正月十一日,恰与清初诗人李分虎生日相同。崔师贯诗词多次言及长女生日,除了对其喜爱之外,还因为长女胜依能诗并从事古典诗学研究。从对其女诗词才华的推许,能看出崔师贯对于古典文化传承的重视。

除自然美景外,崔师贯诗词多书写在港澳发现的奇花异卉。崔师贯偏爱以王沂孙《花外集》词韵作为自己的填词典范,显示出明确的遗民情怀。除了1926 年崔师贯与汪兆镛等人吟咏澳门松山的海紫杜鹃使用的王沂孙《三姝媚》词韵,崔师贯在香港公园发现罕见的蓝色杜鹃花时,也特意选择王沂孙的《露华·碧桃》作为次韵对象。崔师贯词云:

粉云霁坼。问几费花工,换就颜色。妙相曼殊(《玄应音义》“曼殊颜华”,此译云“蓝华”),却向雕阑披拂。望连翠羽金支,尚见海西风格。唬妆改,红颦紫娇,总逊凡骨。

春心别寄凄恻。怨似水华年,空殢芳魄。散作泪痕,沈碧忍供轻摘。素衣渐化流尘,但付草窗拈出。(周草窗有《谢金荪壁惠白踯躅诗》。)归语切,棠魂欲招未得(《稼轩词》:空山招得海棠魂)。(《露华·蓝踯躅用〈花外集〉碧桃均(仅见于香港公园,近亦萎尽矣)》)

与海紫杜鹃相似,香港公园的这株蓝色杜鹃也来自海外。由于花时将近,崔师贯词中充满伤春之感。与南宋咏物词相似的是,该词上片写物,下片写情,充满身世之感的寄托之意。当词人写至“素衣渐化流尘,但付草窗拈出”时,也希望读者能如南宋词人周密一样,考掘并理解隐藏于词中的故国之思。

四、乱离感慨与怀乡之情

崔师贯将书斋命名为“高斋”,实则效法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的书斋名①见《水龙吟·高斋雨夜与隐岑追话西山之胜,和若海潭柘雨宿均》自注,《白月词》第5 页下。,以此感慨自己自清末以来流转港澳之间的经历。崔师贯诗词中也常见“流寓”字样,如“易世惯流寓”(《寻友人大埔小筑》)、“谁料而今遭际,流落瘴烟蛮雨”(《钓船笛·和女瓦注生朝用李分虎均,赋呈之作》)等,以此呈现居住港澳时的心迹,自觉传承了历代羁留蛮荒的流寓文人的情感传统。

由于民初广东战事频繁,崔师贯不得经常返乡,因此他的诗歌表现出对革命的厌恶:“犊褌宁笑阮,马粪共称王”(《韵伯族子过访澳门新居,濒去求诗》),将民初军阀混战的情形比喻为不识仁义的牛马。这种厌恶未直接表露出对于民主、共和观念的否定,而是多着重于战争等暴力行为带来的后果。崔诗多次使用“红羊”典故,如《红羊谣》写广州战事:“磨牙竞吮玄黄血,革命未成杀未绝。刍狗万物宁不仁,四十以往皆无闻。……须臾烈焰开化城,金银楼阁光逾盈。”既书写战争对于城市文明的破坏,也表达了对儒道传统缺失的愤懑之情。

由于思乡而不得返,崔师贯的港澳诗词常见追忆故乡之语,如崔师贯《氐州第一·高斋歇夏,积雨停寒,寄怀隐岑客湄河》词末注释有“余家西江下游桑田,亦正类此。每夏潦至尽成泽国,先期必夜寒。”以熟悉的故乡体验比拟客居感受,是适应新环境的常见心理反应,又反映了对于故乡的眷恋情怀。在澳门时,崔师贯的酬赠诗频频提到故乡风物。与汪兆镛饮宴时,崔师贯不忘提及“故园乔木今余几,喜见灵光尚岿然。”(《初春汪辛老招饮赋赠次答》)赠给族子崔韵伯诗中的“娱游非向日,转徙尽他乡。永忆门庭遐,浑忘岁月长”(《韵伯族子过访澳门新居,濒去求诗》),将故乡作为闲居的理想处所。崔师贯1926 年所写《岛中晓霁写望》,描绘澳门春日海景之美:

海雾晓无际,罨作卵青色。大舟鲵卧波,小舟凫矫翼。云罅射若华,遥峰绚丹碧。遘兹眼忽明,西樵发遐忆。郁郁苦留滞,去此复奚兹。即归鱼鸟讶,齿发已屡易。流寓渐同尽,豪富寡新识。本乏种豆田,舌耕聊自力。钟动百鸟散,愁霖久春(轻)尽,名香意自熏。海花依旧好,可惜不逢君(香为罗贞符制赠)。

在宁静悠闲的海岛风景中,诗人仍对故乡念兹在兹。诗中的“西樵”指崔师贯故乡南海的西樵山,这既是其家族坟墓所在处,也是明清时期岭南的理学名山。崔师贯对故乡的眷恋情感,实际上也融汇了对于儒学传统的认同和坚守。

崔师贯晚年曾短暂回乡居住,诗中充满对岭南风物的寻访和记述,如《西樵山展墓自睡牛冈转陟白山口、至大科峰而还》《庆芙蓉·游西樵山白云洞(明何白云隐处)》等诗词描写的西樵山、顺德等地景象。崔师贯在村间游览时所写的诗词充满宁静祥和的田园情调:

版筑与比磷,旦夕豩不止。大车载瓦石,槛槛尤聒耳。移疾还故林,开蛙意先喜。轻舟绕微行,见燕识衡宇。耳目尽改营,心忡亦良已。犯露夙行吟,避炎昼伏几。竟日无往来,脱落到巾履。物外兴尽闲,讵但听田水。(港中无蛙与燕)。(《夏日还村庄养疴》其一)

这首诗被陈衍称赞“有陶公味,不在面目”,且近于“宋人之学选体者”。[1]642“蛙”与“燕”是田园生活常见的事物,而崔师贯以在香港生活未见这两种事物,表达对故乡的眷恋情怀。只是许久未归,发现故乡事物都因战乱改变,诗人因此流露出忧虑之意。在诗歌中,崔师贯多次以陶渊明自比。《夏日还村庄养疴作》(其他二)诗的开头称:“孟夏陶公咏,短夜屈子思”,将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融入对田园景物的吟咏中。归里数日又不得不离开时,崔师贯词表现出倦游和不舍之情,《芳草渡》词序称“归里数日,匆匆便去,回舟望西樵山,黯然于怀,用清真自制曲均写之”,词中称“认取当年还往路,最难忘,轩眉气爽,丹青挂窗户”,可见崔师贯对于故乡的眷恋包含着怀旧、固守传统及国学认同的多重情感。值得一提的是,崔师贯的诗风与当时流行的同光体以及岭南诗坛代表性的雄直诗风不同,其学陶倾向接近于湖湘诗派推崇的汉魏六朝风格,体现出民国岭南诗坛的另一面向。

结语

汪兆镛为崔师贯《是诗簃图》的题辞云:“乱离身世诗人泪,今古伤心一浩歌。”[11]32可见,尽管崔师贯拥有较稳定的港澳生活,实则在其诗词闲适书写的背后隐藏着乱世流离之痛,也因此与遗民汪兆镛发生强烈的共鸣。

从其交游对象、政治立场和诗文情感来看,崔师贯的政治观念与民初遗老相近,文化上致力于传统学问和文艺品位的传承。崔师贯的交游者以粤籍人士为主,因其师承、乡谊、治学兴趣的关系,主要包括康门弟子、富商、遗老和南社社员。受民初广东政局更迭和战事影响,崔师贯不得不离开熟悉的文化环境,避居港澳。尽管港澳生活相对闲适宁静,与文化品味相近的汪兆镛、何藻翔、邓尔雅等交往密切,但崔师贯内心始终希望居于故乡。以此情绪描绘港澳自然风物时,诗人常有特异和似曾相识之感,反映出崔师贯的港澳体验仍基于国学认同和对故乡的空间认同,以观看“蛮荒”之域的角度书写自身的流离体验和回归想象。同时,崔师贯的诗词书写也为解读近代岭南文士的港澳体验提供了重要视角。

猜你喜欢
澳门诗词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澳门回归日
澳门医改难题也很多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