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宇
(赤峰市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024000)
在过去十几年间,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较快,各项现代信息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媒体行业中。全媒体时代下的媒体行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彼此渗透和融合过程中,呈现出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如此,传统媒介格局正被逐步打破,促进了媒体行业的整体发展,信息传播模式和渠道呈现出了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如今,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海量信息数据,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而大众在媒介信息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发生着改变。媒介生态的改变也影响着媒介素养的构成要素,必须得到媒体行业从业者的深入探究。
所谓“媒介素养”,最早源自于由英国学者列维斯所提出的概念。此后,这一概念不断完善,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媒介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扩展了“媒介素养”的内涵。发展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媒介素养”的理论体系已经相对成熟。目前,这一概念较为权威的定义来自于美国媒介素养联盟:“基于图像或者语音等媒介信息,帮助大众成为有着较强评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思考者和创作者。”发展至二十一世纪,“媒介素养”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媒介素养”。特别是在英联邦国家中,正统教育体系中也纳入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以此对大众媒介素养进行培养。
1997 年,“媒介素养”相关理论进入我国,但只引起了少数学者的关注。在现阶段,我国学术界依然没有针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达成共识,而普遍将其视作文化素养的衍生物。通俗地理解,大众是否能够正确利用媒介资源即为大众媒介素养。众所周知,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媒介环境,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下,媒介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如今的社会生活便被各种媒介信息所包围,对信息的识别和利用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一项生存技能。媒介素养的重要性由此凸显,无论是从教育角度还是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我们都需要对媒介素养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并随着时代变化而及时更新认知。
进入全媒体时代之后,媒介素养主要表现为大众获取和利用媒介信息的素质。如果以媒介素养内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知媒介素养不同于互联网素质和传统媒体素质。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则为大众利用媒介时所拥有的创造力和理解力。而全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素养则对大众的社会意识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使得媒介素养的构成要素更加多元。现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和传统媒体时代一样,全媒体时代的媒体环境也由以下几方面内容构成:1.传播媒介,2.信息生产者,3.信息接收者。然而,全媒体时代中,上述构成要素间功能定位与边界有所不同。而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主体结构与信息传播模式。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时代下处于行业引领者的信息生产者,其统治者角色已然不存在。伴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媒介中出现了更具多样性的思想观念,而这必然改变着媒介素养。如果依然站在信息接收者的立场上分析媒介素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媒介素养”的核心不仅仅是大众驾驭和理解媒介的能力,同时也是指大众对使用媒介的态度。然而,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往往只局限于对媒介的理解,而忽视了使用或者驾驭媒介。进入全媒体时代之后,则必须不断完善媒介素养的结构。
进入全媒体时代之后,大众眼界也得益于媒介创新和发展而不断扩展。大众在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中,如何有效掌握真实世界,则是由媒介素养决定的。现阶段,媒体行业从业者在分析“媒介素养”时,更加倾向于媒介素养培养等层面。站在这一立场上,“人本精神”则应该被视作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在创新和发展媒介过程中,则应该对媒介环境进行持续优化,以此确保大众能够在开放性空间中畅所欲言。在全媒体时代下,媒介成本持续下降,参与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技术壁垒已经被打破,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言论。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众所周知,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中,虚拟和现实世界并存,而这也是媒介的天然属性。考虑到部分受众不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因此,往往无法统一虚拟和现实世界的话语。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受众的言论很可能失去制约,从而产生“网络暴力”问题。很显然,受众错误解读了全媒体时代中“言论自由”的含义。基于“人本精神”开展媒介素养体系建设,即能够达到上述目标,使大众能够尊重自己和他人。
进入全媒体时代之后,应该对大众审美意识进行重点培养。所谓“审美意识”,即为大众是否能够对自我精神生活进行自主审视、是否能够正确认识生活价值。这是媒介素养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高度重视审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美”是德行、是善。在现阶段,大众不断提升道德品质,而“审美意识”则是提升道德品质的基础之一。也就是说,只有大众受到健康审美意识的指引,才能够提升道德品质。
进入全媒体时代之后,海量信息数据冲击着大众生活和心理,则更加应该重视审美意识培养,以此将健康思想传播给大众,帮助大众准确接收健康媒介信息。除此之外,大众在生产和传递媒介信息时,更应该进行审美意识的自我教育,基于正确“审美”,为良好的媒介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所谓“后真相”,即为一部分人出于迎合大众心理需要、获取利益,或出于攻击竞争者、获得支持等目的,通过扭曲事实和臆测等方法表达极端或偏见观点。在现阶段,新媒体经济利益的来源主要是广告分成和流量。这使得部分新媒体从业者通过杜撰和制造噱头等方法吸引潜在受众关注,继而大幅度削弱了媒体的信任度。而新媒体平台的算法同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新媒体平台推送信息的指标包括新闻信息评论和转发量。然而,目前大部分新媒体平台都对算法机制的构建标准讳莫如深。为了避免“后真相”的负面影响,大众则应该秉持怀疑和评判精神,对新闻信息进行准确的接收和传播。唯有如此,才能够在全媒体时代下营造健康的媒介环境[1]。
现以信息接收为例,进行阐述。受众在接收特定信息时,应该准确辨识信息内容的真伪,杜绝毫无保留接受和相信信息。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则应该将信息辨识能力和质疑意识等要素纳入到媒介素养结构中。然而,现实的情况则是,大众存在普遍相信新媒体的现象,比如曾经沸沸扬扬的“抢盐风潮”。对于信息监督部门而言,其应该严格审核新闻信息,并基于此减少“后真相”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在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媒介也应该深入反省,以健康的媒介价值理念引导自身行为,基于此为受众提供优质和真实的新闻信息。通过上述举措,则能够使大众媒介素养得到强化,营造出健康的媒介环境。
进入全媒体时代之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可以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不过这也意味着必须对自身社会责任予以明确。对于媒体行业从业者而言,则必须扮演指引者的角色,媒体行业从业者必须确保自身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如此,才能够提升媒介环境的质量。其中,职业道德素养则是媒介素养培养的主要方向。现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1.应该对媒体行业人才录用标准进行合理调整,将职业道德素养等指标纳入到人才评估体系中,以此确保从业者具备良好的岗位意识和价值体系,并且对自身社会责任形成准确理解。
2.对媒体行业从业者专业能力进行培养,并基于此对现有的培训制度进行完善,使其能够具备长效性。同时,也应该给予从业者深造和晋升的渠道,确保从业者能够正确理解包括“后真相”等在内的概念。唯有如此,媒体行业从业者才能够准确辨识新闻信息,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进行媒体工作时,应该对从业者职业敏感性进行训练,促使从业者自觉了解社会发展,并基于此对社会舆情发展予以准确判断,从而推动媒体行业的商业化和大众化发展。同时,从业者也必须以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职业道德规范自身行为,从而将负面消息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内。通过上述举措,媒体行业从业者则能够及时发现和传播社会新闻,对社会舆情进行指引,避免不良信息对社会和大众造成负面影响[2]。
4.应该对现有的媒体工作技术模式进行优化,并基于此有效分析和整理新闻素材,同时跟进新闻事件的动态,以此向受众传播真实和准确的新闻信息,从而使受众远离负面和不实信息。综上所述,在全媒体时代下,媒介素养构成要素发生了较大改变,要求媒体行业从业者不断学习,并且对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给予高度重视。
对于媒体行业从业者而言,一方面要通过真实新闻信息指引大众,另一方面,也应该有效监管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以此构建良好和有序的媒介环境。媒体监管人员则必须具备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对媒体工具使用方法予以全面掌握。除此之外,也应该对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形成全面了解。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更高效益的信息监督和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1.有关部门应该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优化,以此指引媒体信息监管工作。2.依据法律法规,惩处存在生产和传播虚假不实新闻信息的媒体平台。3.从全媒体时代发展立场出发,对现有的监管模式进行创新,以此提升网络监督辐射范围,基于此有效控制不实新闻信息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监管人员也应该协助媒体行业构建管理机制,提升媒体管理机制的完善性。
在培养媒介素养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培养对象自身的属性。在对前文中所述素质进行培养的基础上,也应该进一步扩展媒介素养培养内涵。现以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为例,进行具体阐述。不可否认,学生普遍能够较快且深入地理解新鲜事物,其中自然就包括新媒体。新媒体生产伊始,学生群体便开始生产和传播信息。由此可见,对学生群体进行媒介素养培养意义重大。
无论是QQ,还是微信和微博,学生群体的参与程度都相对更高。可以说,我国媒体行业的核心参与者正是学生群体。因此,媒体行业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群体是否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然而,在现阶段,部分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自制力和辨识力,不良信息很可能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则应该在教育体系中纳入媒介素养课程内容,将媒体行业理论传授给学生,以此提升学生辨识新闻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通过有效监督和宣传,为学生合理使用媒介提供指引。唯有如此,才能够为媒介环境构建奠定基础[3]。
众所周知,大众是媒介素养的培养目标。不过,在受众不同的情况下,使用媒介的出发点也存在差异性。现以企业为例,进行具体阐述。得益于全媒体的发展,企业能够以多元化媒体渠道进行营销活动。然而,相比于普通人民群众,企业账号的所言和所行在某种程度上都会影响公司的营销活动。若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则必然会误导消费者。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规范企业使用媒体的行为,同时编制合理的奖惩机制,以此防止恶性营销行为的产生,为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发展提供保障[4]。
除此之外,还必须有效培养企业的媒介素养,确保企业能够正确引导大众思想和行为。如此,企业也能够合理整合媒介资源,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话语权,为企业形象建设奠定基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整合和使用媒介资源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各地方法律和法规,坚守道德底线。这就要求企业对当地法律和法规给予关注,对政府政策予以掌握,从而防止由于不了解政策走向而导致的违规行为。众所周知,媒介环境既包括现实环境,同时又包括虚拟环境。企业应该统一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并基于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指引,回归社会建设。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我国媒体行业生态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媒体发展迅猛,并且呈现出了显著的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由此,我国逐步步入了全媒体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众信息获取的模式变得与此前有所不同,而且不再只是扮演着信息获取者的角色,同时也能够制作和传递媒介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衡量媒介素养的标准。如果想要有效指引媒介信息传播中大众的思维和行为,则必须构建合理的媒介素养结构,引导大众合理使用媒介,唯有如此,才能够发挥出媒介信息的积极影响。除此之外,也能够提升信息监管工作的效益,进而营造出良好的媒介环境,最终实现全媒体时代下媒体行业健康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