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莹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使人民群众共享美丽生态环境的福祉,关键在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路径,从而实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发展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和谐共生”深化了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科学认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点是探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体现出我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行的积极探索。
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思想。恩格斯曾说:“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们存在于自然界,同时人类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人类生产劳动的全部来自自然界。恩格斯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绝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关系。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还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纵观中华文化发展历程,虽历经朝代更迭,时空转换,思想争鸣,但“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是贯穿传统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体现着传统文化中物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追求,这些生存理念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和生态观。
西方式现代化发展忽略自然的承受力,造成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状态,只是将自然作为社会变革的一个外在背景。我们在发展中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调用生态系统自身的方法和节奏修复生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主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采取的是四部门治理模式,即“自然、市场、社会、政府”协同发挥作用。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会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立状态,真正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融合发展,继而推动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范式转型,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最高追求来自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均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最终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到本世纪中叶要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是五个目标维度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又是五个发展理念的维度之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绿色发展意味着构建更加严格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四大战略任务,即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历史与现实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从生态角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要求。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经济体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的生态安全体系,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