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发展路径研究
——以萍乡学院为例

2023-12-28 00:04:43郭燕肖军文娬周婧瑜冯国磊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2期
关键词:萍乡体教教练员

郭燕 肖军 文娬 周婧瑜 冯国磊

(萍乡学院体育学院 江西萍乡 3370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为中国体育未来发展明确了战略位置,新时代体育事业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途径[1-2]。《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3]。

竞技体育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教融合背景下各大高校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所,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大学体育已在我国各地高校中蓬勃发展,并逐渐结出丰硕果实,越来越多的优秀运动人才在校园中孕育而生[4]。

该文旨在探索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路径,促进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该研究充实了高校竞技体育的相关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体教融合背景下萍乡学院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萍乡学院竞技体育现状,了解萍乡学院竞技体育发展的困境以及现实问题,探索体教融合背景下萍乡学院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萍乡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国家体育网站等进行翻阅、检索,收集与该研究相关的部分资料。

1.2.2 专家访谈法

为方便获取论文所需的相关信息,通过制定访谈提纲,对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和体育学院教师就萍乡学院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进行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

该研究通过萍乡学院体育学院办公室收集到的2021—2023 年师生参赛获奖情况等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逻辑分析以及结果论证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1.2.4 逻辑分析法

对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得出该文的研究成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萍乡学院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2.1.1 体育专业和竞技体育项目设置

萍乡学院体育学院现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和体育教育(本科、专科)两个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是江西省同等学校办学最早的专业,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社会体育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注重对体育教育培训机构和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比赛的组织、运行与管理、社区体育的指导、比赛执裁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既能掌握体育教育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可接受主要运动项目的训练,并能运用科学训练的方法指导基层的业余训练工作。

萍乡学院现开设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羽毛球、花式柔力球、花式柔力球、健美操、跆拳道、武术、排舞12 个竞技体育项目,都分别成立了专业的训练队伍。

2.1.2 场地设备

在场地器材上,萍乡学院体育运动场馆包括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标准田径场2个、篮球场19片、羽毛球场8片、网球场10片、柔力球训练基地1个等,运动场地面积共计7.7万m2,由于场地原因,游泳、散打等竞技体育项目开展受限。

2.1.3 师资力量

在师资方面,体育专任教师34 人,其中教授3 人,副教授17人,海外在读博士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9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8人。国家级裁判员2人,各项目一级裁判员20余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人,中国武术六段2人,健美操健将1人,3人被评聘为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骨干教师3人。

2.1.4 师生学生竞技体育项目获奖情况

在陕西西安举办的2021 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中,萍乡学院体育学院教师刘晔、刘萍、刘姗萍代表江西省参加本次全运会的广场舞城市街道组别的比赛,荣获三等奖的优异成绩;邱煜代表江西省参加篮球项目青年农村乡镇组的比赛,获得第六名。啦啦操队在全国运动竞赛联盟啦啦操比赛中获得技巧第二名、有氧踏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萍乡学院啦啦操队、田径队、足球队、排球队参加2021年江西省大学生体育竞赛荣获佳绩,田径队获得1金2银4铜的好成绩,排球队获女子第六名。

2022 年,在江西九江举办的第十六届江西省运动会中,萍乡学院体育学院教师范春金、刘岚、杨庚、邱煜、杨细文和刘姗萍分获太极拳、武术、足球、篮球、网式柔力球和花式柔力球一等奖,李军、刘岚、邱煜和林千万子带领学生在啦啦操、武术、篮球和排舞等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

萍乡学院于2022年获评江西省少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3 年,在鹰潭举办的江西省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中,刘向东、杨细文、刘芳和郭燕作为教练指导学生参加健身操舞、蹴球、板鞋竞速和高脚竞速荣获一等奖3个,共计7块金牌;二等奖6个,共计22块银牌;三等奖9个,共计47块铜牌。其中,教师彭苏建、刘萍、刘向东、刘姗萍、林千万子参加民族健身操舞比赛,荣获2个三等奖。

2.2 萍乡学院竞技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2.2.1 学校管理体制不到位

学校领导对高校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对运动员的激励制度不健全。萍乡学院体育学院专业设置单一,共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和体育教育(本科、专科)两个专业,未设置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一般,限制了运动成绩的提高。萍乡学院竞技体育项目开展不足,学校仅有健美操、篮球、足球等12 支常规化的竞技体育训练队伍。受场地限制,游泳、体操和击剑等项目开展受限,个别场所在课余时间不对外开放,学生无法自主训练,田径、排球等项目没有室内场馆,训练效果不足。

2.2.2 教练员和运动员技能水平较低

萍乡学院各项目缺乏专业性强的高水平教练员,1名健将级别的健美操教练,无一级以上水平的教练员,具备二级运动员以上技能水平的教练员也屈指可数,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教练员的技能水平、执教热情、执教方法和手段,不仅仅是教练员对于自身的职业所必备的要求,也是萍乡学院建设优秀运动队,培养高质量竞技体育人才的切实需要。缺乏专业性强的高水平教练员是阻碍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5]。其次,赛事经验和经费不足,参与市级及以上的体育赛事的机会较少。

2.2.3 未形成大中小学“一条龙”训练体系

高校是竞技体育“一条龙”培养体系的龙头,萍乡学院作为全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缺乏政策鼓励优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升学,未与下级小学、初中和高中挂钩联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使得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流失。

2.3 体教融合背景下萍乡学院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分析

2.3.1 加强学校内部建设,加大优秀教练员引进力度

应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三大体系,使竞技体育真正的回归校园[6]。萍乡学院是萍乡市唯一的本科院校,肩负着为本地和江西省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任,应加大对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在课余时间开放运动场馆,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以满足学生进行运动训练的需求;开设运动训练专业,通过单招形式招收各项目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吸收引进专业性强的高水平教练员,将专业技能水平作为招聘教师的基础参考依据,将学院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作为外聘教师留校协助训练队的指导,同时必须引进各项目优秀的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提高教育和训练质量,以更好地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2.3.2 建立完善的赛事体系,发展特色体育项目

竞赛是训练的导师,训练成果的鉴定必须通过比赛才能体现,所以完善的竞赛机制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7],学校应组织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赛事,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其次,根据学校特点和实际发展情况,开展适合本高校的特色运动项目,明确自身定位,打造有体育特色项目的学校,推进“一校一品”的建设。萍乡学院作为江西省柔力球培训基地,应该进一步提升师生柔力球竞赛水平,打造一个柔力球特色学校的荣誉称号。

2.3.3 多渠道整合资源,形成“一条龙”训练体系

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萍乡学院内部,而应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打造政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积极联手地方俱乐部、地方特色体校和专业运动队伍,协同培养竞技人才,利用市场和资源,聚集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萍乡学院竞技体育的投资,使其逐渐走向产业化。高校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调动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去支撑高水平竞赛训练;同时,将竞技后备人才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制度层面上解决高水平运动员的综合培养问题[8],学校应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各项活动,增强竞技体育发展的内驱力。

高校应与下级学校挂钩,定期选派运动队教练员对挂钩学校的运动员或教练员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对挂钩学校运动员的输送提供特殊的优惠政策[9],利用学校师资、场地等资源,形成专业的不同年龄段的高水平训练队伍,阶梯式的训练模式,为竞技体育提供后备人才,最终完善大中小学“一条龙”竞技体育人才发展模式。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加强学校内部建设,加大优秀教练员引进力度。加大对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三大体系,吸收引进专业性强的高水平教练员,将专业技能水平作为招聘教师的基础参考依据。

(2)建立完善的赛事体系,发展特色体育项目。完善竞技体育赛事机制,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开展适合高校的特色运动项目,明确自身定位,打造有体育特色项目的学校。

(3)整合政校企资源,形成“一条龙”训练体系。积极联手地方俱乐部、地方特色体校和专业运动队伍,协同培养竞技人才,利用市场和资源,聚集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高校竞技体育的投资,促使学院产业化发展。高校应与下级学校挂钩,完善大中小学“一条龙”竞技体育人才发展模式。

3.2 建议

(1)扩大研究范围,可进行高校与高校竞技体育的横向对比研究,也可选择地方竞技体育,进行纵向的更加深入的研究。

(2)细化体教融合下各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情况,可对比不同竞技体育项目在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3)通过对体教融合和竞技体育发展史的文献进行分析,深入探索体教融合的背景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历史,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加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萍乡体教教练员
我在萍乡过春节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用音乐唱响萍乡故事——《萍乡百年原创歌曲精选》新书首发
心声歌刊(2021年3期)2021-08-05 07:43:50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萍乡春锣的起源和流变
心声歌刊(2020年4期)2020-09-07 06:37:20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