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 杨洪涛 王子健 李新杰 王怡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冀东文化研究中心 河北秦皇岛 066004)
民俗体育文化是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等,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健身性和文化性,是极具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自2005 年3 月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在民俗体育文化保护方面,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民俗体育的保护,推进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3];2022年6 月24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新修订的体育法中提出,要鼓励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推广和创新[4]。国家的一系列举措为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肯定了民俗体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城镇化进程加快、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入侵、制度机制落实缺位、学科体系建设不完善、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因素影响,民俗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挑战,其传承与发展不容乐观,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5-6]。因此,如何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发挥冀东地区在河北的区位优势,探究冀东民俗体育文化在传承中面临的困境,提出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以体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理论为基础,探究冀东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方式与传承价值,揭示传承中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以期达到弘扬河北省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形态而存在的。民俗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需要,是先辈们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风俗习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是民众所创造,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沿袭了风俗习惯的体育文化活动,是顺应民众需要而产生的文化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冀东民俗体育是指冀东地区民众所创造的,融入当地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的体育文化活动。自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先后批准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河北省共公布了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本研究中,冀东民俗体育主要指秦皇岛和唐山两个地区的民俗体育,冀东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长城历史文化、唐秦孤竹文化和地域传统文化等,孕育了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体育。
秦皇岛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商周时期为孤竹国的中心区域。截至目前,秦皇岛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 项,其中民俗体育类项目1 项(昌黎地秧歌);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7项,其中民俗体育类项目2 项(少北拳、猴打棒);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5项,其中民俗体育类项目10 项,分别是地秧歌、猴打棍、镇关武术、六合梅花刀、通背太祖苗刀、中国少北拳、混元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打陀螺和龙狮等。研究发现,秦皇岛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名录项目相对较少,入选市级名录项目相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田野调查发现,秦皇岛没有入选名录的代表性民俗体育项目有扳手劲、撞拐、踢毽子、打冰尜、放风筝、冰陀螺、寸子秧歌、龙舟、秋千、划船、押加、蹴球、高脚竞速、武术和珍珠球等。
唐山文化底蕴丰厚,商代属孤竹国,战国时属燕国。唐山地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项,其中民俗体育类项目1项(乐亭地秧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俗体育项目2项(铜臂螳螂拳、姚式太极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俗体育项目有五虎棍、滦南秧歌、冀东地秧歌、姚式太极拳、二郎拳、铜臂螳螂拳、少林六合拳、肖庄子武术、猿功地躺拳、乾坤门武术、少林六合拳、乾坤掌、少林六合门、形意拳(滦州)、顺式门、猿功拳(开平)、形意拳(遵化)、二郎拳(路北)、猿功拳(路北)、姚式太极拳(路北)、太极推手、吴氏太极拳、形意拳(丰南)、罗汉拳、华拳门、劈挂拳、抖空竹、王庄子六合门、越龙两节棍、六合猿功门、五子拳、言清拳武术和亓门等。唐山地区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名录的民俗体育项目较少,仅有3项;入选市级名录的项目较多,共计有33项。入选市级名录的项目呈逐年递增趋势,尤其第六批入选名录项目有13项。研究发现,唐山地区没有入选名录的代表性民俗体育项目有拔河、扳手劲、踢毽子、冰陀螺、打蹦、钉钉子、老鹰捉小鸡、跳绳、荡秋千、抬花轿、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文化传承是维护国家安全,弘扬民族精神和保持文化血脉的重要举措之一。传承包括传与承两个方面,二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主要由传承主体和传承客体两部分组成。民俗体育的传承不仅包括技艺的传授和继承,还包括适应、创新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通过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等方法,探究出冀东民俗体育主要通过血缘关系传承、模拟血缘关系传承、教育传承,或通过节日庆典、宗教祭祀、民俗习惯等其他方式进行传承。血缘关系传承是指传承主体在把式房、田间地头或自家庭院等场所,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在家族成员内部对传承客体进行技艺传承;模拟血缘关系传承是指传承主体在武馆、自家庭院或指定场所,以师徒关系传承为主;教育传承主要是指在学校、体育场所或运动队,通过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方式进行技艺传承;其他方式传承是指在节日庆典、宗教祭祀、民俗活动、庆祝丰收或演出活动中向游客和民众进行的技艺传承。研究认为,生存环境破坏、宣传力度不够、外来文化入侵、传承出现断层和制度落实缺位是冀东民俗体育传承面临的主要困境。
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俗体育的传承;2022 年3 月5 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冀东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冀东地区民众所创造,融入当地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的体育文化活动。因此,保护与传承好冀东民俗体育文化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深远意义,能够提升冀东地区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同时,能够促进传统体育非遗的活态利用,使民俗体育焕发勃勃生机。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要推动体育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传承好民俗体育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此外,冀东民俗体育能够促进民众身体健康,改善民众心理健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加大,越来越多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患有焦虑和抑郁的人群数量在逐年增加。民俗体育(如太极拳、少林六合拳、形意拳等)具有内外兼修、疏通经络和改善神经障碍等功能,长期练习能够有效起到促进习练者身体健康和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
价值是事物能否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抢救濒危的传统体育项目,把传统体育纳入全面健身工程。民俗体育蕴含着其他体育所不具有的价值,要充分肯定民俗体育的健身健心、经济、竞技等传承价值,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价值,这样才更有利于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期研究发现,冀东地区(秦皇岛、唐山)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名录的民俗体育项目分别有2项和4项,相对较少。入选市级名录项目相对较多,唐山地区入选市级名录的民俗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第五批和第六批名录,秦皇岛地区入选市级名录的民俗体育项目在各批名录中均有分布。通过调研发现,冀东地区对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部门要发挥调控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级非遗名录的申报工作,加强非遗申报的管理与监督,制定相关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明确遗产的管理权限,对入选名录的民俗体育项目进行考核与评价,建立冀东地区民俗体育项目资源数据库,让更多民众了解冀东民俗体育文化,参与非遗名录申报工作。
民俗体育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冀东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受传统观念影响,以血缘关系的家族内部传承和模拟血缘关系的师徒传承以及民俗活动的大众传承为主,传承方式守旧,传承范围小,限制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应摒弃传统“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落后思想,建立完善的民俗体育传承机制。首先,要掌握民俗体育非遗的数量和传承现状,建立冀东地区民俗体育非遗数据库。其次,改善传承人认定与保护机制,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加强代表性名录传承人的管理与培养,鼓励他们授徒传艺,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再次,健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通过政策和制度明确民俗体育文化的管理权限和传承机制,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营造良好环境。最后,发挥学校教育作用。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将民俗体育项目引入校园体育教学之中,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民俗体育非遗特色课程,支持传承人参与学校体育教学,不断扩大民俗体育受众范围,使冀东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
自2011 年被确定为中华文化旅游年以来,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河北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体育产业,打造乡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政策的支持为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保障。冀东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民俗体育资源丰富(如太极拳、地秧歌、猴打棒和武术等),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难以做到项项扶持,应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深厚以及受众性广和代表性强的民俗体育项目加以重点扶持,打造项目品牌,让更多民众了解冀东民俗体育文化,并参与到保护的队伍之中。冀东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要搭乘国家大力扶持文化旅游产业的顺风车,深入挖掘自身价值和文化内涵,借鉴省外(如内蒙古摔跤、山东风筝)和省内(如沧州武术、邯郸太极拳)通过品牌效应促进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成功案例,营造良好的民俗体育文化旅游环境,依托北戴河、山海关古城、滦州古城、清东陵等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区开展代表性的民俗体育活动,逐渐形成品牌,向游客真实展示其所承载的民俗体育文化,使民众能够切身感受到当地的文化特色。
冀东民俗体育文化是冀东地区的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具有极强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越来越重视,但仍受外来文化入侵、生存环境破坏、传承出现断层、制度机制落实缺位、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缺乏学科体系构建等因素的影响,其传承与发展不容乐观。依托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针对传承中面临的困境,提出挖掘民俗体育时代价值,加强非遗申报管理工作;完善民俗体育传承机制,发挥学校教育传承作用;打造民俗体育项目品牌,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等发展对策,以期实现冀东民俗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达到弘扬河北省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