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邦国 李钢 蒋维 吴思
(1.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输学院;2.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动力学院;3.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4.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
2020年12月,中共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明确衡阳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衡阳建设现代产业强市。随后衡阳市政府高瞻远瞩,制定了大力实施“八大工程”、重点打造“八大基地”的宏伟目标,稳步推进衡阳市全方位、全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正在掀起我国经济领域一轮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带来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革命[1]。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全市各项工作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在衡阳市成功举办湖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后,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多次在公共场合提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断和方略举措。
近年来,衡阳市竞技体育突飞猛进,多次登上省级、国家级比赛领奖台,群众体育遍地开花、蓬勃发展,举办了首届国际马拉松、湖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湖南省第五届中学生运动会、第31 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网球项目选拔赛等大型赛事,以及衡阳市“三大球”联赛、衡阳市青少年U系列锦标赛、元旦环城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2022 年,衡阳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 089.69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4 722 元,体育场地16 556 个,其中体育馆34 座,运动场1 563个,游泳池110个,各种训练房918个[2]。经济稳步增长,体育基础设施全面,群众参与热情高涨,需求旺盛,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在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的战略目标[3],以及《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衡阳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对“中部崛起”新时代使命的回应,是应对新挑战、创造新机遇,实现“三高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满足群众需求的重要抓手。当前,对衡阳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新的经济环境、产业体系中寻求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以动力变革推动效率变革、质量变革,从而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动力是推动某种事物前进与发展的不竭力量源泉,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多种动力的持续推动。所谓产业发展动力,是指各种能够激发、引起和驱使某种产业萌芽、发展和壮大的力量要素及其合成[4]。随着体育产业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推动产业高速发展的传统动力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优化。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是指,体育产业在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时,原本依赖大量基础要素投入、低廉的体育劳动力、高资源消耗的传统驱动方式已不可持续,必须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为基准,结合新时代的新兴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强化体育产业发展传统动力,培育新动力,进一步解决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动力不足、不可持续、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不协调、体育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逐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从而以动力变革推动体育产业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经济学意义上,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有5 个方面,即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科技成果、制度,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数据也正在成为新的生产要素[5]。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变革,也应加大新兴要素的投入与融合,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体育用品制造、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领域,提升新的产品生产技术和体育服务产品质量、延伸品牌赛事产业链、构建体育培训运营新模式,培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思路和具体目标。2016 年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创新驱动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极大地推动了创新驱动相关领域的研究。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创新是核心要素,以创新思维、创新理念指导实际行动。创新驱动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根本转化[6]。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必须把创新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体育制度创新、体育产品创新、体育科技创新、体育人才创新。
2021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明确了衡阳成为区域重点城市的重要论断,衡阳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为当今我国中部地区崛起指明了方向。在新战略地位的时代背景下,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点项目、重要资源全面赋能,衡阳竞技体育成绩突出、群众体育有活力、场馆设施健全、健身氛围浓厚,衡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衡阳需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向,统筹谋划,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现体育应有的使命与担当。政策概念的本质就是一种目的、目标或意图[7]。在公共政策或者产业政策中,这种目的和意图主要体现为一种由国家和政府所主导的干预和行动[8]。体育产业政策就是通过制度的权威性、强制性激发政府、社会乃至企业的发展活力与潜能,优化体育产业资源配置,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完善顶层设计,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产业政策,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供给体系,发挥政策的总领、指导、支持、帮扶等作用,以满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衡阳市经济总量及综合实力多年来稳步增长,生产总值由2012 年1 603.79 亿元增长至2022 年4 089.69亿元,10年间接连跨越3个千亿关口,在GDP百强城市中排第71名。随着社会经济的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健康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需求呈几何倍数增长。平湖公园、五环广场、酃湖汽车站前坪、市体育中心等公共场所,及各县市、乡镇等晨、晚练点的健身氛围浓厚。基于此,近年来,衡阳市开展了社区趣味运动会、冬泳畅游湘江、体育舞蹈锦标赛、广场舞、柔力球等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体育赛事娱乐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扩充体育产业总规模的重要方面,是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抓手。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群众体育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并且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仍需进一步提升群众体育赛事的影响深度,加大赛事供给数量,提升供给质量,扩充触达范围,形成赛事品牌,为衡阳高质量发展赋能。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边界模糊性,使其具有较多的产业融合点。其中,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构成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价值链重构的主要路径。另外,产业边界模糊性还体现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彼此之间的发展,使两者呈现出较高的产业关联程度。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带动人民健身和消费热情,使该产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作用[9]。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催生了体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综合体等新兴业态。衡阳位于省域中心地段,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立体交通网通江达海,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丰富,体育旅游产业基础深厚。随着2024年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确定落户衡阳,制定了制造业立市、旅游业兴城的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努力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高地,并构建“一核一圈一体”文旅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10]。基于此,应加快构建体育与文旅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不同产业间相互延伸、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打破原有产业价值链的活动范围,彼此融合成新兴产业的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11]。当前,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充沛,但不可否认,我国仍然未能实现人才强国。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快速到来,人口红利锐减,人力成本快速上升,给各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体育产业人才对于体育产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发挥智库作用[12-13]。然而,体育产业人才缺乏一直是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结构等与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需求相比还很不协调,特别是优秀的运动员和复合型高级人才非常缺乏[14]。衡阳市2022 年常住人口657.74 万,城镇人口366.91 万。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为14 365 人(截至2022 年底),其中国家级51 人、一级1 063 人、二级6 369 人、三级6 882 人[15]。随着衡阳市经济发展和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日常参与的体育人口数量随之增加。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存在持证不上岗和无证上岗等现象。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知识掌握全面的高质量人才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源。因此,面对体育产业人才的稀缺与现实需求,提高人才供给、丰富人力资本,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最大的动力变革,就是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重大战略,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16]。2016年颁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把创新作为推动体育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推进我国体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激发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新旧动力转化,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动力变革的必然要求。
产业政策是中国政府工具箱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政策工具,对我国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17]。因此,衡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推动与支持,完善产业制度环境,用好政策工具箱,清除体育产业发展的壁垒。
首先,体育产业政策应与时俱进,紧跟湖南省战略布局、衡阳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产业市场环境的变化。如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三高四新”战略、“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实施“八大工程”、打造“八大基地”等。历年暑期,衡阳市多家体育场馆免费或者低收费向广大人民群众开放,并开展相应的培训和健身指导活动,满足群众健身运动需求。
其次,体育产业政策制定需更加精细化和明确化,注重各政策文件之间的相互衔接。基于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研究政策的设定与实施,降低试错成本,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引导能力。同时遵循体育发展基本逻辑,以人民体育需求为导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重新准备吧,每个人心里都在打着算盘儿呢,想法一多,统一不下来啊,费了好长时间最后还是散了。”说完他苦笑了几声,“现在一个人,按自己的法子走,累了就停下,停够了又继续走,方便多喽。”我们认真听着,爸爸点了点头。随后,他端起茶杯喝完茶,穿上外套向门口走去,准备上山。我们也随之一起背起了装备好的包,朝着上山的路走去。
再次,注重体育产业政策与相关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与合作,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体现政策的整合性价值。如衡阳市马拉松赛事与旅游产业政策、体育产业政策、保险政策等相衔接,共同助力于赛事的举办和提高城市运动形象。
最后,体育产业政策必须落实到位。政策制定与出台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实施,政策只有确切地实施,才能体现其应有的社会作用与价值。因此,要加强对政策执行部门的工作监督管理,确保体育产业政策切实有效地实施。
马克思认为消费与生产具有同时性,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消费是生产制造的动机与目的,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18]。市场经济作为需求导向型经济,居民消费变迁是发展的根本动力[19]。2023 年9 月,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促进文娱体育会展消费,打造培育“株洲厂BA”“娄底足球之城”等特色体育赛事,推动体育设施“一键预约”全覆盖[20]。基于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基本逻辑,以高质量体育赛事供给,满足群众体育需求,培育体育消费拉动力。近年来,衡阳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2022年增长至2 229.24亿元,比上年增长4.2%[21]。衡阳市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农村人均消费支出3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22]。衡阳人民群众存在显著的消费基础和市场氛围,体育参与欲望强烈。
因此,其一,需进一步发挥优势体育项目的特点,通过赛事开展、活动举办,使优势项目更加市场化、规模化、娱乐化、全民化,吸引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使观望者向参与者、消费者转变。其二,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提高城市影响力,积累办赛经验,完善城市体育基础设施。其三,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等资源,开发露营、登山、垂钓、山地自行车等新兴户外运动项目,创新赛事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开拓新的运动场域,让体育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2021年,湖南省体育局局长在衡阳调研时就提出,衡阳要大力推进体育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争创体育旅游示范市[23]。近年来,衡阳牢牢树立以制造业立市、以旅游业兴城的发展思路,文旅康养成为“三高四新”战略的重要一环。
其一,必须将创新发展理念融入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根据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价值链条,创新交叉融合、渗透融合、延伸融合等融合模式,做到延伸产业价值链、强化产业价值链。实施差异化定位的产业融合路径,例如“体育+旅游+文化”“体育+旅游+健康”“体育+旅游+互联网”等融合路径,促进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相融合,创新产业融合机制,丰富产业内涵。
其二,必须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因地制宜协调产业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衡阳市全市辖5个区、5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地域辽阔。因此,可借助主城区充裕的体育资源,以体育产业为本体资源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形成注重参与性与体验性的体育旅游,以扩大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如衡阳首届国际马拉松,吸引来自国内外15 000 名选手参赛,借助体育赛事给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补齐旅游短板、建设旅游强市。
体育产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战略,因为人才是支撑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24],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创新型高质量人才对体育产业的输送,培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力。
首先是培养人才。充分发挥衡阳市15 所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联合政府政策优势、企业的资金优势、体育社会组织的社会资源优势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紧密联系社会需要和群众需要,实时调整培养方案,避免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实现人才培养由规模型向质量型、应试型向素质型、技术型向创新型转变。
其次是引进人才。体育产业要着重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企业家人才,综合能力强、素养高的体育人才进驻体育领域,促使优秀人才与体育产业的新兴要素、新兴业态充分融合,借助优秀人才撬动资源整合,支撑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如衡阳开展人才引进“雁阵工程”,综合运用“UP模式”、柔性引才等招才引智模式和人才新政,支持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来衡创新创业,大力引进高层次科创团队、高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加快湘南人力资源产业园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25]。
再次就是善于用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奖励体系,激发体育人才的科研创新的欲望与动力,促进体育产业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最后是人才流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破除人才自由、高效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领域、各单位间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使人才在体育市场中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体育产业经过数十年的稳步增长,规模逐步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提升,并承担着建设体育强国的新时代使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即是向更高层次发展水平迈进的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一步借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动力变革,推动体育产业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基于实现体育加强体育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推动群众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实现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体育人才供给的需要,应充分发挥好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制度创新、赛事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加快新旧动力转换,推动衡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衡阳市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在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等方面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