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词《再生缘》与港剧《再生缘》的比较研究

2023-12-27 18:08:47洪琳琳
大观 2023年10期
关键词:弹词电视剧女性形象

洪琳琳

摘 要:由陈端生撰写的长篇弹词《再生缘》虽为闺阁之作,但其在写成之时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反响,在后世的流传中更是影响力很大,先后被改编成了剧本、小说、影视剧等多种形式。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叙事语言、创作目的四个方面展开,探究弹词《再生缘》在当今社会传播的意义。

关键词:《再生缘》;弹词;电视剧;女性形象;时代影响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2021年)基金项目“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研究”(21WX06)研究成果。

清代乾隆年间,杭州才女陈端生(1751—1796年)创作了弹词《再生缘》,其在主题思想、语言特色、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都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陈寅恪、郭沫若都对该作品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陈寅恪评价弹词《再生缘》为“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由于年代久远,该弹词的版本也出现了差异,版本不同,结局也不同。本文主要以郭沫若校订的《再生缘》十七卷为研究内容。

在《再生缘》的影视化改编中,港版《再生缘》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最大。弹词《再生缘》在当下影响力的扩大离不开这部剧的热播。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原作和改编剧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促进弹词《再生缘》在当今社会的传播。

一、人物形象从封建传统到现代独立的变化

对比两部作品,从整体上来看,主要人物形象基本吻合,比如孟丽君、皇甫少华、苏映雪、刘奎璧等,但细节上差别较大。

(一)从“反叛”女性到“女强人”——孟丽君

从身份上看,女主人公孟丽君从龙图阁大学士之女变成了江南普通行医大夫之女。弹词《再生缘》中孟丽君的出走源于未婚夫皇甫少华家蒙受冤屈,而她又不甘心嫁给迫害自己未婚夫家的刘奎璧,可见她的出走是被逼无奈之举。原文中孟丽君自评:“吾为当世奇女子,岂作无羞这等人?”而电视剧版中的女主角女性意识强烈,一心想要考取功名,一展所长,证明女子胜过男子,这说明她是有理性追求的。在人物设定上,弹词中的孟丽君是不断成长的形象,她迫于形势女扮男装,最后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渊博的学识位列三台,并成功帮助皇甫家洗脱罪名。人物的品格在不断上升,而且意识也得到了觉醒。在她看到皇甫少华娶仇人的女儿刘燕玉为妻时,她的思想发生了轉变,决定放弃恢复女儿身。甚至到最后她认为“如此闺娃天下少,我竟是春风独占上林枝”,所以坚决不肯承认自己是女儿身。电视剧版的孟丽君则更受大众的喜爱,她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逃婚去书院读书,不想做个任人摆布的小女子,并且在种种误会中勇敢追求自己的真爱。当女性身份被揭穿,皇帝让她在死和偷生之间进行选择时,她说“女子一样有才智,不需要依附男人”“与其受屈辱、忍辱偷生,不如死个痛快”。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弹词中的孟丽君形象更加严肃,而电视剧版的孟丽君更加活泼、大胆,是受大众欢迎的“女强人”人设。

(二)从多情郡王到痴情男主——皇甫少华

相比孟丽君的形象,皇甫少华的形象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原著中皇甫少华为报答刘燕玉的救命之恩,先娶了刘燕玉为侧妻,导致孟丽君对其失望而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女性身份。从故事的安排上看,皇甫少华形象遵循的是传统夫妻制度,其对刘燕玉除了感激也是有爱意的。相反,电视剧中的男主角即使对刘燕玉有好感,也都是感激之情,并没有越矩的行为,与刘燕玉结婚也是为了报恩,而且最终还是只与孟丽君在一起。从男主形象的改变可以看出,弹词《再生缘》符合古代的婚姻观,而剧版《再生缘》符合现代婚姻观,迎合了当下观众的需求。

(三)从迷途知返到恶毒少爷——刘奎璧

刘奎璧在原著中的介绍是“威风凛凛出名家,姿容美丽原非俗”,说明他属于帅气风流类型的人物,只不过与皇甫少华相比“举止轻佻略觉差”。他因在比试中技不如人而对皇甫少华心生嫉妒,后对其痛下杀手还导致皇甫家险遭灭门。虽然最后他被问斩了,但是由于皇甫家的以德报怨,最后他放下了仇恨。在电视剧中刘奎璧的反派形象更加让人痛恨,他是风流成性、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但在推动故事情节方面,他的存在感很强,并且在剧中活到了结尾。

因此,从人物形象的设置变化上来看,电视剧为了更加符合大众的喜好,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美化,使二人思想觉悟更高,情感更加专一,互动增加,而反派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面目可憎,行为更加极端,引起观众的厌恶。

二、故事情节从反抗男权到追求自我的变化

(一)情节发展的变化

在故事情节上,弹词《再生缘》前期主要讲皇甫家如何蒙难并且成为皇亲国戚,后半部分主要讲孟丽君如何位列三台,并且一步步化解皇甫少华及孟家父母对她的身份猜疑。相比来说,电视剧版的情节更加曲折,主要是女主人公孟丽君逃婚求学、替父申冤、身份试探、日久生情、再次救父等情节,其中穿插种种误会,导致男女主人公一步步从误会、斗气到相爱相守。剧版《再生缘》情节上的变化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故事背景修改

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都是在元朝,但原著中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是云南昆明,而电视剧中的故事发生在江南翠竹镇,并不明显指向昆明,二者的地点不同可能是受到拍摄场地的限制,为了节约拍摄成本。

2.故事情节缩减

电视剧只有32集,无法拍出60万字原著的所有情节,因此在情节设置上出现了缩减。比如皇甫长华被卫勇娥抓上山寨的情节在剧中放在了孟丽君的身上;苏映雪对皇甫少华不存在爱慕,只保留了皇甫少华、孟丽君、刘燕玉的三角关系,而不是原著中的四角关系,使故事线索更加单一化。

3.故事情节修改

剧版《再生缘》不是在原著基础上进行简单翻拍,而是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比如搞笑元素。为了增加喜剧效果,编剧将卫勇娥所在的山寨改成了梁山好汉集聚的地方,还设置了武松、李逵等梁山好汉的后人,主要承担搞笑的作用。同时将孟丽君的哥哥孟子儒与卫勇娥改编成一对,以增加日常斗嘴的喜剧效果。同时还修改了救下苏映雪的义父义母的身份,从文华殿大学士梁大人变成了皇亲国戚的九王爷,更增加了九王爷谋朝篡位的情节,以推动故事的发展。

4.对大结局的猜测

弹词版《再生缘》只有十七卷,陈端生没有写完结局就去世了(后三卷为梁德绳所续)。从情节的发展来看,郭沫若认为孟丽君是“挟封建道德以反封建秩序,挟爵禄名位以反男尊女卑,挟君威而不认父母,挟师道而不认丈夫,挟贞操节烈而违抗朝廷”。孟丽君甘冒不认父母、兄弟、未婚夫的罪名而不承认自己女子身份,可见她保留男子身份的决心之大,并且她在被皇甫长华发现是女子时口吐鲜血。因此,郭沫若根据作者的性格和情节发展推测,《再生缘》很有可能以孟丽君身死的悲剧收尾。反观电视剧版《再生缘》,很明显是大团圆结局。这也说明,当下的大众在情节上更愿意接受大团圆的结尾。

(二)情节改编上的不足

对比情节的发展,原著版《再生缘》的逻辑思路更加严谨,同时分了很多条线索展开,比如孟丽君逃婚到考取状元、皇甫少华出逃并学艺归来、苏映雪投湖被救后成为相国千金、皇甫长华被掳上山反成寨主等,多条线索同时展开,细节及人物描写都极尽详细,能够体现出陈端生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作功底。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始终脱不了神、道等非现实成分。

而剧版的《再生缘》在情节的设定上相对来说更加不足,例如大结局太仓促、太牵强。电视剧结尾时直接让刘燕玉留书出走,通过她的主动退出来成全皇甫少华与孟丽君。从情节设置上来看,她的离开实在太突然,甚至不合理。原著中皇甫少华与刘燕玉是有真情的,并且刘燕玉也是在庵堂里吃了两年的苦才得到自己爱人的,怎么可能轻易退出。而且无论是原著还是电视剧中,刘燕玉都是没有其他去处的,她的出走到底是去哪里,剧中没有交代,而且其他人似乎并不关心她一个弱女子能够去哪里,这也显得不合理。从这方面来看,电视剧的情节比较经不起推敲。

(三)情节改编的进步

相比原著,电视剧在情节上也有进步的地方。比如电视剧中有很多现代思想,女主角孟丽君在剧中严肃地分析了宋朝灭亡、元朝取而代之的原因。站在历史的新高度论述了统治者与老百姓的关系。从思想境界、政治觉悟来看,这都是陈端正无法企及的。

三、叙事语言从七言排律到大众口语的变化

郭沫若称赞《再生缘》的语言“行文潇洒、语言风趣、风采卓绝”“我算把《再生缘》反复读了四遍,我每读一遍都觉得津津有味”。作为60万字的长篇叙事诗,全篇除了有时候用三字衬词或偶尔使用两三句七言以外,几乎都用七言排律,且字句平仄、一丝不苟,做到声势浩大、语言优美、韵律整齐。1954年,陈寅恪在《论再生缘》中指出“弹词这种体裁事實上是长篇叙事诗,而《再生缘》是弹词中最杰出的作品,它可以和印度、希腊的有名的大史诗相比”。他很欣赏陈端生的诗才,认为她有“绝世才华”,功力不亚于杜甫,可见原著在语言上的魅力。但作为现代改编剧,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以及电视剧本身的视觉表现形式,其无法展现出原著的语言魅力。剧中除了少数的诗句外,通用口头语言。作为TVB现代改编剧,该剧沿袭了香港电视剧一贯的搞笑语言风格。

四、创作目的从个人抒情到娱乐大众的变化

女作家陈端生创作的《再生缘》为《玉钏缘》的续篇,但弹词在当时是不被社会上层接受的,从体裁上来说,闺阁女子写作弹词也是不太可能大范围流传的。她从18岁开始写《再生缘》,22岁完成前十六卷,该作是边创作边在闺房之内流传的,以抒发古代闺阁女子的个人情感,排解闺房的苦闷,有“娱己”的目的。而剧作《再生缘》的改编从流传来说,主要是大众的、娱乐的,其直接目的主要是娱乐大众,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从该剧的收视率来看,在良好的剧本、强大的作家阵容、跌宕的情节、幽默的语言作用下,确实有效地提高了《再生缘》这部作品的知名度。从“娱己”到“娱众”的变化也是《再生缘》能够流传至今的直接原因。

《再生缘》曾经得到了郭沫若、陈寅恪、郑振铎等人的关注,他们对该作品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整理和考察,认为该作品是可以直接媲美《红楼梦》的古代经典小说。《再生缘》与同时代出现的《榴花梦》《天雨花》《笔生花》等作品共同成为清代优秀弹词小说的优秀代表之作。即使时代久远,该作品在不同时期仍然以戏曲、评弹、话剧、电视剧等形式流传了下来。对比原著与电视剧,虽然在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但是核心不变,而且各有优势。通过本文的对比研究,发现《再生缘》在当今社会的传播必须结合时代的新风格,尤其在主题立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需要考虑到读者、观众的接受程度。从作品本身来看,该作品也具有很强的适应时代的能力和时代传播的意义,值得在今后进一步进行有力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陈端生.再生缘[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2]郭沫若.《再生缘》前十七卷和它的作者陈端生[N].光明日报,1961-05-04(5).

[3]翁娟娟.闺阁中的写作:清代弹词小说《再生缘》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9.

[4]李婷婷.清代女作家弹词中的才女竞雄意识研究:以《再生缘》为例[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5]陈文静.论以说唱文学为中心的《再生缘》传播[J].中华艺术论丛,2022(2):305-318.

[6]陈梦薇.试析《再生缘》中孟丽君形象的女性意识觉醒[J].戏剧之家,2022(2):44-45.

[7]韩成,李思过.《再生缘全传》字词札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5):39-42.

[8]艾俊川.陈寅恪《论再生缘》补证[J].文献,2021(2):177-191.

[9]杜竹敏,刘倩,忻雅琴,等.让“孟丽君”在当下 从弹词《再生缘》到越剧《孟丽君》《再生·缘》[J].上海戏剧,2021(2):34-37.

[10]谢桃坊.论弹词《再生缘》的主题思想及相关问题[J].文史杂志,2018(2):42-50.

[11]李凯旋.《再生缘》系列闺阁弹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12]李姝娅.从《再生缘》到越剧《孟丽君》:谈孟丽君形象的改变[J].济宁学院学报,2012(1):43-46.

[13]王赟.清代弹词中女英雄悲剧性解读:以《再生缘》《榴花梦》等作品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9):22-24.

[14]贺晓艳.转世姻缘女儿身,现世权当男儿心:《再生缘》之孟丽君形象的演进[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2):141-147.

[15]李秋菊.论《再生缘之孟丽君传》对《再生缘》的改编[J].电影评介,2010(16):61-64.

作者单位: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猜你喜欢
弹词电视剧女性形象
濒临消失的曲种——长沙弹词
炎黄地理(2023年7期)2023-08-12 18:15:02
非遗长沙弹词传承现状、困境及对策的实证研究
大众文艺(2020年9期)2020-05-07 06:45:04
陆澹安《啼笑因缘弹词》创作始末及其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综述
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编排与发展出路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30:44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IP热潮下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理性发展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5:06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