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康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规定,文物古迹价值分为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1]根据以上评定,可以对传统砖雕建筑进行相应的社会价值评估。通过研究我国不同地区的砖雕建筑,笔者发现,由于南北地区文化的不同,各地的砖雕样式、雕饰技法等存在差异。基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民族的砖雕艺术纹饰图案研究,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创作理念上,砖雕艺术纹饰图案基本上都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语言。这些砖雕以独特而精湛的雕镂技巧,生动活泼地展现出脍炙人口的题材。迄今存在的砖雕艺术作品,在艺术欣赏上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大多是民间匠人根据画师的稿图制作,经过长期的经营和历史积淀,在工作中积累才得以传承于世,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职业教育中的纹饰图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随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从城市风情景观到特色古镇,再到私人庭院、家庭装饰点缀,经常能看到熟悉的砖雕装饰作品。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特色青砖微雕的纪念品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因此,砖雕艺术越来越凸显出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材质主要有石雕、砖雕和木雕三大类,很多时候三种类型也同时应用在建筑装饰中。其较为独特的青砖砖雕工艺在选材、成形、烧制等环节上的要求比较严格,有着坚实细腻、适合雕镂的特点。这种装饰纹样风格也应用在我国的青砖雕塑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题材:一是传统的花卉、鸟兽主题,如牡丹、大象、麒麟、蝙蝠、鱼、雁、鹭、锦鸟、喜鹊等。二是在国画题材中常出现的隐喻四君子“梅、兰、竹、菊”以及石榴、葡萄、琵琶等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图案,以上题材在构图形式上大都以折枝、缠枝、散花、锦地叠花、二方四方连缀、几何纹样等形式出现。三是由琴、棋、书、画、尊、瓶、炉等博古画题材构成的图案纹饰。
梁思成先生曾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是雕、刻、塑三种艺术方法的统称。[2]传统砖雕工艺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起源于古代建筑中的砖瓦烧作。砖雕艺术主要使用雕、刻两种技法。砖雕是模仿石雕而来,由于青砖的质地轻巧,比石雕更经济、省工,所以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元素,更多地应用在民俗建筑中,展现在建筑中的门楼、山墙、影壁等之上。砖雕的雕镂技法分为阴刻、阳刻、线刻等,砖雕的雕刻形式包括圆雕、浮雕、立雕、透雕等。从视觉上看,砖雕既体现出石雕的刚毅,又兼有精细木工的特征,呈现出清新质朴的风格。从历史发展来看,西周时期的砖瓦烧作、战国的铁器以及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使得青砖、城砖大量应用在建筑中。而在秦代,青砖的烧制工艺和加工形式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过去画像砖的工艺逐渐发展成现代砖雕艺术的原形,在砖窑中用黏土煅烧制成青砖,这个过程与烧制红砖相似,因此历史上就有了“秦砖汉瓦”的提法[3]。“秦砖汉瓦”是我国古代建筑业的砖瓦材料在文化风俗观念上的一种体现,切实推动了中国砖雕的蓬勃发展。而“秦砖汉瓦”当中的瓦当与滴水作为建筑砖雕永远的伴生物(见图1),具有固定饰件和美化建筑的作用,颇具历史韵味并赋予环境空间古朴、和谐、淡雅的美感。[4]宋代是中国砖雕装饰美术发展的一个高峰,砖仿木结构发展成熟。受不同历史阶段、地域环境、文化习俗等因素影响,砖雕艺术逐渐形成北方体系和南方体系。
图1 建筑砖雕的伴生物固定配件:微雕装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北方砖雕体系称为“北派”,从历史上看其产生要早于南方,工艺也更加成熟,如北京、天津、山西、甘肃等地的砖雕。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有大量的宫廷园林,其中有大量的砖雕,突出了宫廷特点,使居室精致而豪华。砖雕在民间广泛应用,在清代,砖雕技艺蓬勃发展。在工匠不断的开发和创新下,雕塑风格和形式更加多样。由于洋务运动与西学东渐的兴起,欧美建筑艺术渗透到中国,对我国传统建筑根基产生了冲击,一些匠人借鉴西洋艺术,把中西融合的建筑艺术渗透到中国近代建筑之中,并渐渐产生了富有中国时代特点的近现代砖雕。山西民间砖雕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在中国人的固有思想里,绘画和典籍总是相互衔接的,而作为“无言史书”的砖雕,其社会教化功能尤为突出。山西民间砖雕图案无不蕴含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节等文化思想。北方砖雕的整体造型特征是对称的,还具有雄壮浑厚的美学特点。如山西民居砖雕建筑,花卉众多,画工精细,刀工别致,传承有序,在当地的府宅、店铺、会馆、古刹以及各种建筑物的门楼、屋脊、门墩等上均饰有石刻和砖雕,现在仍保存完好。这种砖雕建筑富有艺术性和实用性。
甘肃临夏砖雕起源于北宋,在宋金时代的墓室中多有体现。其内容丰富多彩,一般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作品,表现形式注重情景性和叙述性;第二类是以花草、动物为主要内容,一般是对物象特点的概括描写。[5]元代之后,民族聚居局面逐渐出现,对砖雕艺术创作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甘肃省临夏市在清朝初期拥有八坊十三巷的住宅建筑群。与丽江古镇、成都宽窄巷子等名胜古迹相比,八坊十三巷的建筑设计美学极富中国风韵。仁义巷、北巷等十三条巷子保留完整,开发有度,一直使用至今,其中的砖雕更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临夏砖雕建筑艺术制作工艺包括捏活和刻活。捏活是借助手工捏塑各种造型,再入窑烧制。刻活则是在烧好的坯子上刻出具有美好祝愿的纹饰图案。临夏砖雕装饰艺术汲取了我国木雕、石刻、玉雕等艺术的技法,并将中国传统国画艺术中的诗书画印的表达方式和砖雕技法触类旁通,构成了多元的美学特色,既表现出青砖材料的朴实、简洁的美感,也增添了砖雕艺术的书卷气。如建于明末清初的影壁《龙凤呈祥》(见图2),是临夏现有砖雕的精品之一。影壁的砖缝精巧严谨,墙壁历史悠久,现在依然保护完好。正中的双龙图上大下小,图案由右至左分别为丹凤朝阳、墨龙三显、彩凤昭月。中央雕镂的两条大龙形图案,在云型纹和水波纹的缠绕中翻滚跳跃,大小龙摇首相望,若隐若现。最右边题有“莲池道人意”文字和“周士鄘印”的刻印。在新时代背景下,临夏市政府对八坊十三街进行了翻新,更好地体现了河湟文化。同时,规模化的砖雕民居成为当地重要的人文景观、商住景点。
图2 《龙凤呈祥》(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南方砖雕体系称“南派”,以徽州砖雕、苏州砖雕、广东砖雕等民居建筑为代表。南派砖雕素来以“三雕”著称,一些建筑同时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三种工艺,形成了三雕斗美的情景。其中徽州砖雕是南方体系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点:建筑上多用青灰色的屋脊和房顶,清一色的粉墙,用水磨青砖的窗罩、门楼和飞檐等。在这样的建筑中,将砖雕镶嵌其中,显得十分和谐。徽州砖雕在画面的结构形态和雕镂手段等方面,大胆吸收了版画艺术和中国北方传统官式住宅的砖画工艺。而徽州古城的歙县砖雕装饰艺术则是古今结合且自成一体的优秀作品。歙县民宅以蜿蜒曲折、雅致而出名,受到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不要求对称、整齐和华丽,而是以典雅、精工和秀逸著称。而徽州歙县砖雕的艺术中心是门楼、门罩,是古城歙县传统砖雕建筑的出彩点,形式独特,既有中国传统的双柱门楼,又有四柱三间五风门楼,有的门楼下安置抱鼓石,风格与牌楼相近。不管富贾权门还是平民百姓的住宅,门楼、门罩始终是其设计雕刻的重心之一,在大面积素白的房屋立面上用浅刻、透雕、圆雕和捏刻的方式装饰点缀。苏派砖雕起源于乾隆时期。苏州是文化名城,名家所题写的牌匾与砖雕门楼字碑相结合,成为苏州的胜景。由于当地的泥土含铁量很高,成为苏派砖雕装饰的基础原料,江苏人称为“铁硝黄泥”,制砖前必须经过沥浆、制坯、泥坯养护、焙烧、研磨等步骤,方可完成雕饰,故称为热砖雕装饰。苏州砖雕主要用于窗檐廊、栏等建筑部分,选材精细,制作细巧,风格细腻,凸显文化色彩,被誉为“南方之秀”[6]。传统苏派砖雕上往往装饰书法,使苏州砖雕具有浓厚的书卷气。从传统来看,南方的砖雕出现时间要晚于北方,其是中国砖雕中的“窑前雕”和“窑后雕”的分水岭。南方砖雕工艺高超,形式多变,内涵丰富,灵活生动,又具有阴柔之美,极具地方特色。如广东砖雕,广东砖雕立体感强,形式多变、内容复杂、层次丰富,独立嵌于建筑外墙,或在传统砖雕的基础上嵌入花丝,还与彩绘、陶塑、灰塑等艺术形式相结合。
砖雕装饰艺术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已经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在建筑美学范畴中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姿、独特而完整的审美形象体系,所以砖雕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它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形”与“意”相结合,成为独具装饰意义的艺术形象载体。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渐增多,原有的四合院和传统住宅由于城镇化的发展逐渐减少。与此同时,依赖于中国传统建筑物外立面之上的砖雕艺术也不断减少。不过,近年来由于中国旅游业的不断进步与开发,砖雕艺术再次引起了大众的重视与青睐。[7]首先,作为建筑构件,墙面的装饰需求依然很大,砖雕艺术依旧深入国人的骨髓。其次,在新时代的建筑审美视角下,以不同的载体表现的砖雕艺术将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再次,砖雕艺术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砖雕的外在表现形式要适应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将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思想融入砖雕的工艺流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砖雕装饰艺术将简洁与繁复、夸张与写实、粗狂与细致、稚拙与成熟、诙谐与隆重等有机融合,达到了和谐与统一,实现了艺术上的平衡与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保护民间工艺的过程中,砖雕装饰艺术重新焕发生机,并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们技艺高超,立意深刻,注重讴歌时代精神,具有立足传承、锐意革新、报效国家的情怀。同时,借鉴和学习前人的文化艺术成果,对职业院校手工技艺的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