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乐,徐秀芬
(新乡学院a.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b.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2023 年2 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向海内外发布《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报告指出中国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建成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标志我国率先开启了迈向智慧教育之路。智慧教育作为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 能够全方位促进教育变革,有助于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师范教育在推动教育变革、 改进教育教学模式中起着关键作用。引领未来教育新形态,培养适应智慧教育的新人,必须提升师范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水平。基于此,本文以新乡学院师范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师范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制定提升师范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路径, 进而全面提升师范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推动智慧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本研究依据信息素养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信息技术素养测评的快速评价机制,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分析应用数据。
本研究依托腾讯问卷线上平台, 对新乡学院不同年级的师范专业学生发放电子问卷, 对师范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整体水平进行评估。共发放网络问卷742 份,收回有效问卷725 份,收回率为97.71%。
基于信息素养的四个组成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信息伦理与安全[1],进行在线问卷的设计。
自编问卷内容分5 类,共有24 道题目。 第1 类为获取学生基本情况,共有4 道题目;第2 类为评估学生信息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共有3 道题目;第3 类为评估学生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共有4 道题目;第4 类为评估学生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共有9道题目; 第5 类为评估学生对信息安全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共有4 道题目。第2 类至第5 类题目的数量代表信息素养组成要素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设置分值,分“完全熟悉”“比较熟悉”“一般熟悉”“比较不熟悉”和“完全不熟悉”5 个选项,分值依次为5、4、3、2 和1 分,满分最高分为100 分,最低分为20 分。 得分越高说明被调查对象信息素养水平越高。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式:将收集到的问卷信息导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 软件进行数据清洗, 应用SPSS21.0 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均数、标准差和频数分布等分别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用t 检验、方差分析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 若p<0.05, 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问卷分类得分情况如下: 第2 类总分为15分,平均得分为(10.58±1.82)分;第3 类总分为20 分,平均得分为(11.02±3.50)分;第4 类总分为45 分,平均得分为(28.71±6.91)分;第5 类总分为20 分,平均得分为(14.47±3.31)分;学生总体得分均分为(64.79±13.14)分。
2.2.1 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师范类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得分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在信息意识方面男生得分较女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不同性别师范类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得分情况
2.2.2 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师范类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得分情况见表2。 结果表明,在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大学二年级学生信息知识掌握程度得分最高,大四学生信息知识掌握程度得分最低。
表2 不同年级师范类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得分情况
2.2.3 学过信息技术类课程数量差异
学过信息类课程数量不同的师范类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得分情况见表3。 结果表明,学过不同数量信息技术课程的师范类学生在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安全认知度和重视程度方面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3 学过信息类课程数量不同的师范类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得分情况
2.2.4 能熟练操作不同电子设备种类数量的差异
能熟练操作不同电子设备种类数量的师范类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得分情况见表4。 结果表明,能熟练操作不同电子设备种类数量的师范类学生在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安全认知度和重视程度方面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4 能熟练操作不同电子设备种类数量的师范类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得分情况
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资源开发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知识的更新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以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未来智慧教育的需求。
调查发现,“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学习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数量成正比”,这恰好可以证明完善的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于被调查对象所在学校通常仅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必修),课程数量通常为1 门。 其他信息技术类课程往往采取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但实际上受选修课课程数量、学生兴趣等影响,很多同学没有再选修信息技术类课程。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偏低。 所以在高年级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环节中应加大信息技术教育力度,尤其是在实习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作为实习环节考核的一项标准。 师范生信息素养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种零散、单一的工作,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应建立完善的课程培养体系。
信息素养的提升不能只依靠教师的传授, 个人的信息意识更为关键。 信息意识表现为人们对所关心的事或物的信息敏感力、 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 师范专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应是一种基本能力,对新技术应有更强的感知能力,应有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愿望, 但统计结果显示部分学生信息敏感度不高, 且对信息技术的新领域关注度偏低。 如题目【Q7】“信息素养是师范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的统计结果显示,有42%的调查对象对这一观点不太认可;题目【Q9】的统计结果显示,有近70%的调查对象对区块链、元宇宙、CHATGPT等信息技术的新领域不感兴趣。
评估信息知识掌握程度的题目共有4 道, 其中2道题目主要了解学生对E-mail、windows、Internet、数据库、搜索引擎等概念的熟悉程度,这些知识属于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且调查对象全部都修过相关课程, 但统计结果显示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 基本操作掌握不熟练,完全熟悉这些概念和操作的学生不足10%。
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师范生除了熟练应用Office 等常见办公软件外, 还应能够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在学科教学内容或教学资源创新开发中。 问卷中共有9 道评估信息应用能力水平的题目, 结果发现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不高。 本文选取3 道典型题目进行分析。 题目【Q15】旨在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熟悉程度, 这些操作是对师范生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要求;题目【Q18】旨在了解学生对常用的Office办公软件和聊天软件的熟悉程度;题目【Q19】旨在了解学生对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的熟悉程度, 图片编辑等专业软件虽然复杂, 但有很多同类功能的小软件操作简单、容易掌握。 详细评估结果见表5。
表5 评估信息应用能力水平的典型题目的统计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 虽然被调查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涉及的新知识及最新软件使用较少,但在微视频时代,随着微信、抖音等软件的普及,短视频已经成为知识内容的承载体, 因而师范生不但要能够利用短视频内容进行自学, 也要了解短视频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的特点,从而促进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问卷中共有4 道信息伦理与安全意识类题目,本文选取2 道典型题目进行重点分析。 题目【Q23】评估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的道德和法律的熟悉程度, 题目【Q24】评估学生对防病毒技能的熟悉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信息安全意识不足,对防病毒软件及技术的熟悉程度偏低,具体结果见表6。
表6 信息伦理与安全意识类典型题目的统计结果
信息素养不仅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而且是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素质[2]。 师范生所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和建设水平是影响师范生信息化素养意识及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要不断提升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增强学生对信息素养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学生信息意识和应用能力。
第一,学校应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智慧校园建设,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广泛覆盖教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身处其中的师生能时刻感受到信息应用带来的便利, 在潜移默化中欣然强化信息应用能力[3]。 另外,调查发现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其能熟练操作的电子设备种类数量成正比, 可见学校加大智慧校园建设,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第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让师范生能充分体验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有助于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第三,定期组织开展系列专业信息素养提升活动,督促引导学生接触专业数字化资源,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基于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提升信息素养能力的自觉性。
课程是实现师范生培养的基础和载体, 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只有将信息素养整合到具体培养目标中,设计开发和师范生培养相适应的、全过程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具有新技术的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 才能保障信息素养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真正落实[4]。 第一,在学科专业、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课程中增加信息技术类知识传授的比重。第二,构建与教师资格认定挂钩的信息素养能力课程认证体系。学校可根据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设计一系列课程,综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现在很多师范院校已达到了师范生教师资格认定条件, 学校可优先认定通过信息素养能力课程认证的学生。 新乡学院在研究课程建设新样态中另辟蹊径,推出系列微课程,开设了部分微专业。 这种模式可在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推广。第三,在高年级开展以应用信息技术创新为主题的实践比赛活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科技与教育的融合。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 这样才能使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信息素养课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减少理论宣讲,增加实践教育环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效果。
信息技术类课程实践内容多, 与其他课程相比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课程目标应该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进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生活即教育”。 在教学中使用生活中的素材,将生活中的情境作为教学素材,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的能力。 如在Excel 课程中,可将学校运动会、班级综合测评等作为实践案例,这样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积极地尝试制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发挥学生团队的优势。 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比较复杂且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发挥团队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可以根据任务成立各种项目小组,发挥学生团队的优势,类似于中学教学中的“集体备课”。第三,尊重性别差异,灵活选择教学案例。 因为师范专业学生中女生比例偏高, 所以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时应考虑性别差异,可以选择女生感兴趣的案例。
智能教育素养指教师胜任智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综合素养,是一种集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知识、整合AI 的教学能力以及AI 教育伦理与信念为一体的综合素养,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在智能时代的新表征,它是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内涵更新与结构拓展[5]。如何提升师范生的智能教育素养以适应教育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智能技术已经开始对人类社会全方位渗透,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对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推出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 功能极其强大,除了能与人类几乎无异的聊天场景进行交流外,还能进行翻译和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代码等任务。ChatGPT 这一类技术获取信息非常便捷, 使得有些人开始轻视知识及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 并引起了部分教育者的恐慌。但同时教育也存在着巨大机遇,这类技术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传统教育加速向智能化转变。 可见, 新形势下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 这场新科技革命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也在不断重塑现有的教育形态, 教师包括作为准教师的师范专业学生作为“教与学”关系中的核心要素,其专业素养也亟待进行适应性调整与升级。
“教师智能教育素养”首先要求教师或师范生熟悉和掌握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增强人工智能意识,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与管理,处理好“人与工具”的关系[6]。 这就需要在师范专业课程中增设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无孔不入, 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成为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对理想与现实产生困惑, 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群体。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地位特殊,他们承担着未来的育人使命。 因此,高等学校在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同时, 应注重网络思想引领,增强教育和爱国情怀的培养,进一步坚定学生教书育人、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