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策略研究

2023-12-27 06:46:08福建省石狮市第五实验幼儿园黄珊娜
家长 2023年28期
关键词:中华绘本教学活动

□福建省石狮市第五实验幼儿园 黄珊娜

幼儿年龄尚小,积累的认知与学习经验较少,学习活动以模仿为主,单一化的美术活动组织形式难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影响其美术学习能力的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诸多带有美术元素的育人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活动相融合,可形成带有文化育人功能的美术教学体系,一方面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可增进幼儿对美术知识的了解,为提高其美术文化素养奠定基础。基于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势在必行。

一、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一)以气候时令提升感知能力

幼儿年龄尚小,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此阶段感觉能力是幼儿开展各种美术活动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幼儿感觉能力主要是其对美术对象的直观感觉,这种直观感觉在本质上而言是一个建立美术情感、形成绘画反应的过程。但是,幼儿的感觉能力需要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而且需要在一个相对自主的空间中才可以产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幼儿园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提供诸多自然资源,其中节日气候时令便属于其中一种。将气候时令带入幼儿园美术课堂中,可增强幼儿对自然环境的感觉,更能借助自然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为增强幼儿美术意识,为美术情感奠定基础。为此,教师应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把握气候时令相关元素,将其融入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以此创设更多带有节日文化主题的美术活动,为增强幼儿美术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如以实际为例,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融入“清明踏青”主题,并在开展主题活动前,整理有关于清明习俗的相关音视频资源,引导家长带领幼儿形成对节日气候时令的了解。在幼儿初步掌握清明节主题,了解清明节来临之际,相关气候特征以后,教师可在主题活动中,带领幼儿一同观赏幼儿园内的花草树木,感受“破土而出”的小草、“沁人心脾”的花香等。此过程主要为激发幼儿的感觉能力,使其能够形成对传统文化、气候时令的全新感受。在幼儿形成自我理解后,教师便可引导幼儿围绕“清明踏青”主题活动开展美术创作,以画笔描绘出自身对清明节时令气候的了解。此方式不仅在无形之中代入传统节日文化元素,更借助幼儿身边能够接触到的自然景观,培养幼儿发现美的能力。在气候时令的导入中,幼儿也能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为增强其文化素养与美术创新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二)以节日传统活动锻炼实践能力

中国传统节日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丰富的自然风物和人文色彩,并且随着传统节日的逐步延伸,也诞生出诸多丰富且优秀的美术作品,这些经典美术作品具有鲜明的审美和育人价值。同时,传统节日一般有着十分强烈的社会参与性和观赏性,以节日传统活动为主题开展幼儿美术实践教学,可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传统文化节日带有的艺术美感,更能加深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印象,使其在体验文化之美的同时,逐步具备审美情趣。为此,教师可借助节日传统活动,开展幼儿美术活动,带领幼儿在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体验节日之美,为提升幼儿美术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以实际为例,为凸显节日传统活动特征,教师可开展以“端午”为主题的美术实践活动,并按照步骤设计不同的实践环节。

首先,在端午即将来临之际,开展以端午为主题的故事会,讲述端午的由来;创设一些有关于端午习俗的情境,引入“包粽子”“赛龙舟”等相关习俗,介绍带有端午节日特征的物品,包括香囊、荷包等。

其次,引入“赛龙舟”活动。结合信息技术展现不同地区每年一度的龙舟比赛过程,呈现“赛龙舟”带有的热闹非凡场景,并针对性引导幼儿观察龙舟的样式、颜色、形状等,由此形成对龙舟艺术特征的深层次感悟。

最后,创设“端午自然角”。选择教室内特定区域,引导幼儿以端午为主题进行环境创设,可以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绘画龙舟、制作荷包或是香囊等,并将其装饰于教室内特定区域,由此建立端午节与班级文化之间的联系,深化幼儿对节日传统活动的了解,为创设更为真实的美术主题氛围奠定基础。

此类活动以幼儿实践的方法融入传统节日文化,并将生活体验与节日思想情感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现于美术活动中,更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象能力,可在幼儿感知美好事物的同时,激发其美术创作欲望,为推进幼儿在美术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融合本土传统文化,开展美术区域活动

(一)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美术创意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教师应带领幼儿一同感受、发展和欣赏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中美的事物”。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许多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内容,结合此类内容开展美术创意活动,更有助于深化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为此,教师可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创设美术区域活动环境,并基于文化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美术创意活动,为增强幼儿的美术创新意识、打造全新的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以江苏传统戏剧文化苏剧为例,苏剧不仅带有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文化育人价值。同时,苏剧对服饰的要求相对较高,强调服饰需具备象征性、表现性和装饰性等诸多特点。基于苏剧的服饰特点来看,符合美术育人特点,结合苏剧服饰主题开展美术区域活动,导入绘画、拼接、涂色等环节,更有助于深化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能确保美术区域活动的有序实施。值得注意的是,苏剧的导入并非一蹴而就,幼儿以形象化思维为主,如何以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引入苏剧,代入服饰主题,开展美术创意活动是每位教师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可按照步骤,组织带有地方文化特征的美术创意活动。

首先,带领幼儿认识苏剧服饰。可在美术区域活动开展前,组织幼儿一同欣赏戏曲视频,并询问幼儿戏曲视频带来的感受,以此增进幼儿对苏剧内容的解读。为驱动幼儿立足于美术角度,实现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思考,教师还可配合一些带有互动性特征的问题,如“苏剧服饰与其他服饰存在哪些不同?”“假设大家是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饰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细节?”由此问题引导幼儿叙述服饰带有的图案多、颜色鲜艳等特征。

其次,在幼儿了解苏剧服饰特点后,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现戏服平面图,讲解苏剧服饰设计特点与设计方向。

最后,组织幼儿开展实践创作,引导其将自己喜爱的图案设计到服饰作品中,并结合美工区域材料,制作戏曲表演服。此过程不仅在无形之中渗透地方传统文化,更在发展幼儿创新创意思维的同时,为其提供足够的设计、思考与实践的空间。为避免形成过度干预,教师应扮演好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适当情况下提供一些指导,如“苏剧服饰中的袖子大多是什么形状?”“此类区域融合一些创意花纹是否更具效果?”等,以此加强幼儿对地方传统文化的认知,为提升幼儿美术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二)导入文化遗产,组织剪纸活动

剪纸是利用刻刀和剪刀在纸张中剪刻花纹的一种形式,属于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强烈的传统文化元素,蕴含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同时,剪纸也是幼儿阶段常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基于此,教师可立足于传统文化视角,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剪纸活动,并在剪纸过程中导入地方文化,以此深化幼儿对文化的感知能力,同步锻炼其动手实践能力。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开展趣味剪纸活动,在向幼儿传递剪纸技巧基础上,引导其自主设计剪纸的图案与花纹,并在实践中整理剪纸技巧,以此提高幼儿对民间工艺品的感知,为增强幼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奠定基础;在节日来临之际,包括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剪纸实践活动,要求幼儿结合创新思维,创作出更多符合节日主题的剪纸作品,并用于装饰班级环境。

三、结合文化绘本资源,强化美术作品表现

基于幼儿认知特点来看,多以形象化思维为主。但传统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存在抽象性特征,因此,幼儿无法理解美术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无法领悟文化带来的寓意,较容易限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而绘本能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知识内容,整合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绘本资源,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可从直观化的角度,向幼儿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寓意,更有助于达成幼儿美术育人目标。同时,绘本中的故事均带有强烈的情感元素,以情感作为出发点,组织幼儿开展美术创作,可在增强幼儿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强化其美术作品的表现力,为提升幼儿美术学习能力提供助力。为此,教师可整合带有传统文化特征的绘本资源,并挖掘绘本中的美术育人元素,通过绘本展现传统美术特征,实现传统文化与幼儿美术资源的完美融合,为推进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有序实施奠定基础。

以实际为例,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绘本资源,大多在造型、色彩、构图中彰显各类传统美术元素。如绘本《小蝌蚪找妈妈》作品的画风带有国画意境,并且蕴含层染技法,表现出诸多带有东方特点的艺术特色。该资源以中国水墨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意境美,通过直观传递文化特点,带领幼儿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多种表现形式。基于此,针对该类带有水墨画特征的美术作品,可组织幼儿尝试通过棉签或是手指进行绘画创作,感受水墨画的绘制方法。

又如绘本故事《女娲造人》作品,讲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即泥塑,属于一则关于人类起源上的神话故事。从文化育人的视角解读绘本故事可以发现,故事中的造物和造人与传统春节存在直接关联,并且从神话的层面回答了许多幼儿好奇的问题,如“第一个人如何诞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带领幼儿阅读故事内容,从故事描述的情节中想象“女娲造人”的画面,形成对生命的全新感悟,同时,逐步了解泥塑这一美术创作形式,再开展小泥人作品的制作。为激发幼儿创作兴趣,可鼓励幼儿想象“世界上第一个人长成什么样子?”“第一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等,真正以故事作为出发点,调动幼儿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掌握不同的美术表达形式,了解更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以此实现幼儿美术实践能力、美术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组织亲子参访活动,构建家园共育平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幼儿是弘扬文化、宣传文化的主要群体,幼儿阶段儿童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将直接影响其文化意识的形成。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涉及内容较多,并且幼儿年龄尚小,一味地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导入传统文化,容易导致幼儿出现无法理解、抵触甚至丧失美术学习欲望的情况。幼儿的成长无法脱离家园共育的支持,在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美术教师可将传统文化融入亲子活动中,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美术实践。如组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美术参观活动,组织幼儿和家长一同前往当地工艺品展览馆或是艺术节,以此增进家长与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在参观活动结束后,鼓励家长和幼儿一同制作一些工艺品,并开展评比活动,考察哪一家庭制作的作品更符合参观主题等。在评比中,幼儿可获得更多来自美术创意实践的灵感和成就感,为提升幼儿的审美和动手能力奠定基础。

除此以外,还可鼓励家长在课余时间,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如定期讲述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等,并围绕故事人物、情节进行绘画创作,此方式可解决幼儿因思维束缚而引起的文化理解问题,也能在锻炼幼儿美术思维的同时,开发其创新创造潜能,为推进幼儿在美术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德育价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美术教学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此过程中,如何把握文化特征和美术特点、构建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是每位幼儿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传统节日文化,提升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基于本土传统文化,创设美术区域活动;结合文化绘本资源,强化美术作品表现;最终以家园共育平台为目的,借助亲子参访活动,提升文化育人效果,为提升幼儿美术综合学习能力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中华绘本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绘本
绘本
绘本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