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 陈婷婷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各学科教育教学的热名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尤为关键,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进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充分体现,做好阅读教学能很好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能力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必备能力之一,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成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通过表述阅读感受、背诵、朗读等方式进行口头表达,也会鼓励学生通过书写阅读感悟进行书面表达。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能主动思考语言的搭配和组织,进而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作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基础,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鉴赏、阅读感知的方式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如,分析课文结构和段落、理解课文情感与主旨、感悟文本内涵、掌握朗读技巧、欣赏和评价文本等,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素材、拓展语文知识认知,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熟练朗诵课文,也要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课文结构、体悟课文情感,更要鼓励学生借助书面或口头方式展开表达交流。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会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更具批判性与创造性,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文知识内容涉及很多的文学思想和语言文字。从发展的层面来讲,语文教学不仅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能帮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奠定文化基础、开阔知识视野。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板块,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促使学生从不同的文本中感知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提升对文化的判断力和感受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文化自信。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虽然新课标理念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不断加深,但依旧有部分教师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习惯于沿用以往的教学观念,阅读活动开展方式相对单一,基本是先要求学生直接通篇阅读,再通过分析和探讨回答问题。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沉闷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阅读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更遑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家长依旧更加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未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教师只为学生提供很少的课堂时间用来阅读课文,并在课文教授环节多以自己为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阅读,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思考。同时,针对阅读理解题目,教师只关注学生回答的对和错,很少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等情况,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从内心深处不再重视阅读学习,缺失阅读的兴趣,继而影响了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主动思考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若教师完全放开仅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容易导致学生没有头绪,因此教师还需要在学生阅读前适当提出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进而拓宽其思路,使其获得综合发展。
比如,在学习《草虫的村落》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如大家看到过现实生活中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在哪儿呢,你从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等,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中激发主动阅读的兴趣,深思文本主旨,从中收获更多感悟。当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摆正自身位置,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而不是充当课堂的决策者或“独裁者”,也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答案,以免学生无法得到充分锻炼。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阅读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素材,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在开展现代化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并围绕学生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换言之,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习语文知识,与学生展开积极高效的交流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教师可以先围绕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文中两小儿是怎样分辨太阳远近的?”利用问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再选出多名学生进行回答,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找到正确答案,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开展更深层次的学习。然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思考问题:除了文中提及的判断太阳远近的方法,我们还有哪些方法能判断太阳的远近呢?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语文知识,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逐渐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
学思结合的阅读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指导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读思结合,深入了解和思考阅读内容,而非只遵从表面意思大概了解内容,即在了解主要内容和故事梗概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课文、深度解析人物,认真剖析故事背景与产生原因,通过思考和反思来做到全面阅读,促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时,教师不能只单纯要求学生会读、会背、会默写,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古诗的内容和主旨。古诗多以抒情为主,有着优美的意境和精炼含蓄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是培养阅读素养的好机会。为帮助学生快速且准确理解古诗的核心思想,教师可以先采用谜底导入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月亮的思考,如“一面镜子亮晶晶,走遍天下照古今”,再向学生展示中秋佳节望月的画面,引发学生对意境的大胆想象。然后,教师与学生探讨问题:人们在中秋佳节里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利用问题引入课程,让学生在思考中开阔视野,进而培养阅读核心素养。
阅读文本在主题、形式、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教师需要创新教学形态,细致讲解阅读文本,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首先,阅读鉴赏。教师应为学生推荐优质的阅读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摘录文中的优美词句,并利用课后时间与老师或同学展开交流探讨,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强化文化感知能力与文本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供良好条件。
其次,读写训练。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编排的优质文章,在整体结构、语句等方面值得学生品鉴和模仿。课文《草虫的村落》有着优美的语言,如“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呵!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这段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会被作者描述的情境所吸引,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所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仿写这句话,在仿写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更好地积累和运用知识,提升语言表达和语言组织的能力。
最后,背诵巩固。要想让学生扎实地掌握阅读技巧和使用方法,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进一步激发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作为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强调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增强体验与加深理解,从而有所思考与感悟。对此,教师应当通过良好氛围的营造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学习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开国大典》时,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内容,借此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激发爱国情感。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毛泽东主席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对中国社会进步发展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由此产生阅读兴趣。其次,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并要求学生做总结。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课文进行分段,每段都对应相应的视频,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得以集中。当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后,教师与学生谈论阅读感受,并带领学生总结课文的核心思想,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次。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升华主题,如你从中国的发展历史中能获得哪些感悟?让学生深思国家的发展,并在思考中激发爱国情感。最后,教师可以播放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完整讲话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深入了解人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对国家的展望,并与当今生活相呼应,谈论应当怎样珍惜当下和平幸福的生活,以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有效的交谈也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让学生口齿伶俐、吐字清晰。所以,教师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课堂讨论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更好地发散思维、提升语用能力。
语文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对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入挖掘阅读文本中蕴含的文化意蕴,以此帮助学生增强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观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是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旨在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在具体教授环节,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内涵,再在此基础上为学生介绍传统民俗的由来和特点,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和体会文本传达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教师必须注重实践教学,即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行创造,用不同的风格和方式演绎文本内容。
比如,在学习《少年闰土》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描述身边的人,如亲人、朋友、同桌或想象中的自己,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为想象。又如,在学习课文《腊八粥》时,教师可以实施分组教学法,引导学生由腊八粥拓展至其他熟悉的传统节日的经典食物,尝试描写出它们诉说的古往今来的感人往事,鼓励学生善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进行再创造。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正处于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需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作,而不是受限于阅读素材。总之,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阅读的目的在于积累更多知识,利用积累的知识来完成学习目标,这才是学生应该且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和具备的学习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既要注重课内阅读,也要对课外阅读予以高度重视,使学生的阅读量得以丰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换言之,在阅读教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为依据,推荐适合的高质量、经典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更多知识,获得文学素养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伯牙鼓琴》之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同类型的课外书籍,如《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等,让学生在各种故事中懂得更多哲学道理,获得情感、认知和思想的升华。
总而言之,小学生犹如一块需精心雕琢的璞玉,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指导才能成为一件精美出色的玉器,而核心素养就是玉器的灵魂。现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需要立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阅读兴趣、注重学思结合、创新教学形式、营造良好氛围、注重文化渗透、加强实践教学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达到既定的阅读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