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分析及实践路径探究

2023-12-27 06:45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教育考试中心高贤仪
家长 2023年28期
关键词:统计图趣味性作业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教育考试中心 高贤仪

随着“双减”政策在全国各地的落实与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与改进成为推动减负、增质、提效的必然路径。“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保持难度适度、作业总量适当的要求,不倡导通过题海战术与知识灌输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在遵循“双减”要求的同时,深度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让数学作业的设计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所在,最终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切实提高。本文围绕“双减”政策出发,详细探讨了当前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优化作业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及实践路径,致力于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发挥作业的价值,通过“调结构、重质量”的方式完善当前的作业机制。

一、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因题海战术,导致作业总量过大

在“唯分论”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呈现出“题海战术”模式,不少教师试图通过“增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课业负担重、作业质量低等问题的产生。然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题海战术并不适用于小学生,反之很有可能导致其产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的应付、抄袭等敷衍心态。不仅如此,大量的作业布置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磨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题海战术”还很有可能造成“假努力”问题,大量的作业布置让学生看似很努力,也给了家长与教师一定的“心安”,但难以达到提高成绩的效果。在学习这件事上,家长与教师的“安全感”从来不应当依赖于作业布置的量,而应当依赖于作业设计的质。

(二)作业设计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多以书面形式的作业类型为主,一张卷子、一道习题就可以组成学生数学作业的全部。然而,这种形式单一的作业设计已然难以满足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更难以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单一的作业设计形式也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相违背。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多以兴趣为驱动,而单一形式的作业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激发探索欲望,当学生将作业视为无聊的任务而非充满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时,作业设计在实践中便很难达到理想的成果。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优秀的教育者在制定教育计划时从来不会想当然,而总是能够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教育设计。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基于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时刻遵循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感觉“有意思”并且有完成作业的动力。与此同时,传统作业设计的枯燥无聊也容易导致学生在主观上感觉作业量巨大、课业负担重,趣味性作业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乐趣,消除恐惧心理与抵触情绪,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成果。

(二)多样性原则

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对待相同形式的事物难以时刻保持长时间的热情与求知欲。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遵循多样性原则,丰富作业设计的形式、优化作业设计的内容,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保持新鲜感与饱满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不仅如此,多样性原则还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前的教育理念,从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实践经验,满足当前社会对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求。

(三)层次性原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雪花,自然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名学生。作为教育教学者,我们应当明确,每一名学生由于先天能力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等因素会存在各异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我们不应当要求每一名学生在各个方面都保持一致,而应当尊重其个性差异,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取得最大进步。基于此,在优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层次性原则。传统的作业设计保持着高度一致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布置,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作业难度还是作业量都会以班级中等生为标准进行设计,这就容易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学不会”情况。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大部队,但是我们不应要求这个部队的每一个人整齐划一,而应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努力地向前奔跑,从而实现班级整体向前的状态。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路径

(一)设计前置性作业,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完成作业不是目的,而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掌握知识不是终点,目的是让学生在作业完成中培养能力。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充分思考学生完成这些作业能够夯实哪些基础,还应考虑到这些作业能够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在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中,经常出现学生完成作业时间长的情况,其实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吸收内化、扎实掌握课堂内容。为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吸收,又可以推动学生自学能力的显著发展,实现一箭双雕的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设计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首先,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将这一课内容进行通读,并且做好初步理解,即对什么是小数、生活中哪些地方会应用到小数、小数该如何比大小等问题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利用网络微课,让视频资源成为有力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提前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其带着问题去听课,推动教学效率、作业质量及学生自学能力的多重发展,让学生在作业完成中体会到更高的成就感。

(二)布置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提高学生作业效率与完成作业热情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增设趣味性作业,让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打破学生对作业的消极态度与畏难情绪,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在趣味性作业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所提高,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思想转变。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具有不稳定性以及易变形等特征。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落实,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作业——请你制作简易的平行四边形,所运用的材料不限。于是,教师便可以看到,有些学生拿一次性筷子制作了平行四边形,也有学生将硬卡纸剪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拼接出了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思考、有探究、勤动手,能够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成果。

(三)设计实践类作业,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路径,只有当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够证明学生已经将知识彻底吸收。不仅如此,在新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对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教育教学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基于此,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增加实践类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深刻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其将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为例,此前我们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教师可以在完成本单元教学后,为学生设计一项开放性实践类作业,让学生基于现实生活使用统计知识进行调查。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采访、数据收集,并且将整理出来的数据分别整理成两种统计图表,在比较的同时得出结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将“某一天班级同学完成作业所用时间”作为统计内容,在调查询问后进行统计,发现多数同学作业完成时间在60 分钟以内,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在这项统计活动中,条形统计图比折线统计图更为合适。还有的小组将“一周内每日的平均气温变化”作为统计内容,通过记录与统计图绘制,大胆地推测未来几天的气温变化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为合适。通过这项实践类作业,学生成功将所学知识进行了运用,并且清晰明确地掌握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不同的应用条件,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四)布置创新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思维是重点培养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将数学知识作为自己的“工具”。基于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当打破传统思想,运用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突破固定思维的束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多动脑、深入探究,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创新,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为例,这一单元讲了体积和容积,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创新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由于苹果与我们所学过的规则图形不同,所以这个问题无法运用传统方法进行解答,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思考与分析,学生充分调动了创新思维,交上了满意的答卷。有的小组将苹果浸在装满水且带有刻度表的容器中,让水溢出后再将苹果取出,计算容器水量差,即为苹果的体积。还有的小组别出心裁,先测量苹果的总质量,再从苹果上切下一个边长为1 厘米、体积为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对这一小正方体的质量进行测量,苹果质量与小正方体质量之比即为苹果体积与小正方体的体积之比,通过这种方式顺利求出了苹果的体积。

(五)运用分层类作业,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分层作业是“双减”政策所倡导的作业形式,它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发展阶段,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度体现。在设计分层作业时,首先,教师要将题目进行分层,打破传统作业设计以题型为划分标准的模式,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将作业题目分为基础题、中等题以及拔高题。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能力强、习惯好、态度认真的学生为A组;能力中等、习惯良好、态度较为端正的学生为B 组;能力稍弱、习惯不好、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为C组。在设计作业时,基础题要求B、C组学生全部完成,A组学生视情况而完成,中等题要求B、C组学生都要完成,对A组学生的正确率作出更高要求,拔高题只针对A组学生,鼓励B组学生视能力而完成,对C组学生不做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分组并非一成不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及时调整,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成为减负增质的重要路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题海战术、作业形式单一等问题,在作业设计中始终秉持着趣味性、多样性以及层次性原则,在实践中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策略,设计前置性作业、趣味性作业、创新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以及分层类作业等作业类型,让数学作业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实现“减压力、提质量”的实际效果。

猜你喜欢
统计图趣味性作业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作业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