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文, 张文莉, 谭 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十年所历经的伟大变革和壮阔征程,系统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回应重大时代课题中应运而生和丰富发展的清晰脉络〔1〕。新时代中国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以及伟大变革和伟大成就都浓缩在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一文本中。在此背景下,中国主动对外译介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一重要政治文献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多语种译本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目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出版四卷,由外文出版社以中文、中文繁体、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德文、日文等多语种版本,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文版和多语种版本分别发行于2014年9月和10月;第二卷中文版和多语种版本分别发行于2017年11月和2018年4月;第三卷中、英文版于2020年6月出版,多语种版本于2021年9月面向海内外发行;第四卷中、英文版于2022年6月发行,多语种版本于2023年6月发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出版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领导人著作〔2〕,其翻译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梳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的总体脉络,有助于厘清学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向。
目前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翻译研究综述总体较少,其中栗慧敏和牛桂玲在《中央文献翻译与传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一文中,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从翻译研究对象、翻译研究视角与方法、外宣策略、传播目的与途径、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总结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与传播的已有研究成果〔3〕。该文侧重考察新时代背景下外宣翻译策略与传播模式,但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的全面考察和梳理相对不足,分析也有待深入。杨立学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研究综述——基于重要研究文献(2015—2019)的分析》一文中,选取了21篇文献,发现已有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翻译策略、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以及话语分析三个方面展开〔4〕,并针对每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评价,提出未来可深入探讨之处。该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所选的21篇文献进行介评,但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研究结论欠缺普遍性。
因此,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文版的翻译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法,从研究概览、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与方法以及研究文版四个维度对相关数据和内容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的现状和热点进行讨论,总结现有研究的欠缺与不足,提出未来可关注和侧重的研究方向,以此丰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并推动其发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有关该文本的第一篇翻译研究文献出现时间为2015年3月25日,故本研究以此为起点,截至时间为2023年5月1日,共检索到2342条结果,经人工剔除与翻译主题无关的文献和重复文献后,最终得到492条有效数据。下文将从刊发数量与类别、刊发载体以及高频关键词三个方面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的概貌和总体特点。
文章发表数量可以体现特定时间段内该主题相关研究的发展状况,对预测研究前沿有重要指导作用。分析492篇文献可发现:2015至2016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相关的文献较少,两年共计27篇;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大幅度增加,从2017年的35篇和2018年的49篇增加至2019年的84篇和2020年的94篇;此后稳步增长,2021年共84篇,2022年达到顶峰100篇。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出版机构及其多语种文版面向全球发行的特点可知,该文献的国际传播是其出版的主要目的和内在要求。在CNKI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主题词可检索到两千多篇文献,但其中翻译研究相关的文献不足五百篇。可见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海外译介的重要性而言,目前该文本翻译研究相关的文献发表数量并不算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文本四卷多语种文版自2014年起陆续出版发行,在国内外传播的时间比较短。通常而言,对一个文本开展全面的翻译研究需要有一定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作为基础,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随着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和该书第四卷的出版发行,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会持续增长,可能将进入另一高点。此外,近年来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及相关研究成为国内翻译学界一大热点,这无疑会将更多翻译研究学者引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一集中体现国家翻译能力的重要时政文本的翻译研究。下文将对不同类别的翻译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文献中,期刊论文共274篇(55.7%),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99篇(40.5%),会议论文8篇(1.6%),报纸文章11篇(2.2%)。可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的两大主要来源分别是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统计的文献中博士论文有6篇,最早出现在2018年,硕士论文有193篇,最早出现在2015年,并逐年增加,在2020年达到顶峰——48篇,其数量甚至超过了同年的期刊论文(46篇)。这一现象表明,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关注该主题相关的翻译研究,并以此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硕博论文发文量较多的单位主要为外语院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由于外语院校的外语专业硕博人数较多,涉及相关研究的硕博论文数量也相对较多;第二,天津外国语大学较早与中共中央编译局开展合作,致力于中央文献翻译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与研究,促进国家党政部门和高校更好地合作(2)2011年,天津外国语大学与中共中央编译局(现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联合创办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开展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及培养党政文献对外翻译人才。自2015年起,该校开始与中共中央编译局共同举办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为中央文献的翻译、传播以及研究提供交流平台,现已举办六届。,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外语院校机构、学者和译者投入党政文献翻译研究与实践。
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尤其是核心期刊发文情况是一个领域发展状况与科研活动情况的直接表征〔5〕。对已刊发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数量总计293篇,发文量排前20位(3)此处期刊发文量排名有并列情况,排名进入前20位的实际发文量为22篇。的刊发载体见表1,其中核心期刊(4)此处的核心期刊限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来源期刊与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20年版)。仅有3本。据统计,目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论文绝大多数发表在普通期刊上,共235篇,比例高达80.2%;核心期刊发文累计39篇,占比仅13.3%;会议论文8篇,占比2.7%;报纸文章11篇,占比3.8%。
表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刊发载体及发文数量统计
表2统计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的发文情况。可见,刊发相关研究论文较多的核心期刊有两类,一类为外国语大学学报,如四川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外国语文》(10篇)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篇);另一类为翻译专业学术期刊,如《中国翻译》(5篇)、《上海翻译》(2篇)。四川外国语大学作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以下简称“三进”)全国三所试点高校之一(5)2019年年底,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试点工作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三所外语类高校启动。,有着良好的研究土壤和学术氛围。《外国语文》曾在2021年第5期和2022年第3期设置学术前沿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教学与翻译研究”,对该主题研究关注度较高。《中国翻译》是中国翻译协会会刊,由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管,作为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翻译研究动态和成果也给予了较多关注。但总体而言,核心期刊中外语类期刊和高校学报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论文刊发较少,关注度还有待提高。
表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中文核心刊发载体及发文数量统计
关键词是对一篇论文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练,最能展示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综合分析高频关键词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展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翻译研究领域来看,492篇文献的高频关键词(6)本研究将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0的关键词定义为高频关键词。分别为翻译策略、隐喻、外宣翻译、中国特色表达、目的论、翻译方法等(见表3)。可见,对该文本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的研究占大多数,传统的翻译研究视角即从文本内进行规定性研究仍是现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的主体。排在第二位的高频关键词“隐喻”显示了该文本翻译研究的一个主要关注点,这正体现了政治隐喻是该文本的重要特点,所以政治隐喻的翻译策略也成为研究重点。“外宣翻译”成为另一个主要关注点并不奇怪,这是由该文本的内在属性决定的,其研究内容既包括文本内也包括文本外,涉及宏观层面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研究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力图展示真实、可信的中国形象,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而高频关键词“目的论”则体现了当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总体来说,理论视角不够多元。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与方法等将于后文详细论述。
表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内翻译研究主要高频关键词及频次
通过综合492篇文献的标题、关键词、摘要和文章内容等信息,发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重点聚焦在隐喻、中国特色表达、典故、文化负载词、古诗文等方面。
隐喻相关文献主要涉及政治隐喻的翻译研究:刘云梦和卢卫中从认知与语用融合视域角度分析中国政治话语隐喻,强调隐喻在政治话语中起着重要的认知与交际功能,对消除西方受众对中国政治的误解、促进中国声音在国内外的传播起着促进作用〔6〕;赵晶和何中清从跨语认知映射视角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隐喻,通过对不同隐喻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总结出政治隐喻英译的规律与特点〔7〕;侯奕茜从概念隐喻以及评价理论态度系统出发,搭建基于态度的政治隐喻翻译模型,提出三种判定政治隐喻翻译有效性的情形〔8〕;张蕾从社会认知角度研究政治话语隐喻化翻译,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中各类隐喻化译文进行语言、认知与功能等多维研究,总结出各类隐喻化翻译策略,为政治话语外译提供参考〔9〕。多数研究选择隐喻与认知相结合的视角,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文本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对中国特色表达的研究主要从目的论、顺应论等理论视角入手,总结译文翻译策略与方法。江雨濛探究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译本中的中国特色政治用语的翻译现象及其策略〔10〕;李贤淑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特色词汇的韩译,包括政治词汇、数字词汇以及成语与谚语的翻译,讨论了目的论对中国特色词汇的指导意义〔11〕;魏志荷从语言顺应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具体案例讨论了译者的翻译是如何体现出语言顺应论,以及顺应论在政治文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特色用语维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12〕。另外,也有借助语料库对术语翻译进行分析的研究,如张海燕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提取术语并进行分析,解析了核心术语英译的社会语境、译者目的、目标语读者等非文本因素对核心术语英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13〕。
典故翻译研究多从再语境化、生态翻译学、文化翻译观等视角出发,探析政治文本中典故的翻译技巧,试图为此类翻译提出借鉴经验。祝朝伟通过自建英汉平行语料库总结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中典故翻译的翻译立场、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为新时代中国外宣翻译提供参考与借鉴〔14〕。史丽雅基于Bernstein提出的教学话语的再语境化框架和Wodak提出的转换改适机制,分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典故翻译的再语境化过程,借助再语境化的方式达成用典英译的转换,从而弥补语境差异〔15〕。邓小艳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视角,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中的用典翻译策略进行归类分析,认为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转换和环境“补建”是用典的有效翻译策略〔16〕。郭璐璐和范旭从文化翻译观视角出发,分析四字成语用典、诗词古文用典和谚语用典的翻译,总结出异化为主、释义和加注为辅的翻译方法〔17〕。
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涉及生态翻译学、读者反应论、脚本理论等,如卜彪和祝朝伟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总结〔18〕;袁潇分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文化负载词的德语译本,提出当前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德译策略〔19〕;李文博从读者反映论视角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文化负载词的韩译开展研究,阐述了翻译过程中重视读者反应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20〕。
古诗文翻译研究则多从功能对等理论和严复的“信达雅”等视角聚焦诗词翻译技巧和方法。胡敏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分析政治文献中引用诗文的翻译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检验选取的研究范例是否实现了该翻译目的,并用定量分析的结果来揭示不同翻译策略对译文传播效果的影响〔21〕;谭艳结合汉语古诗中的语言美、节奏美、意蕴美、画面美的特点,归纳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古诗文维译的风格特点,总结了翻译方法与技巧〔22〕;祁玲、景治强和马雪运用语言翻译技巧知识来分析书中古诗词的维吾尔语翻译技巧,并提出了增译法、减译法、合译法和转换法在词汇、句法、语序等方面的转换,以此促进古诗词在维语中的传播〔23〕;姜迎春总结蒙古文版中诗词歌赋的翻译技巧,通过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文献的蒙古文译本来归纳和梳理古诗词的翻译问题〔24〕。
上述研究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现有翻译研究的主要部分,大多针对某一具体关注点,采用某一理论视角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总结译文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其他研究还涉及文本的翻译过程、文本的海外传播以及文本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
有关文本翻译过程的研究论文多由参与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或审校工作的学者撰写,主要讨论其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案以及反思与启示。例如,黄友义在《译好鸿篇巨著 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体会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一文中,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对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影响以及其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感悟,提出译者要想完成此类政治外宣文本的高质量翻译,必须具备三个意识,即语言意识、政治意识和受众意识〔25〕;王明杰在《高标准翻译出版领导人著作——以英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一文中,根据其参与的第一、二卷翻译出版工作,总结出如何确保高标准翻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的三个重要条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翻译队伍、实施严格的翻译流程以及注重译文细节〔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中央政治文献,拥有专业的编译团队,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集中了长期从事党政文献翻译的专家学者,吸收了对中国政策比较了解的外国语言专家参与,通过增加翻译程序、疑难问题集体讨论、集体定稿等多种办法有效地保证了译文的质量水准〔25〕。还有部分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的学者也发表了相关论文,如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藏语文室的达哇才让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汉藏翻译和审定工作出发,对术语统一、诗词俗语、副文本、数字缩略词等重要方面深入剖析,阐述了翻译策略与方法〔27〕;同属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的次旺边觉也参与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藏文版的翻译和初审工作,并撰文探讨了政治文本特色词汇的翻译技巧以及对译者能力的要求〔28〕。此类论文对于译者及翻译研究学者未来的研究与实践均有重要启示作用,期望有更多参与了该项工作的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论文、分享经验。
现有翻译研究还有部分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海外传播与国家形象构建的研究。胡安江就关于如何提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传播力影响力提出建议:多元参与共商合作,媒体融合资源共享,用户导向行业共治,精准施策激发共情,人才培养协同共建,指出该文本的翻译传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其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29〕。高中华通过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的海外传播,探讨其译本对促进世界人民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所发挥的作用〔30〕。朱伊革将翻译文本与国家形象构建相结合,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对构建中国形象和国际社会新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31〕。随着中国愈来愈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家对外形象建构以及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时代需求愈加强烈,中央文献的对外译介也愈发重要,未来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海外传播与接受研究必将愈加丰富和深入。
由于“三进”工作需要,越来越多学者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与翻译教学相结合,探讨“三进”课程可行实施方案,如唐昉借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赏析课程,训练学生翻译能力和传播能力,试图构建面向国际传播的译者能力培养模式〔32〕;王田和童亚星总结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西班牙语译本中适合翻译教学的内容,精细构思课程设计,同时合理搭配思政元素,以期学生能够习得翻译精髓,掌握准确且灵活的翻译技巧〔33〕;冯千和黄芳以日语翻译鉴赏课程的“三进”教学探索为例,从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视角,总结出“对比衔接机制、掌握翻译技能、反向提升中文、语篇连贯思政”的教学模式,实现原语与目标语的双向学习〔34〕;胡业爽和徐曼琳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语版的鉴赏出发,指出学生既要能够评判译文质量,也要能够道明原委,在翻译时考虑读者接受因素,适当调整翻译方法来准确传译〔35〕。此类研究涵盖不同语种译本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扩展至思政教育和课堂教学研究层面,而非仅局限于翻译研究层面原文与译文的对比分析。
除此之外,还有对特定字词的研究,如“但”“而”“则”“坚持”“心”“同志”“精神”等,以小见大来找寻翻译规律和共性,令人耳目一新。例如,董昵珂基于自建语料库,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心”字的翻译进行研究,发现其翻译策略主要为词汇意义对应、语境意义对应和无对应,多种措施的使用使译文兼具准确性与可读性〔36〕。李媛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同志”一词的英译进行探索,对该词在文中的用法进行分类标记,统计出五种出现形式,分析了“同志”一词不同英文译法的原因〔37〕。白青山基于自建平行语料库来分析政治文本中抽象词的英译,如“精神”一词,探讨其中的语义显化及背后成因,总结该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译法,并从语境、语言文化差异、外宣的语言要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政治文本中抽象词英译语义显化的原因〔38〕。王芹利用Python统计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词频,并自建语料库对比分析高频动词的语义内涵,发现“坚持”一词的语义内涵及其英译遣词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总结出译者采用的巧妙隐藏、精巧整合、妙用小句等翻译策略〔39〕。祝浩威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文言引文中虚词、连词的翻译策略,如“则”“而”,总结出对应连词、不对应连词和省略的翻译方法〔40〕。此类研究大多应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开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翻译研究。
综上所述,现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内容不仅关注文本内字、词、句、篇章的对比分析以及翻译策略、方法的总结归纳,还涉及文本外翻译对国家形象构建与海外传播的影响以及从译者身份来反思与探讨翻译过程。通过对以上研究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对翻译策略与方法的探讨是现有研究的重心所在,而对翻译过程、文本的译介、传播与接受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学者持续深入探讨。
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内翻译研究的全面梳理,统计出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包括目的论(39篇)、生态翻译学(39篇)、功能对等(22篇)等,详见表4。目的论强调译者应根据译文目的或功能来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陈海艳运用功能目的论分析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政治文本翻译,基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从词汇、句法及修辞特征三个方面找寻相应翻译策略〔41〕。高宇鑫基于目的论指导原则以及外宣翻译的大体原则,总结出了尊重中国实际、照顾外国读者、推广中国文化和保留原文风格的四大翻译原则,以此来分析俗语的英译〔42〕。苏悦从目的论视角解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语言风格,通过探讨习近平亲和的语言风格及其英译,从音系、词汇、句法、修辞四个方面研究其语言风格的表现形式,总结了再现语言风格的主要翻译策略〔43〕。
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将“四生论”“三维转换”“适应选择论”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典故、古诗文、中国特色话语、文化负载词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了探讨,如吴昊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译本的典籍名言进行分析,总结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次上的翻译策略〔44〕;李永宏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选择与适应论为基础,采用多维转化方法分析和研究第二卷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及其效果,发现译文力求在原文、译者与译文读者各方面之间达到翻译生态平衡〔45〕。
对等理论或功能对等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对应等同。梁晨基于译文的通顺流畅和传神达意,将使动句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维译本,并探讨维译本中汉语使动句的翻译方法和技巧〔46〕。洪赛赛基于功能对等视角分析第一卷和第二卷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策略,从功能对等、最大相似度、最佳关联度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进而总结出不同政治隐喻翻译的最佳处理方法〔47〕。
其他采用频次较多的理论还有话语理论、顺应论、关联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等。此外,还有采用频次较少、未出现在表4的研究视角,如原型—模型理论、脚本理论、三美论、图式理论、文本类型理论、操纵理论等。总体来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的理论视角多源于西方理论,本土理论涵盖生态翻译学和译介学,未来研究可多从本土理论视角来丰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如王洪涛的社会翻译学、黄忠廉的变译论、杨枫的知识翻译学等。
表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视角统计(7)因篇幅限制,本表仅呈现使用频次为5及以上的理论视角。
通过阅读已有文献摘要及关键词,可以发现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少量涉及借助语料库或翻译工具的定量研究。2022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推出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综合平台(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综合平台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胡开宝教授团队研发,该平台旨在推动“三进”工作,推进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与科研。2021年12月25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综合平台建设与应用”启动会暨“三进”工作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举行。进入应用阶段,其研发团队成员李晓倩和胡开宝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平行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一文中阐述了该语料库平台建设的背景、流程及应用方向〔48〕。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开始采用语料库工具和方法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如祝朝伟和杨迪以语料库为工具对比分析中外话语特色〔49〕;叶栩邑和朱鹏霄基于语料库研究了政治文献中有关中日同形词的日语翻译〔50〕;胡伟华和赵子鑫通过自建小型英语可比语料库对“显化”和“隐化”这两个共性特征进行验证,对67个语言特征进行考察,筛选出13个具有显著差异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51〕;陈国兴和菅爱丽通过平行语料库的建设来分析政治语篇中的科技隐喻,分析了科技隐喻的人文性和工作机制,总结出直译、意译和中英融通的策略〔52〕。
除语料库研究方法外,还有部分研究使用了计算机软件来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译文质量,如Google NMT、OCLC、Multiterm Extract、CiteSpace等。何纯阳通过文本类型分类评估Google NMT的翻译质量,从语篇层面对Google NMT译出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翻译结果与人工翻译译文仍有差距〔53〕。田青炜借助谷歌翻译、搜狗翻译和DeepL翻译,使用BLEU工具对以上三种机器翻译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其翻译质量,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为提高机器翻译质量提出建议〔54〕。总体来看,借助工具的定量研究主要分析某一词的不同译法,将其翻译结果与官方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和质量评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出版36个译本,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55〕,其中英译本的发行量无疑是最多的,所以统计文献中大多数是有关英译本的研究,但其他种类语言的研究同样值得专注。对已有研究进行统计,整理出非英语语种与少数民族语言数量如表5所示,可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基本涵盖常见语种,但是研究文献数量总体较少共计120篇,仅占文献总数的24.4%。
表5 非英语语种与少数民族语言数量统计
从表5可以发现,非英语语种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数量较多的有维吾尔语(23篇)、韩朝语(20篇)、日语(20篇)、俄语(13篇)、德语(11篇)等。维吾尔语相关研究主要从功能目的论、顺应论视角分析汉语古语名言、汉语使动词、成语、古诗词、中国特色用语等的维语翻译;韩朝语研究主要从读者反应论和概念隐喻等视角研究中国特色词汇、汉语文化负载词以及“习式语言”中形象比喻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日语相关研究主要从生态翻译学视域分析政治文献中的委婉语、汉日同形词、“四字格”词、定中短语的日语翻译及其传播效果;德语相关研究涉及译介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的外宣翻译、德译本中俗语的翻译以及德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进大学德语课程教学等;俄语研究内容涵盖用典、政治隐喻、战争隐喻的翻译研究,以及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俄汉双语版为课堂阅读教学材料以及翻译鉴赏课程材料的探索。
在学位论文中,非英语语种与少数民族语言论文共61篇,在199篇学位论文中占比约30%,主要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我国最大外语类高校以及“三进”工作试点高校之一,语种丰富,师生对于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党政文献较为关注,硕博毕业论文数量多,研究也相对丰富。而民族类高校所产出的学位论文主要为少数民族语言,符合其学校特点。在期刊论文中,非英语语种与少数民族语言论文共59篇,约占293篇期刊论文的20%;其中,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12篇,在39篇核心期刊论文中占比约30%,分别为日语4篇、韩朝语2篇、德语2篇、阿拉伯语1篇、俄语1篇、维吾尔语1篇、西班牙语1篇。综合分析以上12篇论文,切入点涵盖“三进”课程翻译教学、典籍、俗语、隐喻、词汇句法特征;理论视角涉及生态翻译学、变译理论和功能目的论。这些研究依旧从传统翻译研究视角着手,分析原文与译文的转换,总结翻译策略与方法。
综上,非英语语种及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文献还不够丰富,主要来自语言类和民族类院校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期刊论文中仅有12篇发表于核心期刊。因此,非英语语种与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也亟待更多学者和期刊的重视。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法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内翻译研究总体情况,从研究概览、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与方法以及研究文版四个维度进行探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其欠缺与不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第一,就发文期刊而言,发文量较大的主要为普通期刊,核心期刊论文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关研究论文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表明核心期刊可对《习近平谈治国》翻译研究给予更多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相关研究论文已多达两千多篇,但翻译研究领域却仅有四百多篇,还十分欠缺相关主题的翻译研究。而在现有的部分外语类核心期刊中,《中国翻译》的文章多聚焦文本,探讨了中译英过程中的基本考量及翻译原则、修辞的翻译技巧、领导人著作的翻译流程等;《上海翻译》的文章则探索了对外话语翻译的策略和原则以及译者主体性;《外国语文》设有“学术前沿专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教学与翻译研究”,聚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改革试点,开展翻译课堂教学研究。总体来说,现有核心期刊论文较多关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尽管翻译策略已为人熟知,但“旧方法出新招”,学者们仍可深入探索已有的方法和理论。
第二,就研究内容而言,已有研究关注点较为多元,尤其是在中国特色词汇、典故、诗词等方面,常与某一翻译理论相结合,分析翻译策略与方法。虽内容涵盖较广,但总体分析不够深入,缺乏新颖之处。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关注较少的切入点出发找寻创新之处,如探寻某一特定术语的发展变化历程,并提出相关变化产生的原因以及针对该术语翻译提出个人的观点与看法。除仅关注微观文本层面的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未来还可更多地从译介学理论视角研究其翻译与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或结合“三进”思政工作进行翻译课堂教学研究。
第三,就研究视角与方法而言,理论视角主要涉及目的论、隐喻翻译、对等、生态翻译学、翻译伦理等,既有已经非常成熟的理论体系,也有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新理论。但是总体来说,已有的研究过多关注传统翻译理论,此后研究可选择更加新颖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或尝试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译文翻译策略;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包括语料库分析方法与计算机软件分析等。此后研究可利用各类技术手段,尝试定量分析,如利用上海外国语大学研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综合平台,更好地推进此类研究的发展。
第四,就研究文版而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中针对英文译本的研究占据绝大多数,而非英语语种与少数民族语言译本的研究数量却非常少。在已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中,《外国语文》已收录日语、俄语、阿拉伯语的相关研究,《东疆学刊》收录了韩朝语,《日语学习与研究》有日语相关研究,《语言与翻译》含维吾尔语,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和涉及的译本语种均总体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者与核心期刊对非英语语种及少数民族语言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翻译研究关注度不够高。希望未来有更多非英语语种及少数民族语言学者可以加入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翻译研究队伍,以拓展该文本翻译研究的语类和范围。
综上所述,未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内翻译研究可综合考虑微观文本分析与宏观外宣文本的译介与传播相结合,创新研究视角与方法,与其他学科融合进行跨学科研究,推动多语种研究共同发展,丰富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中央政治文献的翻译研究,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助力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