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瑜,陈 朋,刘建军,杨 员,刘梦佳,黄婉丹,宣爱国,陈飞裕
(广州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1436)
随着医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人体解剖学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我校积极举办健康科普教育活动,深入了解社会人群对健康科普知识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科普方案,推出多种形式的品牌科普活动,使得医学教育走出校门,承担起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人体标本馆不仅是我校教学、科研以及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展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与理念,而且是我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1]。
当前国家重视健康教育,提出大健康理念,而人体标本馆科普基地的建设,不管从医学教学还是人体生命健康科普需要而言,都极其重要。近年来我国科普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传统科普工作方式已不适应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普教育必须由传统“灌输式、讲座式”单一模式向“选择式、体验式”互动模式转变。我校人体标本馆科普基地结合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把激发其科技兴趣和爱好摆在突出位置,注重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培养,注重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培养,注重团队精神培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基地从医学虚拟仿真技术、医学科普教育、临床应用、人文关怀、医学文化传承、医学与艺术美学等多维度出发,整合了人体解剖学铸型标本、塑化标本、断层标本、各系统瓶装标本、3D 虚拟数字人、临床解剖实训中心以及遗体捐献相关人文活动素材等,打造一体化科普教育平台,展示一种崭新的现代科普教育模式的同时,也为本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提供重要的教学资源。
我校人体标本馆科普基地是2019 年通过广州市科技局认定的第十二批科普教育基地,位于番禺校区解剖楼,占地面积约1 200 m2。其中一楼建有人体标本馆,占地面积约450 m2,此外还建有遗体捐献纪念馆、3D 全息虚拟仿真实验室、临床解剖实训中心等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场所。基地总展示面积约960 m2,是集人体解剖学铸型、塑化、断层、各系统瓶装示教标本,3D 虚拟数字人,临床解剖实训中心等现代化高科技设施和场所以及遗体捐献人文教育素材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平台。
科普设施是科普教育的媒介和有力保障[2]。基地场馆以环保多色地胶进行搭配铺设,空间布局采用图文与大体标本相结合形式,以系统为单位分别陈列,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的人体标本。共展出医学大体精美瓶装标本2 500 多件,包含系统解剖标本700 多件、局部解剖标本500 多件、断层解剖标本100 多件、塑化铸型标本50 多件。各个标本根据不同制作方法分区展示,均标注了标本制作者与制作时间。同时通过对馆内参观区域的科学规划,充分满足参观者自行浏览以及跟随讲解员参观的需求,在轻松有趣的参观活动中了解人体结构与相关基础性病理知识[3]。如将色彩鲜艳、多器官的血管铸形标本设置在场馆入口处,对其中部分标本设计二维码,方便参观者使用手机扫码观看;添置可触摸和拆解的仿真人体模型,减轻参观者对人体标本的恐惧心理的同时使其更加直观立体地了解标本的结构等。3D 全息虚拟仿真实验室展示了3D 虚拟人体画面,参观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以及配套的3D 眼镜全面直观地了解基础人体结构知识,讲解员可以根据参观者的需求构建、拆解虚拟人体结构,或是引导参观者自行操作,增强科普活动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丰富参观者的医学健康知识,培养科学精神[4]。遗体捐献纪念馆以图文、多媒体、篆刻等资料为主,采用纪念榜、立牌、LED 滚动屏等相结合方式进行排布。馆内陈列着捐献者去世前留下的话语、捐献者生平故事介绍以及遗体捐献相关人文素材,让医学生和参观者透过文字感悟其博爱、无私奉献的精神[5],树立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6]。此外,基地各处配有宣传小册子,用于普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病、多发病及卫生饮食等医学小常识,供参观者阅览。同时,播放感恩教育活动视频,使用背景音乐营造温馨的科普环境,及时更新医学科普宣传长廊、医学科普知识宣传栏的内容。
科普基地日常活动主要包含三大模块内容:(1)参观人体标本馆,了解人体正常解剖结构与常见疾病,通过类型丰富、形态逼真、形式多样的模型建立深刻、立体的形态印象,近距离探索人体内部的奥秘,增强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普及心肺复苏术这一基本急救技能,由医学生志愿者在人体模型上演示急救步骤,配合要点讲解后,指导参观者自主演示。(2)到3D 全息虚拟仿真实验室体验现代科学技术,讲解员通过3D 虚拟数字人全方位展现人体总体结构及细微结构,同时调整影像显示肌肉的形态、骨骼的构造、各器官的毗邻等。这种方式有利于参观者直观理解人体结构,增强视觉效果[7]。同时允许参观者到操作大屏前进行3D 虚拟结构操作,配合讲解员结合生活小常识对具体结构功能的讲解,增强参观过程的趣味性。(3)参观遗体捐献纪念馆,配合纪念榜、捐献者生平事迹展示板、遗体捐献接受站LED 大屏展播以及柔和的光线与温馨的场馆环境,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缅怀大体老师。这有助于培养参观者的感恩之情,提高对我校遗体捐献工作的认可度,同时推动整个广州市志愿捐献遗体公益事业的发展。
基地由基础医学院院长牵头组织规划建设,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负责整体分工,实验室副主任分管各项运转工作。基地拥有经验丰富的科普团队,自上而下进行了明确分工,有在职人员23 名,其中教师15 名、实验人员8 名,主要负责科普基地的日常运营、设备定期检查维护、学生志愿者管理和专项培训。此外,基地拥有“玉烛”遗体捐献志愿者团队,每年培养30名优秀医学生志愿者骨干,协助完成科普基地开放、科普讲解及遗体捐献宣传工作,辅助科普基地“线上+ 线下”多元化建设。基地微信公众号和遗体捐献网站正常运营,开展线上医学保健知识与遗体捐献科普。同时,组织医学生志愿者参与科普工作的学习、交流与培训,配合教师团队完成每年志愿者骨干的选拔,以此保证科普工作开展过程中人力充足、整体流程与制度完善。
志愿者在科普事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4],学生志愿者参加科普活动分工明确,按照管理条例团结协作。(1)一部分志愿者由资深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掌握基地标本陈列室各功能分区的解说要领与各类型标本制作方法、3D 全息虚拟仿真技术和心肺复苏术操作要领、遗体捐献相关知识与遗体捐献纪念馆基本布局及其教育意义,进而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综合考虑科学性与趣味性,进行科普讲解。(2)一部分志愿者根据教师团队的总体安排及学校科普教育工作安排,协助完成科普活动的前期设计策划与对外联系、场地布置、环节路径设置、物资借还、人员安排等,并根据不同活动要求进行后期科普活动宣传稿、新闻稿和科普总结汇报、活动记录等的撰写。(3)其余志愿者则不断完善志愿工作体系,广泛招募学生志愿者,优化志愿者团队内部人员架构,统筹规划各部门任务,定期完成志愿者工作培训交接,提升志愿者科普服务能力。
基地活动离不开宣传,目前以线上推文宣传为主、校内社团联合会宣传为辅,面向广大市民以及中小学生。活动前期有推文,进行科普活动预热及具体流程介绍。同时,结合参观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以通俗的语言、易于理解的形式传播专业性较强的医学健康知识,引导参观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4]。活动过程中的宣传图文、视频以及后期总结回顾均由志愿者团队提供,科普团队教师修订,多次修改后发表到基地公众号、网站等。这样不仅扩大了基地科普活动的受众面,实现对参观者的网络回访与邀约,同时也有助于基地联合其他组织开展定向科普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实现良性循环。
科普活动宣传资料主要包含基地参观线路图、参观内容简述以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小册子。以遗体捐献为切入点,介绍遗体捐献相关知识和重大社会意义,引导参观者尊重生命、感恩生命,对生命的起源进行思考,正确看待死亡,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同时,引导医学生参观者敬畏生命,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今后的学习与工作[8]。小册子中还穿插了一些生活保健科普知识,如结合时节特点的“深秋季节多吃柿子、梨润肺”“夏日蚊虫指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登山慢跑锻炼”“饮食宜润宜温”等内容。
基地是医学生学习的园地,能使医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知识延伸,接受生命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2];同时也是社会大众了解人体结构、认识常见疾病、丰富医学知识、增强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意识的重要场所[9]。
(1)自2019 年基地获批后,依托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了多方向着力的科普文章,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线下活动受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互联网良好的交互性。目前“科普速递”专栏已有短篇日常性科普文章60 余篇,充分利用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开展科普,篇均阅读量超过1 500 人次,在校内有较高关注度的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与反馈。“食事热点”专栏以长篇热点性科普文章为主,主要聚焦近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新闻,进行辩证性点评的同时适当介绍食品相关知识,充分利用了我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相关人员资源。定期面向在校学生的“军训生存指南”“自然灾害知多少”系列科普文章,均是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志愿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撰写而成,得到了在校生的认可。
(2)定期组织“开放日”活动,举办线下大型科普基地科普之旅30 余期。以人体各大系统常见疾病为主线,介绍疾病涉及的人体结构、基本病因、常见疾病表现与预防治疗等内容,主题包括“运动护骨,健康生活”“保护心血管,活出心强大”“走进奇妙的人体世界”“警惕空调危机,呵护面神经”等,接待人员约2 300 人次。一方面达到了普及医学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为医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是一种有效的科普资源开发利用形式[4]。
(3)线下定期进行一年一度的清明追思、探访遗体捐献者家属等医学人文教育活动,推动我国遗体捐献事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医学生生命素养教育。
基地科普活动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由专业教师团队负责讲座的开展,每期活动紧密围绕人体系统或相关疾病主题,向参观者普及人体器官的正常构造、生理功能及慢性疾病的预防等知识[10]。如广东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需要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生活,科普基地以此为出发点,精心策划了“一夜面庞失知觉,空调之责不可缺”的主题科普活动,利用目前火热的“剧本杀”形式引导参观者在设置的故事背景下“搜集证据”,聆听教师的“证据解答”等,最终了解面神经、面瘫、空调三者之间的联系与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的危害。其他科普讲座还有“事无一‘猝’而就,勿使心想‘逝’成”“科学关注甲状腺,共同预防甲亢症”等,科普基地均做到了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在短时间内抽丝剥茧又清晰明确地展现了活动主题,将相关知识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同时,通过心肺复苏技能演示、模型讲解、3D虚拟数字人操作等辅助环节,拉近科普工作人员与参观者的距离。活动中参观者向志愿者提问互动,收获了医学小知识,激发了对人体、医学、遗体捐献相关知识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地每期活动都形式多样,主题鲜明,选题贴近生活。线下结合科普专题系列讲座进行人体解剖结构介绍、医学科普知识传授、遗体捐献知识宣传;线上则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载体,充分利用其传播有效、互动便利、信息推送更新快、交流内容丰富、能同时实现与特定群体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的特点[11],推出了如“科普速递”“食事热点”等专栏文章。内容上以简单易懂、富有趣味性的语言与创新性的表现方式把医学知识化繁为简,主题上紧扣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公众兴趣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互联网+ 科普”的优势,使人们能在第一时间接收最新科普知识,用最短时间与科普馆取得联系,并在线下科普活动结束后参与互动、提出意见,实现线上线下科普的良性交互。具体内容围绕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基本病理机制、主要治疗原则、基本预防措施等多方面展开,丰富参观者的医学健康知识,进一步增强健康意识,掌握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技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通过整合我校人体解剖学教学资源,完成了科普基地的初期建设,并于2019 年顺利通过广州市科普基地评审。近年来依托基地打造了一个集多功能、开放性、高技术以及资源共享等特点于一体的科普场所,开展了以医文相融为主题,重点体现医学科技、人文关怀、感恩教育的有创新、有特色、有亮点的医学知识科普活动。但科普基地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热点类文章审核机制过于复杂、线上实践科普文章形式单一等。我们思考并总结了科普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调整工作安排,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不仅充分锻炼了志愿者的科普教育能力,而且逐步完善了基地管理模式与运营机制,并摸索出一套具有医学院校特色与科学人文性的科普教育方案,建成集教学、科普和人文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育教学基地。
科普教育工作是一个长远工程,能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真正爱上科学,助力其健康成长。今后,我们将持续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围绕省级科普基地目标进一步充实教育素材,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思考和探索,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培养中开展更多实质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