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荣
主编:王向荣 教授
在我读书的年代,专业书籍和杂志很少,几乎每一期新的杂志出版,我都会和同学们一样,将每一篇文章仔细阅读。《建筑师》是为数不多的专业杂志中的一本,当时,经常有一位名为“窦武”的作者在杂志的“北窗杂记” 专栏中发表一些语言朴实无华却一针见血的文章,让那时对专业还懵懂的我对许多问题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于是,我总是期待杂志的出版,希望读到窦武的文章。后来我才知道,窦武就是清华大学建筑史学家陈志华先生的笔名。陈先生随后将这些杂记陆续结集出版,成书《北窗杂记》一、二、三册,这几本书一直为读者所喜爱。《北窗杂记》中的相当一部分文章,可以说是中国整个建筑大行业中最早的评论,而且也是专业、客观、坦诚的高水平评论,它们源自陈志华先生精深的古典和现代建筑史积淀、深厚的人文修养、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所以,优秀的专业评论,需要评论人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公正的立场和流畅的文笔。这样一种高要求也是优秀的专业评论稀缺的原因。绝大多数从事实践的设计师有实际经验,但无暇深入思考,也没有精力投入评论的写作;而对高校的教师而言,在专业研究向科学化转型的大趋势中,具有人文精神的评论文章既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很多时候却无法纳入科研评价体系之中,不能为升迁过程助力,实在是鸡肋。由于缺乏评论的传统和善于评论的专家学者,风景园林行业的评论尤其不发达,在专业杂志上发表的评论文章屈指可数。
优秀的评论难以产生,也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相关。儒家讲究“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因此对于长者、位高者和亲友,赞美可以,批评则是无“礼”的表现。这一文化渗入了我们的血脉,再加上不少评论是晚辈评前辈,学生评老师,自然都是一片赞誉,少有质疑。陈志华先生说:“没有批评的自由,就没有评论。” 健康的评论是促进作品传播、促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作品、探讨设计思想和设计理论、推动行业进步的一种途径。有认可,也有质疑,才能客观地反映事实。所以,评论需要评论者的勇气和被评论者良好的心态。
2018 年底,我曾邀请了十余位风景园林师和建筑师去南宁园博园,在现场开展对7 个采石场花园设计的研讨。大家都踊跃阐明观点,讨论采石场的价值、潜力、生态修复的技术手段以及将采石矿坑转化为奇特山水风景的可能。研讨会气氛十分热烈,有对这些采石场花园设计积极的肯定,更有客观的批评。大家的观点经文字整理后,发表在UED 杂志上。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对设计作品进行研讨评论的活动,增进了设计师之间的交流,活跃了大家的创作思想,也帮助我们设计团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便在未来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些评论的发表在更大的范围内激发了专业人员的思考,拓展大家对自然、风景、文化、生态修复等问题的认知。
对设计师而言,作品被评论及评论他人的作品都是职业生活的一部分。被评论不仅意味着能看到听到对自己作品的评判甚至指导,也会增加自己作品的曝光度和关注度,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而设计师评论他人的作品也是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有效途径,因为评论的过程会伴随着探究、对照和反思。面对设计作品,评论者可能会有与设计师不同的解读和诠释。在某种程度上,专业的评论家甚至比设计师更能总结出其设计的条理和逻辑,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样的评论或将帮助设计师更系统地审视自己的作品,也可帮助其他专业人士更全面地理解设计作品和设计师的思想。
虽然当前在传统的纸媒上缺少对中国风景园林严肃和专业的评论,但在人人都能拥有自媒体的时代,每当我们打开手机,就会在朋友圈、公众号和微博中看到有关风景园林活动、设计作品、设计师、风景园林理论、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文字或视频推送。有些来自自媒体的风景园林评论引起人们普遍的阅读兴趣,不仅获得了高点击率,有时还会在留言中被再评论。值得欣喜的是,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和越来越多专业人才的进入,自媒体风景园林评论的水准在不断提高。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让风景园林评论变得活跃和丰富。
频繁举办的各种论坛也是发表风景园林评论的重要场所,几乎每次论坛都不乏针对风景园林教育、理论研究、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等方面问题的批评。那些具有深刻见解并引起共鸣的言论通过现场和线上听众的介绍以及会后各种媒体的报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从而引发行业更大范围的思考。
还有一种举足轻重的评论,是方案论证会或方案征集评标会上评委们的点评。由于相关法律的要求,这类评论不会被公开和传播,但它们会影响到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的选择和方向,关系到行业发展的未来,于是,对评论者就提出了更高水准的要求。高水平的评委能够对方案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慧眼识珠,甄选出最优方案,促进高质量的项目落地,推动行业进步。但如果某些评委的视野眼光、综合能力不足,又或者挟带一些私利,便会导致真正优秀的方案被淘汰,使项目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入歧途。这样的评论就完全走向了客观、公正、严肃和专业的反面。
评论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和认知进行的判断,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但是,严肃的风景园林评论应该是基于理性分析与深度思考后得出的冷静和客观的评价,而不应是预设立场或观点而做出的赞扬或反对的评价行为。也就是说,评论不应以个人趣味和主观偏好为标准,否则,评论必然是固执、武断和情绪化的反映。
优秀的评论有利于我们明辨是非,帮助我们不断反思、纠偏、推进理论研究,活跃创作思想,提高实践水准,促进学科和行业的进步发展。然而,写出这样的风景园林评论并非易事,这需要评论者不仅要有综合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犀利的文笔,更需要评论者有理性严肃的研究态度,以及正面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的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