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密市职教中心 李晓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是全面振兴关系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以产业振兴为核心的乡村五大振兴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为此,2021年国家颁布了《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扶持政策,加强指导服务,支持农民、返乡、入乡人员在乡村创业创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农民,而中职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人”是解决“谁来种地”这一问题的核心所在,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对未来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意义深远。政府还要为农民农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创业的平台,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彻底激活农村的创新活力。
中职教育是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各类技术能手和服务管理人才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有实践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和服务型管理人才。因此,中职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对培养高素质农民、提高农民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019 年,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此计划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提升教育质量,并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这样不仅能促进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赋予职业教育创新能力,还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振兴贡献一份力量。2020 年,教育部再次颁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中职教育在振兴乡村战略过程中对人才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职教育为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政策,需要扎根基层,培养出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人才与教育基础,以期能培养出新农村创业致富的带头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中职教育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储备与支撑,应将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作为重要任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建立能服务乡村振兴的教学团队、优化适合当地商业转型升级的教学结构,构建产、教、研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1-3]。
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将全日制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资助政策范围。2022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对农村教育、人才培训等作出规划。其中提到,在县城和中心城镇新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短期培训、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贯通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的招生对象均为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另外,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群体均在招生范围之内,生源整体质量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后续学习动力不足。目前,教育部已将农业职业培训纳入到中职教育体系中,但政策的落实尚需时日。因此,中职教育暂时无法实现教育体系多层次、多类别、多方位等特点。
另外,中职院校有些课程还存在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课程内容、学生学习兴趣低、课堂学习效率较低等问题,使得学生难以掌握课程内容、动手实践能力较差[4-5]。
相比普通中学教育,中职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实用性课程较多。就目前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而言,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课程还是按照“先开展文化课教学,再开展专业基础课教学,最后开展专业课教学”的顺序开展,这种课程教学体系仅仅重视了课程的系统性以及完整性,但却忽视了各科知识的衔接。不仅如此,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大多数学校同样是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分开,分别进行教学,然而这种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反而使部分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将理论知识分析透彻,学生不理解,导致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在接下来的实践课程中不能与实践操作融会贯,无从下手,无法体现中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特点。因此,教学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出现最多的问题是只会死记硬背,心中没有问题,不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而是带着压力去学习。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是创业致富的带头人,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背书机器”。因此,想要创新参与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使用教学问题导向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产生兴趣,然后带着问题进行实践,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面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课题组邀请专家团队义务授课,授课形式分现场授课和网上授课,通过专家专业的讲解,希望学生可以更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笔者对新密市周边养蜂业进行产业调研,发现新密市有着悠久的养蜂历史,境内洋槐花、枣花、荆条、油菜等主要蜜源植物丰富,还有大量紫穗槐、山花、中药、农作物等辅助蜜源植物。当地从事养蜂的农户众多,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大多数农户的专业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不高。在信息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新密市养蜂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主要问题有:规模化程度低、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标准化生产滞后、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牌效应弱等。这些实际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因此,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养殖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新密养蜂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这样做既可以为蜂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根据产业调研结果,新密市蜜源条件好、产业群众基础好,个别养蜂大户主要在苟堂镇、米村镇、曲梁乡等乡镇,其余养蜂户规模大小不等,养蜂水平参差不齐,不管是养蜂大户还是散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学习现代养蜂技术要求强烈。因此,笔者选定苟堂镇的10 个养蜂专业户与学校进行对接,旨在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推动养蜂技术改革,带动周边养蜂业技术革新。笔者将对养蜂兴趣浓厚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到养户家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参与实践,通过蜂蜜生产、蜂王培育等激发学生对养蜂行业的热情。同时,邀请专家义务到农户家进行指导,对实际生产活动中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场进行理论讲解,并手把手进行现场实践指导。例如,专家现场指导发现,蜂农在养蜂生产的各个环节缺乏统一标准,这也导致蜂蜜的质量和产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推行标准化养殖,从生产过程的全要素考虑,建立符合现代养蜂生产的规程和技术标准,是提高新密市养蜂行业的有效路径。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良种对农业的增产稳产起到关键性作用。蜂种的优劣与其所在地区的气候、蜜源条件及养蜂者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新密市蜜粉资源特点显著,以刺槐、枣花和荆条为主,选育更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蜜粉资源的蜂种,对推动当地养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新密的蜂种资源为基础,按照科学的选育方法,经过种群培育、良种遗传性状整合、提纯复壮,最终形成了抗病害能力强、更适合当地饲养条件的优良蜂种资源。利用现代育种技术,通过在10 个示范户的辐射推广,让这些优良资源在附近蜂场推广,良种普及率达80%,夯实新密市养蜂业发展基础。
通过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变浓,学习效果有所改善。尤其是重点培养的10个养蜂专业户、20名新型职业农民、10名学生和3名教师,这些教师、学生和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户养蜂收入提高20%,每箱蜜蜂产蜜由20kg左右提高到25kg 左右。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同时,也找到了中职学校服务当地农业的契合点,不仅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