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宾
【摘要】理解能力是物理学科五个关键能力之一,是其他四个关键能力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解题方法、思路、策略的理解能力进行探究,来研究高中物理课堂培养和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路径,旨在为广大一线物理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高中物理;关键能力;理解能力
1 引言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考查内容包含四个方面: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1].高中物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模型建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2].理解能力是其他四个关键能力的基础,不具备理解能力,其他四个关键能力就无从谈起.笔者通过知网检索发现,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的研究很少,希望本研究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理解能力方面,对广大一线物理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2 对物理概念、规律理解
研究表明,教师采用讲授法,将概念、规律直接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虽然可以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并不透彻.所以,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概念、规律的特点,灵活使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概念、规律对深入理解,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1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理解
学生在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搭建台阶,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逐渐深入地理解概念、规律.教师可以创设形象、直观的情景,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串,层层递进,变难为易.
例如 加速度的概念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遇到的第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师在讲授加速度概念时,可以用问题串来一步一步让学生加深对加速度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连续抛出三个问题:(1)是不是速度越大,加速度就越大?(2)是不是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大?(3)是不是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就越大?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就会对加速度概念有很深入的理解.
2.2 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理解
如果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而获得概念、规律,学生就会更深刻地了解概念的、规律的来龙去脉,批判性地理解和应用概念和规律.在物理实验课中,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形成猜想、设计方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作出解释、并对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学生经历这一系列的步骤,更能深刻地了解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而不会仅仅停留在对概念、规律机械记忆,不会在解题时生搬硬套.
例如 在“用阻力补偿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法独立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一在第四章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的“科学漫步”中设计一个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设计出一种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测量质量的方法[3].通过探究的方式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学生,更容易想到使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设计测量质量的方法.
2.3 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理解
学生思维中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与物理概念、规律的真正内涵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带着不完整的、错误的思维进行学习,势必影响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将自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说出来,经过诊断和纠正,学生头脑中才会形成完整、正确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 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经常讲一些经典问题,如拔河问题、马拉车加速前进问题等,很多学生会错误地认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并不相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正确地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并接受其他学生的评判,学生彼此间的评判又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时候,讨论会演化为争论或辩论,学生的头脑风暴正激发着学生理解能力的快速提升.在讨论式课堂中,教师应该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讨论高效进行.
2.4 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理解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旁观者和局外人.在学习之前,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可能是孤立的、残缺的、片面的、错误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与体验对象亲密接触,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學习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关的直接经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 教师在讲授反冲运动概念和规律时,教师可以设计放飞气球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反冲运动.让学生参与这样的简单活动,可以降低思考难度,加深对反冲运动概念的理解.也有的教师通过项目式学习教学法,让学生制作一台反冲式小船,这样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反冲运动概念及其遵循的物理规律.
3 对文本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路径
学生学习物理所遇到文本包含教材文本,拓展材料文本,试题文本等.
3.1 对教材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通过教材提供的文本,学生可以汲取必备知识,培养关键能力,形成必备品格.学生阅读教材时,能够迅速抓住关键信息,记住物理事实、概念、规律等必备知识.在课前,教师可以借助学案等载体,对重要知识让学生进行填空、判断、选择,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文本能力.在课堂,教师可以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教材来回答问题,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教材文本的能力.
3.2 对学习材料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学习材料文本有两种.一种是封闭式文本,文本的内容由教师备课时进行选择,内容是确定的,这种文本的内容可读性、针对性都很强,学生阅读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另一种是开放性文本,教师选定主题,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检索资料,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借助一定的方式和工具,快速地检索、识别、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
学习材料文本不一定是针对物理专业的读者,需要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物理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借助语文学科来促进和提高.
3.3 对试题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试题文本主要是试题的情景和试题条件、设问等.物理试题情景有两种:学习探索情境和生活实践情景.如果学生亲身体验过这些情境,则更容易理解这些情境.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实验、视频、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情境,则会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试题文本的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多一些体育、文化类的体验,也会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试题文本的能力.学生经历了较多的情境之后,哪怕考试之后遇到新的情境,也容易将头脑中已有的情境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
对于物理试题文本中的条件、设问等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物理试题的语言特点,从而快速准确地找出试题文本中的已知条件,并明确试题设问的内涵.
4 对解题方法、思路、策略理解能力的培养路径
对解题方法、思路、策略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考试成绩,培养该方面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4.1 学生阅读理解题目时间要充足
学生阅读理解题目需要足够的时间.如果学生平时没有充足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时间,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能力就不能稳步提高.学生平时没有提高阅读理解题目的能力,到了正式考试的时候,即便有充足的时间,学生也无法正确理解题目.所以,平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题目的能力.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解题行为主要发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学生是否有充足阅读理解题目的时间,主动权在教师手中.课堂上的一个练习题,教师给学生多少时间,教师可以掌控.教师也可以通过控制课后作业题目的数量,来保证学生有充足阅读作业中题目的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多学会几道题目,讲解代替学生阅读,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是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升不大.高考不考原题,所以教师这样做的效果非常不好.教师应该借助一道题目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让学生会做这个题目.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理解题目,在足够充分的时间之下,学生会充分思考解題方法、思路、策略,学生理解能力自然就会慢慢提高.教师只需静待花开,无须拔苗助长.
4.2 教师点拨要到位
在学生用充分的时间阅读理解题目之后,教师下一步要进行的就是恰如其分的点拨.学生的不理解,主要原因是思维之间不能建立有效的连接,教师的点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思维之间的连接.学生不明白一道题目,并不是对这道题目所描述的情景、条件、设问等都不明白.教师要善于找出学生不明白的点,在恰当的时机之下,给学生点破,这样的授课方式才是有效和高效的.如果教师面面俱到地讲解,不但浪费时间,也容易让学生听讲疲劳.
教师也可以通过问卷、询问、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做题时不明白的点,在课堂上详细解答,让学生豁然开朗.日积月累之下,学生理解能力会逐步提高,做题时不明白的点会逐渐变少.
4.3 学生顿悟要加强
在考场上,教师无法再给学生点拨,学生需要完全独立地理解题目.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独立理解题目、独立思考解题方法、思路或策略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启发、诱导等方式点拨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弄明白原先不明白的问题.对于学生而来,教师的启发、诱导是脚手架,而考试的时候学生并没有脚手架的帮助.所以,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脚手架应越来越少,让学生独立思考越来越多.在遇到难以理解题目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在突然之下想明白问题的顿悟能力.
学生在考试遇到的所谓难题,经过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发现其实并不很难,只是学生在考场上差一点点没有想到解题的方法、思路或策略.这一点点难以想到的内容,正决定着学生能否将整个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而想明白这一点点内容,恰恰需要学生具备思考的能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在讲解习题时,不是就题论题,而是通过将该题与相似的题目进行类比,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目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归到教材熟悉的场景,促使学生思考[4].教师在平时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学生在考试中解答难题时,更有可能发生思考.
5 结语
教师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理解能力时,不但要考虑方式方法,而且要考虑效果和效率.在真实的教学中,很多效果好的教学方法不被使用的原因,是因为效率太低,要耗费大量时间.所以,很多效果好的教学方式只能在优质课、公开课中出现,平时的常态课几乎不出现.欣喜的是很多教师在不断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兼顾效果和效率,同时还有很多教师正在不断地优化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增强效果、提高效率.
【课题:威海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高考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YSZ202201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7.
[2]程力,李勇.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38-44.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92.
[4]胡归.刍议在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顿悟思维[J].湖南中学物理,2019(0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