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运输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2023-12-26 06:30俞武骏
铁道货运 2023年12期
关键词:海铁中心站场站

俞武骏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071)

0 引言

芦潮港中心站(以下简称“中心站”)是上海洋山港的重要配套项目,也是洋山港至内地集装箱运输的重要通道和主要接续点,站港相距约42 km;中心站现有5条到发线和8条装卸线、13万m2的主箱作业区、6台轨道式集装箱专用门式起重机等装卸机械设备,占地面积67.87 hm2。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运输结构调整工作方案(2021—2025年)》[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推动集装箱铁海联运设施联通实施方案》[2]以及国铁集团《关于加快铁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精神[3],到2025年,全国铁路和水路货运量比2020年分别增长10%和12%左右,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能否保证区域内海铁联运增量目标的实现,能否在推动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中发挥作用,中心站地位优势明显,在现有状态下运输能力保障显得尤其迫切。

1 中心站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家大力推进多式联运、海铁联运发展的多重举措下,中心站的集装箱作业量从2018年前年均不到5万TEU的装卸作业量迅速增加到2022年50万TEU以上,2019—2022年芦潮港中心站海铁联运集装箱到发量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19—2022年芦潮港中心站海铁联运集装箱到发量情况Fig.1 Container arrivals and departures of sea-rail intermodal transport at Luchao Port Central Station in 2019—2022

预计2023年中心站集装箱到发量将达到60万TEU,已经接近现有能力的饱和状态。按照国铁集团和上海市关于海铁联运发展推进实施方案,到2025年上海港海铁联运量要达到90万TEU。但同时,中心站作为洋山深水港的重要配套项目,集装箱到发量仅占其吞吐量不到2%。

1.1 场站基础设施设备能力不足

从内部条件看,中心站内部设施设备并没有完全按照最初规划设计的到发量进行建设和配备,导致现有装卸车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值,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集装箱运输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设施设备数量不足且多台装卸设备面临大修,影响作业效率;二是场内只有4条货物线能够满足整列作业条件,其他线路需进行多次取送车作业,增加了作业时间和成本;三是场内集装箱堆存缓冲区面积不足,导致翻箱率居高不下;四是整个场站仅开放1个进出并行通道,作业流线交叉严重;五是海关监管场地也不能满足到站视作进港的监管需求。

从外部条件看,制约中心站集装箱运输增量的因素主要有:通往中心站的唯一铁路线——金山支线为单线且客货共用,货运线路运能紧张;中心站无专用调运机车,无法及时往返货物线进行取送车;“港铁分离”现象长期存在,且由于东海大桥的通行距离较长、能力受限,洋山港与中心站之间的衔接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2 场站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明显偏低

场站的信息化建设难以满足中心站智能化、数字化、智慧化发展需求。中心站现有的集装箱场站管理系统(Navis)无法与铁路货物运输各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无法与海关、航运公司、港口、集卡车/货主实现数据共享,信息孤岛问题直接导致业务协同效率偏低。同时中心站内的信息及装卸作业设备亟待更新,存在门吊无法实现智能识别、地磅数据不能实时采集等问题。此外,中心站的办公信息化水平偏低,需求计划提报、制票等业务主要依靠人工确认才能进行。

1.3 多式联运服务功能有待拓展

海铁联运高质量发展需要基础性服务功能和高端增值类功能并重。一方面,中心站的集装箱海铁联运市场还处于培育期,整体货源与增量目标仍不充足。目前中心站的主营业务还是以装卸作业、堆存服务为主,接取送达、配送、拼箱、报关等增值业务在中心站内和周边地区不能形成规模化效应。另一方面,基于多式联运的“港站一体化”模式还缺少一站式服务、一体化报关、一单制等多式联运服务功能。目前,以芦潮港中心站为枢纽节点的海铁联运项目均按“公转铁”模式进行,即上海港洋山港区至内陆工厂间从原来的公路一站式的运输模式改成“公铁公”联运模式,对各个节点间的衔接要求高,整体运输时间也较长,且相关数据信息未能互联互通。

1.4 多方协同功能发挥有待加强

在中心站集装箱运输业务拓展中涉及相关经营主体,如政府、海关、铁路、港口、船(航运)公司和物流(代理)公司等都具有相当的市场支配力,同时各方都有自身的利益,行为准则也不尽相同,难以形成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具体包括:一是在政府协同方面,财政扶持性补贴政策不稳定且时效性无法保障。二是在港口与海关协同方面,进港作业与海关、船公司衔接还不够,到站集装箱无法及时进港、报关,且增加到港时间和堆存成本。三是在铁路协同方面,存在中心站与其他到发站、中间站、编组站的衔接不畅、部分内陆场站作业能力不足、列车途中运行和技术作业时间较长、列车晚点现象普遍等问题,既影响了运输组织效率,又影响了市场认可度。四是在客户协同方面,装箱不及时或不规范、需求提报不及时、外集卡车司机管理难度大等因素,降低了运输效率和效益。

1.5 绿色低碳体系尚未构建成型

落实“双碳”目标,将是未来我国物流枢纽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心站在绿色低碳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少专项战略规划和专项资金支持,没有制定具体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路径。二是受限于到发量的持续增加与设备能力限制,中心站生产还是以效率为首要目标,对于能耗和效率的平衡考虑不足。三是没有构建完善的能耗管理和排放统计监测系统,无法进行精细化的绿色管理,没有绿色环保的具体目标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因生产组织和能力不足而造成燃油外集卡等候时间较长的问题较严重。

2 中心站能力提升的对策和发展路径

围绕融入与服务上海港枢纽区域的“双碳”战略、双循环战略和交通强国战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任务,全面落实《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以及上海新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芦潮港中心站的要求,推动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重点要以能力提升为立足点,突出提升效率和效益,以设施扩能、智慧赋能、多主体协同运营、市场开发和供应链功能构筑、创新与应用为抓手,深化绿色、智慧特色亮点,形成多方共赢、功能完备、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海铁联运发展模式,成为引领海铁联运高质量发展的标杆[4]。

2.1 基础设备设施扩能改造升级

对中心站现有的基础设施设备及配套资源配置进行扩能、升级和优化,增加装卸机械设备、延长有效装卸作业线路长度、扩容堆场面积、采用新能源装卸运输设备,提高作业能力;优化调整班列作业线路径路,强化空箱需求调运、重箱驳运联运功能的协同,提高作业效率;优化装卸工艺与流程,实现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和智能化,提升服务能级[5-6]。

2.1.1 扩容中心站设施与优化堆场布置

以中心站设施能力提升为基础,通过对原有线路与场地进行扩容、堆场布局调整、进出装卸线的协同安排、场站内部集卡流线优化等途径,满足仓储、装卸、接驳、运输等物流服务功能,芦潮港站平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芦潮港站平面示意图Fig.2 Plane diagram of Luchao Port Station

(1)增加铁路货物线有效作业长度。延长既有1,2线束货物线,改造后中心站的8条货物线总装卸有效长均能达到整列装卸车作业条件,以便减少取送车次数,提高运输效率。

(2)堆场面积扩容与布局优化。适当增加海铁联运集装箱堆场面积,以满足因船期变动、列车到发晚点等因素,解决到达重箱一时不能进港或空箱一时不能进站装车需要临时堆存的需求。同时,将场站按功能划分为功能区、中转箱区、作业线箱区,提升堆存资源的利用率。

2.1.2 新增中心站装卸搬运设备与技术升级改造

以满足到发量发展规划要求,同时以海铁联运为核心、国内班列、国际班列、多式联运等其它铁路货运产品体系一并发展为主旨,进行装卸机械等运输设备的新增和技术升级改造。

(1)新增装卸搬运设备。根据各年度装卸作业量需求与当前能力,分阶段增加门式起重机与堆高机等装卸机械设备数量,近中期新增4~6台集装箱专用门式起重机、2台42 t正面吊和4台42 t堆高机,并适时推进使用新能源集卡车进行短驳运输业务。

(2)进行自动化装备的技术升级改造。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和设备,对集装箱门吊进行自动定位、自动识别箱号、远程控制以及自动化运行进行改造升级,完善场站相应的基础设施改造,如路面硬化、车道线划分、定位设备增添、充电桩部署、导航差分站建设以及无线通信设备设置等,推动实现作业自动化、智能化与信息化,提升运营效率,降低安全风险。

2.1.3 优化中心站作业流程与工艺

以提升中心站基础设施运营的高效率、高效能为方向,优化装卸、转运、联运、仓储等运输作业流程与工艺,完善装卸作业线区、堆场区、集卡车辆等设备的运行管理及作业流程,实现海铁联运业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双维度无缝衔接。

(1)场地流线、装卸方案与联运作业流程优化。恢复开通北侧进出口,分离集卡进出通道,并结合智能卡口管理功能,优化场地流线方案,畅通内部作业流线。同时为释放装卸作业线区的作业能力,设置专用中转箱区。同时,结合自动化、信息化改造,协同装卸与联运作业方案,理顺装卸车与集卡车辆联运作业流程。

(2)改进作业方式,提升装卸工艺与能力。结合车辆自动设别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改造升级,在场站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统一调度的基础上,实现作业指令发送、箱车关系匹配、接受作业指令、作业过程路径、作业过程反馈、门吊等机械设施作业交互、装车顺序控制、卡口车序控制等流程的合理运行,保证装卸与联运作业指令流转与现场操作无延迟,提升中心站作业工艺与流程的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

2.2 数字化转型驱动中心站智慧发展

藉助智慧中心站发展理念和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以场站管理集成化、物流服务便利化、运营管理智慧化、创新共享生态化为方向,充分利用物联网、5G通信、无人驾驶、远程控制、虚拟现实等技术,实施中心站设施设备智能化升级改造,构建中心站智慧化发展的数字底座,实现内部管理“一网统管”、对外服务“一网通办”、运营决策“智能智慧”、供应链生态“创新共享”的智慧发展目标。

2.2.1 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基础建设

(1)投资建设先进网络基础设施。着力拓展中心站光纤与通信基站覆盖能力,建设高品质的5G技术无线专网,推进内部两网融合改造,确保中心站内的重点应用区域网络实现全覆盖。

(2)构建可视化信息系统。构建集多元数字要素于一体的中心站空间可视化信息系统,利用协同计算、模拟仿真、深度学习等数字技术,形成可视化、可诊断、可预测、可决策的三维数字平台。

(3)实现数据融合共享。推动铁路、港航、公路、监管部门等数据资源融合共享,实现中心站决策由“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解决主体间数据共享困难导致业务协同效率偏低问题。

2.2.2 实现运营管理智慧化

(1)实现现有业务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推进智能闸口、智能箱位管理、智能交通等信息化建设,实现场站业务数字化。一是运用AI+视频检测技术,实现闸口集装箱号、集卡车辆智能自动识别,实现车辆、集装箱统计分析等业务数字化应用。二是利用视频多帧字符识别技术,实现集装箱号字符的自动识别、提取,并通过与门吊PLC控制器的协议对接,在集装箱装车、卸车、翻箱等过程中可实现集装箱箱型、重量、箱位等信息的全程记录。三是通过定位、车载记录与远程控制,对场站内的集卡车辆实现定位、行车数据监控、远程自动控制、驾驶行为分析等功能,实现集卡车辆的智慧化调度与运营管理。

(2)拓展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手段。推进智能道口、智能巡检、智能调度等建设,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由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向科学策略转变。一是智能道口管理。通过远程感应和视频识别技术实现场站内作业线路平过道口的智能开闭。二是智慧安全应急管理。搭建中心站综合安防管理平台,以安防事件的事前防范、事中处理、事后分析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为基本要求,建立“可见、可查、可控”的综合安防管控体系,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和突发事件响应能力。三是智能调度管理。通过建立数学优化模型、智能优化算法等,实现中心站核心资源分配与调度由人工经验向模型化、策略化、智能化转变,包括取送车作业线路分配、装卸机械分配、场地空间分配和集卡车辆调度等。

2.2.3 搭建多式联运“一站式”服务平台

通过统筹中心站线上线下业务,构建中心站多式联运组织中心、客户响应中心,拓展中心站产品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更具便利性、更为丰富的“一站式”优质服务。

(1)构建统一经营平台。打通不同主体的信息壁垒,实现中心站、铁路、港口、航运、物流等信息互联互通。

(2)打造多式联运服务中心。打造以芦潮港中心站为组织中心的公铁、海铁联运大物流系统,在运输、装卸、仓储、代理等基础上,拓展车货匹配、箱货匹配等服务,为客户提供“端到端”全程物流解决方案。

(3)提供客户响应功能。统一中心站的收费管理、单证管理,实现中心站相关业务受理全覆盖,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2.2.4 搭建场站一体化管理管控平台

打造中心站的设施设备、人力资源、物资管理、港站数据、运营管理、物流服务、供应链生态的“大数据一体化管控平台”,实现中心站一体化管控和数据可视化,并基于大数据分析辅助企业决策,满足未来智慧化与客户日益增长的精细化管理需求。同时,可以定期对中心站各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挖掘,提高运营效率和精细化治理水平。

2.3 推进多式联运服务能力拓展与供应链功能创新

基于中心站定位为区域供应链物流枢纽,丰富基于铁路的中转、过境和联运等物流业务,以全程物流服务为基础,拓展分拨等增值服务业务,创新供应链服务要素,实现中心站多式联运服务能力的高质量发展。

2.3.1 完善多式联运物流功能

以中心站能力提升为基础,完善满足海铁联运发展的仓储、装卸、运输等物流基础功能。

(1)发展基于铁路运输的不同类型的物流功能。以铁路集装箱运输为基础,不断丰富特殊商品的集装箱,如冷链集装箱、特种货物集装箱等特殊货物的物流功能。

(2)构建与多式联运相配套的装卸、仓储功能。充分利用中心站的货场资源,构建转运、装卸、仓储等配套物流辅助功能,适应货物的集散存储需求。

(3)开发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铁路运输功能。针对临港新片区的产业发展需求,开发适应集成电路、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绿色再制造等相关产业的铁路物流配套功能。

(4)优化海铁联运集疏运功能。针对中心站海铁联运业务,优化物流组织方式,实现港站物流一体化运作。

(5)丰富多种运输方式联运的物流功能。在海铁联运基础上,不断丰富铁公水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结合的物流联运功能,提升物流综合服务水平。

(6)发展铁路过境运输的物流功能。在现有业务发展良好的前提下,适时开展更多的过境运输、国际中转,打造中心站的国际物流枢纽地位。

2.3.2 拓展多式联运增值服务

以“多式联运+”为发展思路,围绕基本物流功能,拓展中转分拨、保税仓储、贸易服务、加工维修等增值服务,构建以芦潮港中心站为核心的物流枢纽。

(1)发展“多式联运+中转分拨”。借助临港新片区的多式联运优势,并结合临港重点产业布局,发挥中转能力。

(2)发展“多式联运+保税服务”。依托临港新片区及海铁联运通道,为自贸区内原材料和产品进境和出境等提供保税物流服务。

(3)发展“多式联运+贸易物流”。以服务贸易为重点,通过多种合作方式,介入贸易客户的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为贸易客户提供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技术流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和各种高附加值的服务项目,促进物流与贸易的联动发展。

2.3.3 构建应急物流体系与韧性提升

依托国铁集团与各铁路局集团公司紧密合作,联合长三角各地相关物流公司、船公司、港口和集卡运输公司等,发挥中心站连通公海铁的优势,按照平时服务、灾时应急原则,推动建立以铁路为核心的应急物流体系,构建区域应急物流体系的核心节点,制定以铁路运输为主体的应急物资市内运输专项预案,形成集应急物资存储、转运、分拨于一体的应急物资保障中心,提高区域应急物流系统韧性,更好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运行。

2.4 实现多式联运各主体协同发展

2.4.1 加强联运资源配套的政府协同

加强与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交通委员会等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上海海关的协调沟通,积极争取在土地、资金、产业规划、数字化转型、口岸等政策的扶持,将芦潮港中心站的发展纳入区域物流规划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充分发挥铁路对于多式联运的支撑作用,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物流辐射能力[7-8]。同时,积极参与并推进与长三角港口间的产业经济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资源优势互补和区域联动,实现各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协同。此外,依托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开展口岸通关便利化合作,改善海铁联运营商服务环境;制定区域海铁联运科学发展的引导政策,依托政策更好发挥铁路集装箱运输低碳、绿色、环保优势,减轻大型公路集装箱卡车运输对临港地区道路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堵,降低社会综合运输成本。

2.4.2 推动联运模式优化的企业协同

探索中心站海铁联运运营参与企业的利益协同机制。构建开放、灵活的业务及资本合作模式,加强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货代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协同合作,鼓励集装箱物流等企业开展中心站海铁联运业务,明确包括海铁联运的激励政策、联运比例、补贴力度、盈利模式等规划细节,发挥好政府、港口、铁路的集成优势,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及商品组织协同,围绕中心站打造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一体化综合服务协同机制。同时,支持具备全链条整合能力的多式联运经营者,推动海铁联运供应链上下游的业务衔接和流程优化,推进多式联运上下游企业的协同融合发展。

2.4.3 促进区域融合发展的产业协同

加强中心站与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深度合作,依托临港新片区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群,加强海铁联运与产业发展间的依附黏性,构建物流、商贸、金融、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管理功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助力企业依托中心站连通国内外市场,形成长三角产业与物流的良好互动,扩大芦潮港中心站的服务能级。

2.5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落实“双碳”目标,将是未来我国物流枢纽的必然要求。通过改造或引进新能源设施设备,投资建设远程控制装卸设备与协同智能集卡资源,降低场站能耗,增强场站绿色节能水平,打造新一代绿色节能场站[9-10]。

2.5.1 建立完善中心站绿色环保评价体系

在中心站范围内建立落实碳排放、各种能耗等涉及绿色环保范畴使用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战略规划和专项资金安排上,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路径,并持续予以资金保障;在企业文化引领上,强化绿色“双碳”教育培训和宣传;在运营实践中,把污染物防治及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构建完善的能耗和排放统计监测系统,制定具体的目标考核激励约束机制。

2.5.2 推广应用新能源装卸机械设备

装卸服务是中心站的主要对外服务内容,也是经营效益的主要来源。一方面可以利用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将原有的燃油正面吊、堆高机、叉车等装卸机械设备更新为电动设备,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和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内自动化码头的成功经验,推广应用自动化运程控制门式起重机和协同智能无人集卡,改进装卸工艺流程,推动中心站实现作业无人化、智能化与信息化,降低人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降低安全风险。

3 结束语

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海铁联运的重视,为中心站的发展和运量增加带来了福音。近几年,芦潮港中心站通过增加装卸机械数量、购置新能源设备、对现有场站集装箱作业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各运营主体合署办公等重点事项,运输效率明显提高,客户反映良好,集装箱到发量增幅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发展和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但是,芦潮港中心站运输能力提升对策措施的落地,需要较大的自筹资金投入和多方协同推进,中心站人员素质和经营管理质量亟需提高。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芦潮港中心站应紧紧围绕铁路“六个现代化体系”建设中心任务,聚焦扩能增收创效,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为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海铁中心站场站
全国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启用
天迈科技助力深圳东部公交场站标准化建设 打造场站新标杆
重大事故后果模拟法在天然气场站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场站架空管道点蚀组合检测技术及应用
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突破60万标箱箱量全国第三增速全国第一
我国海铁联运发展的实践与探索研究
一带一路
添加带外控制设备网不通
营口港海铁联运及国际多式物流大通道发展情况
党旗引领铸铁军 挥洒青春展风采——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党支部党建工作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