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昀灵
【摘要】《离骚》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诗人借笔下的人物传达自己内心的情志、表达美政的依托,透过其笔下的人物我们可以窥探到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纠结而又真挚的内心。通过分析《离骚》中抒情主人公、“美人”、历史人物的多重形象及从多维度对比、时空转换、意象比兴手法的化用窥探《离骚》流古传今的瑰丽人物塑造艺术,探寻《离骚》所呈现的独特美。
【关键词】《离骚》;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7-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7.002
作为中国集浪漫主义与爱国主义为一身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确有气贯长虹之势,他的经典代表作《离骚》更是把他别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博大深沉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①来阐明屈原对后世诗人们的创作影响非一带而过,而是代代不息的。李白在《江上吟》中称赞“曲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②,哪怕楚王朝的王宫建筑早已变成一片废墟,屈原的辞赋仍可以和日月同辉。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屈原及宋玉》:“《离骚》之出,其沾溉文林,既极广远,评骘之语,遂亦纷繁。” ③对《离骚》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离骚》中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他们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表达政治抱负的依托,透过其笔下的人物人们可以窥探到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纠结而又真挚的内心。
一、《离骚》人物形象探析
(一)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全文共370多句,2400多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也是集聚了屈原的品质、理想、遭遇、痛苦、绝望、热情而熔铸成的宏伟诗篇,所以文中有着高尚美好的品德和不断进取的才能的抒情主人公是屈原自身伟大思想和崇高人格的投射。抒情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刻画是《离骚》全文最为重要的纽带和支撑。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刻画了一个内有品质又崇尚自修的美德的抒情主人公,“我”渴望贤君能发现自己的才能并任用自己以期求政治理想抱负的实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体现了尽管当时社会黑暗但“我”仍坚守内心风霜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愿望和不愿沾染奸佞世俗气息高尚品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忧国爱民、以民为本和甘愿为故土百姓奉献宝贵生命的贤臣形象跃然纸上。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形象丰满、有着独特思想的抒情主人公,这个抒情主人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凝聚与集合体,两千多年来仍是文人士大夫品行与人格行为的典范。《离骚》给文人开了用文字来宣泄情感与抒发理想政治抱负的窗口也体现了屈原的高尚思想和崇高人格。
(二)“美人”形象
《离骚》中的美人形象主要包括宓妃、佚女、二姚这三位,她们三人在诗中有着各自所代表的政治意义:宓妃即洛神,是中国先秦神话中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宓妃在生前以美丽闻名于世,因此蒙得后世诗人的极好赞誉,她是当之无愧的美人,《离骚》中其指代的是楚国隐逸之士,“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但抒情主人公认为宓妃具有比较具体的性格个性且“美而无礼”,遂将其违弃而改求其他“美人”。“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其中“佚”有美的意思,所以“佚女”即美女,在《离骚》中屈原用其指代仕于他国之士。“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二姚是虞思之二女,后來嫁于少康,“二姚”在《离骚》中指代待用之士。
这三类“美人”形象的塑造既表达了屈原对可用的贤能之才的渴求和追寻,也表达了自己对知音和贤君的寻觅,是屈原“美政”思想的深刻体现。在文中明确提到“美人”的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逸在《楚辞章句》里指出这里的“美人”谓怀王:“人君服饰美好,故言美人也。” ④所以,这大胆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的担忧,即政治理想抱负还未得到施展而害怕君主上了年纪。
(三)历史人物形象
《离骚》中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刻不画也不少,“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尧、舜都是圣明善于任用贤能的君主,遵从他们的道路天下将是一片清明;“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走夏桀、商纣王的道路只会让国家政治变得一片混沌。“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夏启继大禹之道,顺利地实现从禅让走向世袭,这是人民所期望的走向,所以启无疑是历史一个重德修贤的圣明君主。“说操筑于傅岩,武丁用而不疑”,傅说本是在傅岩筑墙的奴隶,而商武王武丁不计较其出身重用他,是圣王举贤不择贵贱的典范故事之一。“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周文王姬昌是勤政爱民的典范,《诗经·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⑤周武王姬发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
《离骚》中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写主要以叙事者视角去观察他们的作为,所以这些描写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屈原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主要是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进行的,其中包括有尧舜禹汤等勤政爱民善用贤臣的明君,也有启羿纣桀等荒淫无度的暴君,从对这些君王的描写,反映出了屈原对君主以仁治国、任用贤能的儒家思想的提倡。
二、《离骚》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
(一)多维度的对比,刻画人物的不同层面
1.正反人物对比,形成美丑对照的冲击感
首先,屈原把抒情主人公和奸佞小臣相比。“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认为自己是内外兼修有美好品质和政治才能的,他哀国忧民,渴望辅佐君王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而佞臣们不一样他们唯利是图,不在乎国之颓势,反而排挤贤臣,让本就势微的国家愈渐倾颓。这样的对比手法更加烘托出抒情主人公的不愿向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和高洁品质和佞臣们眼界狭小,自私逐利的丑恶嘴脸,美丑对照,使得屈原自身形象更为饱满。
其次,通过对不同君主的对比刻画,即“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这一对比表明圣贤的君主会让国家兴盛,荒淫无度、不以民为贵的君主会使国家政治一片灰暗。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对政治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即施仁政、用贤能与国家的兴衰成败密切相关,使得读者也会感同身受为楚国的政治发展感到担忧。
2.自身形象和贤臣形象的类比,展现二者崇高的爱国忧民精神
“愿依彭之遗咸则”。彭咸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屈原见楚国将亡,愤而投汨罗江。二者经历相同、愿望相同、结局也相同,可谓千古英雄,一脉相承。诗人在面对险恶的政治环境,绝不会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高洁志趣与品格。对于国家的忠心与热爱是十分浓烈深厚的,对待和自己有着同样爱国情思,同样忠烈的贤臣雅士是以钦佩且欣赏的眼光去看待的,因为如彭咸一类的贤臣正是诗人心志、抱负以及理想信念的投射,是和自己同一道路上的友人。用同类志士揭示自己的志向、意志和政治选择,使得屈原自身形象和“彭咸”的人物形象都变得高大,展现了二者人物形象背后对祖国故土及人民深沉久远的热诚。
(二)空间与时间的转移变换,展现人物内心情感的复杂性
1.真实空间与虚幻空间的交替
在现实世界里,屈原是品质醇厚、本性美好有着丰富治国才能的贤臣,但是君主昏庸蒙蔽,同门官僚也个个是趋迎附利的佞臣。努力坚持正直之行,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力求保持高洁的操守,却不敌小人的谗言与迫害,最终遭到怀王的疏远与流放,此时诗人的心情是苦闷抑郁。“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诗人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全融进了《离骚》的笔触里。
既然现实世界难以实现美政理想,诗人转而走向虚幻空间。“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但是上天之行开始就碰壁,守门人将其拒之了门外;于是诗人只好再次转换方向,向“求女”进发。“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可是怎奈高丘无女,自己的理想抱负何时能得到抒发?想到这不禁涕泪淋漓,这是诗人内心的哀叹。接着“下求三女”,可是又是屡屡遭受挫败。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遭到挫败,这也表现诗人锲而不舍、顽强奋斗的求索精神以及对贤君、贤臣的渴求之情。
最后“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对故土和国家强烈的爱,使他久久驻足,不舍离去。美妙的幻想境界破灭了,而诗人一片赤诚爱国情怀却从中得到了最悲壮的升华。
2.时间意识的流动
鲁迅《两地书》:“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时间不断的交叉重合,过去和未来在诗中不断地进行转换,诗人通过想象与回忆无不表明了自己对政治理想的憧憬与苦闷情绪,同时也把自己的悲惨经历展现于世人面前。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对自己身世的追忆:在一个吉祥的日子中降生的,而这个充满巧合的时辰又让他对自己有了不一样的期望,所以他十分珍惜光阴,勤于学问,重于节操,以图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之后,楚王看重屈原的才能,对他加以任用。正当他内心充满热诚与干劲之时,渴望帮助自己的国家更上一层阶梯时,却因遭受嫉妒,被奸小群臣攻击污蔑,雪上加霜的是又遭到楚怀王的猜忌和疏离,从而彻底失去了依靠。
回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只能幻想未来。正是因为诗人于现实中备受打击与冷落,所以内心十分渴望在未来时光里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追求永恒精神。由此他幻想自己上天神游,这也是一种纾解心灵苦闷的一种寄托。从回忆、现实、想象这三个层面的转换使得屈原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具有多面性。
(三)化用比兴,借香草、恶草等意象抒发人物的情志
诗人在《离骚》中用比兴曲折地表现了自己的情志,全诗最为显著的两个意象即香草与恶草。
1.香草
香草是诗人美好人格的象征意象,但不单单是诗人独有的指代,也只和自己有相同志趣高尚情操的忠能贤臣,所以诗人常常把香草作为衣服配饰随于身。“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人佩戴的都是具有芬芳之气的香草,这些香草味泽清香,且芬芳之气可持续很长的时间。所以佩戴香草配饰,正如诗人的内心品质一样高洁芬芳,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辨识性,这个芳香气味也和诗人的高尚美德以及遗世独立的孤傲想契合。所以,在诗人眼中,佩戴香草能把自己和奸佞群臣相区分,表现了自己的高洁自傲,不与其同流合污的人格,也象征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2.恶草
恶草是和香草相对的意象。《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晋国卜人之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薰指薰草,是香草。莸,指散发臭味的水草。可见这个恶草的味道延续了数十年仍犹在,可见恶草的低下品质是很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稀释。况且据记载周人在祭祀中十分注重嗅觉感受。所以在遥远的古代,气味也和人的品德本性相挂钩,《左传》中已经明确把香臭与善恶、吉凶构建起了对应关系。香为善、为吉;臭为恶,为凶。“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薋、菉、葹三草皆为恶草,指代朝廷中着谗佞群党和他们的低俗品质。诗人借恶草的意象强化了佞臣们趋炎附势、嫉妒诽谤的下劣行为,同时也出反衬自己佩戴芳草的高洁不染、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佞臣行为的不齿。
三、总结
《离骚》是中国文学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屈原在《离骚》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抒情主人公抒发的情思也体现了屈原的伟大思想和崇高的人格,《离骚》还通过对宓妃、佚女、二姚这三个美人形象展现了作者的追求与展望。不仅如此,屈原还通过对尧舜禹汤等勤政爱民善用贤臣的明君,也有启羿纣桀等荒淫无度的暴君的历史人物的刻画抒发了对美政的追求。同时,《离骚》作为经古流传且盛久不衰的经典名篇,不仅是由于屈原满腹真挚的情感抒发,而且还有高超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他把抒情主人公和奸佞小臣相比,这种正反人物对照,给读者以美丑相撞的冲击感。还合理通过对时间的刻画与空间的转变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一写法突破了时空的多重限制,使得文本更加丰厚深刻。最后,屈原化用比兴,借香草、恶草等意象抒發人物的情志,使得文学史多了“香草美人”的文学意象。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叶楚山裂。”屈原的人生抱负与理想信念虽未得到实现,但是其寄寓于《离骚》中的思想永远不会被时间泯灭,至今仍能流风遗响,与日月争辉!
注释:
①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9页。
②彭定求:《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91页。
③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页。
④王逸:《楚辞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
⑤骆玉明:《诗经解注》,三秦出版社2017年版,第896页。
参考文献:
[1]屈原.楚辞[M].上海:中华书局,2019.
[2]王逸.楚辞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王悦.《离骚》人物形象及其蕴涵思想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9(6):22-25.
[4]王芯.探索分析《离骚》人物形象及其蕴涵思想[J].参花,2014,(8):150-151.
[5]王晴.从《楚辞》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南北文化的交融——以《离骚》《九歌》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6,7(6): 197-199.
[6]徐文郁,马肖艳.浅说《离骚》主人公的形象[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168-168.
[7]沈建忠,朱瑜冬.在“构建与变形”学习活动中彰显诗歌教学的智慧生成——以《离骚(节选)》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8,(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