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天下” 理念的兴衰

2023-12-26 01:47高峰
今古文创 2023年48期
关键词:政治理念宋孝宗

【摘要】北宋时期《陆宣公奏议》被确立为通过圣君贤臣“共治天下”的方式实现天下大治的政治理想的文本载体,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宋朝士大夫亦尝试将该书荐入皇帝的经筵书目中,以期影响皇帝来实现秩序的构建。然而,随着两宋实际政治过程中专制集权趋势持续发展,此政治架构理论逐步边缘化。虽然南宋时期宋孝宗出于政治需要终于将此文集纳入经筵之中,但却将其解读为君主独断政务、掌控国家的方针指南。并且新的学术发展,部分士大夫对合理的政治架构产生了新的认识,发出对《陆宣公奏议》价值的质疑之声,其文本的政治影响力进一步减退。故此《陆宣公奏议》地位的变迁折射出的是宋人“共治”政治框架理念的兴衰。

【关键词】陆宣公奏议;两宋;政治过程;宋孝宗;政治理念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48-008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8.026

《陆宣公奏议》为中唐名臣陆贽,任职翰林学士与宰相时所写的制诰及奏议。其文学价值与政治价值深受后世的肯定,成为奏议公文的典范。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然而对于此文本在宋朝政治价值与经典化过程的讨论还稍显不足。事实上,陆贽奏议文经典化过程漫长且曲折:《陆宣公奏议》在北宋仁宗朝就已广受士人的推崇,至哲宗元祐时期首次被荐入皇帝经筵,但却直到南宋孝宗朝才进入经筵书目,实现经典化。将纳入经筵视为文本经典化的重要参考,是出于经筵作为宋朝士大夫和皇帝通过研习经典探讨治国理念的重要平台①,进入经筵意味着文本政治价值得到了最广泛的肯定。

本文将试图阐释宋人解读《陆宣公奏议》的政治涵义,结合宋代政治的演进分析陆贽奏文的经典化过程,以求加深对宋代政治文化的认识。

一、宋朝士大夫对《陆宣公奏议》的认识

现今流传的陆贽奏议公文共127篇,分为三个部分。一为陆贽草拟的国家诏令制诰,共83篇;二为陆贽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32篇奏草;三为陆贽任宰相时撰写的12篇奏议。涉及的内容广泛,探讨了各类国家政治问题。宋代官员常在公文中载引陆贽奏文的内容,作为阐述政治观点、说服君主的重要依据。根据《全宋文》所收录的宋人别集,统计宋人在奏议中对《陆宣公奏议》的引用情况,兹列举如下。

宋人奏议中引用《驾幸梁州论进献瓜果人拟官状》《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共6条,探讨君主授官权力的边界;引《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论朝官缺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达15条,商议官员选拔升迁制度;引《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请遣使臣宣抚诸道遭水州县状》有16条,分析国家财政与民生治理问题之间的关系;引用《奉天论赦书事条状》《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有8条,对君主道德提出要求;引《兴元贺吐蕃尚结赞抽军回归状》《论缘边守备事宜状》共7条,阐述对边疆战略的提议;引《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论裴延龄奸蠹书一首》有7条,规范皇帝与大臣之间互动关系。将这些内容进行组合分析,其核心的思想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合理的君臣关系;二为以民为重的民本思想。

合理的君臣关系实则分为两个层次。其一为君主应具备的道德伦理品性。其核心理念为《奉天论赦书事条状》中提出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②,圣人即理想化君主,“感”即通感。君主应通感万民之心,明了民众的所求,从而真心诚意地为民谋福,以“天下为公”之心来管理国家。这是实现“天下大治”理想的根本基础。其二是政务运转方面。皇帝应虚心纳谏,做到“谏者多,表我之能好;谏者直,示我之能贤;谏者之狂诬,明我之能恕;谏者之漏泄,彰我之能从” ③,广泛听取大臣的意见,以群臣“公议”做决策。同时也应信任群臣,对大臣“委任责成”,给予臣僚足够的空间施展才华。以民生为重的民本理念,则在宋人时常引用的《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中有清楚的解释:“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兵者,财之蠹也。其心傷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而根柢蹶拔矣”,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根本在民生的治理。《兴元贺吐蕃尚结赞抽军回归状》进一步推断:“夷狄之强弱,视中国之盛衰,圣人所以待之者无一定之规,亦无常胜之策” ④,唯有“图所以自治之实,而常为不可胜之势” ⑤,说明民生治理亦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根本因素。

综上所述,将宋代士大夫发掘的《陆宣公奏议》政治理念概括为: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应保有“圣人”般操守,通感万民之心;其次君主要给予大臣足够的信任与权力,让官僚群体作为治理国家的主体与其管理国家;国家治理的重点在于民生。此政治架构的模式,就是实现“天下大治”理想的合理方式。

二、《陆宣公奏议》进入经筵的过程

结合上文分析,《陆宣公奏议》的政治价值被宋人确立为实现“天下大治”理想的途径。经筵就是培养君主的重要平台,通过皇帝对政府运转产生影响。《陆宣公奏议》进入经筵的曲折过程,则可显出此种政治模式理念在不同时期受重视程度的变化。

仁宗时期,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了对政治的思考,同时在与西夏的战争中接连失利,使士大夫的政治改革呼声高涨,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在此大背景下,《陆宣公奏议》中政治秩序建构的设想被诸多士大夫视为改革良方。从而陆贽奏议文也受到当时大臣的重视,他们上书议事时常援引陆贽奏议文。范仲淹上《奏上时务书》特引《兴元贺吐蕃尚结赞抽军回归状》呼吁对宋代军事边防进行变革;傅尧俞上《乞诸司长官举属僚奏》引《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希望改革官员僵化选拔制度。

神宗时期《陆宣公奏议》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熙宁二年,宰相曾公亮想将除授知州的权力归到中书堂选范围,遭到御史的反对。面对争议,神宗说:“唐陆贽谓:‘宰相当择百官之长,而百官之长择百官。’今之审官,苟得其人,安有不能精择百官者哉?” ⑥否决了曾公亮的提案。皇帝援引陆贽旧说来进行裁决,表现此时期《陆宣公奏议》已获得高度认可,对国家事务发挥指导作用。甚至神宗启用王安石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对王安石给予的无条件信任,正是《陆宣公奏议》所提倡的“人主择辅臣,辅臣择庶长”的政治模式首次正式实行。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群臣对于新法是否有害民生产生分歧,从而爆发冲突。王安石提出“同道德,一风俗”的口号,逐出反对派官员,实则破坏了仁宗以来大臣之间的“共治”意识。

故此至哲宗宗元祐八年,翰林侍读学士苏轼上《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劄子》,提议将《陆宣公奏议》纳入哲宗的讲筵书目中。苏轼称:“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⑦,明确提出《陆宣公奏议》对于治道的重要价值,表明元祐大臣希望将《陆宣公奏议》代表的政治秩序构想,确立为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但哲宗并未采纳苏轼的建议。哲宗亲政后以“绍述”为任,重新将王安石新学定为官学,继续新法改革,打压反对派。同时不断开启对外战争,导致额外税收的增加。哲宗这些行为实则严重践踏了《陆宣公奏议》所提出的政治原则,反映《陆宣公奏议》此时影响力式微。从这段时期的大臣奏议中,几乎不见对《陆宣公奏议》的引用,便端倪可察。元符三年徽宗即位。翰林学士曾肇再上《乞观贞观政要陆贽奏议奏》:“而要其归,必本于帝王之道,必稽于六艺之文” ⑧,再次提议徽宗接受《陆宣公奏议》中“帝王治道”。不过徽宗以继承父兄伟业为目标,专任新法派官员,继续打压保守派的声音,并且同样继承了哲宗增税开边的政治实施策略。所以《陆宣公奏议》文本的影响力进一步衰退。

至两宋之间,文人大臣反思,认为导致靖康之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法,从而形成“重回元祐”的政治新风尚。同时面对军事威胁,南宋也急需解决方案,而陆贽的奏议提案在平定唐朝中期“建中之变”中做出重要贡献,故被视作解决危机的重要参考。致使《陆宣公奏议》自南宋初再次得到重视。宋高宗就曾彻夜阅读《陆宣公奏议》,以至于“比晓目遂肿痛不能出” ⑨。宋高宗还在各类官员的任免制诰中,以陆贽作为官员的激励对象。可见《陆宣公奏议》此时受到的重视。

宋孝宗方才将《陆宣公奏议》纳入了经筵。孝宗十分重视《陆宣公奏议》,称其“治道尽于此矣” ⑩。淳熙八年七月,孝宗在经筵中正式讲读陆贽奏议文。淳熙十三年五月“进读陆贽奏议终篇” ⑪,历时五年读完此书。在此期间,孝宗多次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点评讨论。孝宗此举似将《陆宣公奏议》确立为国家政治权力架构的指导性典籍。然而自孝宗后《陆宣公奏议》在经筵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直到被排除出去。光宗绍熙二年,郎晔上《经进唐陆宣公奏议表》表明宋光宗在短暂在位期间,未将其纳入自己的经筵中。而宁宗则直接将陆贽奏议文排除到经筵之外⑫。直到五十多年后,理宗淳祐四年,在宋元战争的巨大压力下,《陆宣公奏议》才再次在经筵中讲读。

综上所述,《陆宣公奏议》及代表的治道理念的重视程度与宋代政治过程相关。仁宗朝因政治改革的需要,陆贽奏议开始广为士大夫所接受。元祐年间为平息政治斗争,保障“公议”共识,其地位到达一个高峰。然而政治的发展并非如期,故其地位下滑。两宋间受新的政治风尚与战争需要,《陆宣公奏议》再次受到重视,到孝宗淳熙年间到达其巅峰地位。然而此后《陆宣公奏议》的重要性一落千丈。孝宗朝的转变需从分析孝宗在经筵中实际讲读活动中探究。

三、孝宗朝对《陆宣公奏议》的理解

从上文所述,士大夫对《陆宣公奏议》的理解在于政治架构原则,然而孝宗在经筵上对其的解读重点并非如此。淳熙九年,侍读郑丙进读陆贽奏议,孝宗就《论奉天上尊号状》一疏批评唐宗:“不达理如此。祸难未平,乃欲加上尊号。”对《奉天论萧复状》则评论称:“德宗猜忌,可谓不明。”且因《驾幸梁州论进献瓜果人拟官第二状》于郑丙就君主不可私授官爵的问题有所交流。⑬可见,孝宗的研读重点在唐德宗举措失当,并引以为戒。还有一则材料可以说明。淳熙十三年,萧燧读陆贽奏议,孝宗评价说“德宗强明,不肯推诚待下,虽更奉天离乱,终不悔悟。当彼艰难之时,所宜于贽朝夕论议,尤恐不济,而每事但遣左右宣旨,罕尝面谕,岂能深究利害,此所以知德宗之不振也” ⑭。孝宗认为唐德宗的重要失误在于面对重大危机时不直接同大臣直接交流,而用宦官宣旨的方式对臣下下命令,致使唐德宗无法掌握及时的信息,所以导致国家萎靡不振。由此看出孝宗对《陆宣公奏议》的借鉴在于君主掌控国家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而不是根本的政治制度建设。

联系孝宗朝的实际情况,同样反映孝宗未《陆宣公奏议》的政治理念来指导政治的运行。孝宗是勤政的皇帝,事事過问,时人称“圣断裁制中外,而大臣充位” ⑮。除了直接干涉臣下职事,孝宗为加强对官僚集团的控制,还时常进行人事变动,数月一更相,几日换执政。孝宗在位27年,共更换宰相15人,参知政事34人,其中不少人任职仅数月。⑯选拔的宰相、执政往往不得其人,淳熙末年沈清臣指出:“陛下临御以来,非不论相也。始也,取之故老重臣,既而取之潜藩旧傅,或取之词臣翰墨,或取之时望名流……间有度量沈静而经画甚浅、心存社稷而材术似疏、表里忠谠而规制良狭。其他则以空疏败,以鄙猥败,以欺诞败,以奸险败,以浮夸败,以贪墨败,以诡诈败,以委靡败。若此,岂可谓相哉!” ⑰这与《陆宣公奏议》中君主垂拱于上,与贤人共治天下的政治设想背道而驰。

同时期,部分士大夫也开始质疑《陆宣公奏议》中政治设想。大臣曾丰明确反对孝宗研读陆贽奏文,认为“虽然,三代而上,治出于一;三代而下,治出于二。一谓道也,二为务也。讲臣之意,姑为时务,则所次余二十条,谓皆所切可也。既言治道,举其一足矣” ⑱。“道出于一”是理学家提出的新声。在理学家看来《陆宣公奏议》提出的通向“天下大治”理想的政治秩序框架设想只是应用层面的策略,而非政治建设的根本所在。而其根本在于“道”,即皇帝与大臣的个人修养。

总而言之孝宗时期皇帝对《陆宣公奏议》粗解为君主掌控国家的策略指南,同时部分大臣对于实现“大治”理想的方式途径产生了新的认识。故此《陆宣公奏议》的政治价值进一步下降,其文本也在政治言论中逐步边缘化。

四、总结

《陆宣公奏议》在北宋中期确立为圣君贤臣“共治天下”的政治秩序建设的文本载体。这种理念发轫于仁宗,神宗哲宗时期广泛传播。然而政治斗争使这种理念的建设尝试遭遇失败,陆贽奏议文地位有所下滑。南宋建立,受政治时局的需要,《陆宣公奏议》再次获得重视。但其所代表的理想政治模式已不再符合南宋的实际政治需要,故其对政治秩序的指导作用依旧衰退。至孝宗朝,陆宣奏议文虽被纳入经筵中。但孝宗并未接受其的政治构想,仅将其视作掌控国家方法的龟鉴。同时部分士大夫对于实现“大治”理想的途径有了新认识。故在孝宗后《陆宣公奏议》对国家政治运转的影响微乎其微。陆贽奏议文地位的变化反映的是君主与群臣“共治”天下理念实际影响力的变动。

注释:

①朱瑞熙:《宋朝经筵制度》,《疁城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页。

②(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卷一三《奏草·奉天论赦书事条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15页。

③(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卷一三《奏草·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3页。

④(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〇六《乞罢和议劄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2478页。

⑤(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二二《论夷狄叛服无常力图自治之实》,四部丛刊初编本。

⑥(元)脫脱:《宋史》卷一五八《选举四》,中华书局1985年,第3707页。

⑦(宋)苏轼撰,(明)茅维编,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三十六《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劄子》,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13页。

⑧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二三八〇《曾肇六·乞观贞观政要陆贽奏议奏》,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册,第67页。

⑨佚名撰,汪圣铎点校:《宋史全文》卷一九下,绍兴六年三月甲申,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456页。

⑩(宋)佚名撰,孔学辑校:《皇宋中兴两朝圣政辑校》卷五四《孝宗皇帝十四·淳熙三年》,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1243页。

⑪佚名撰,汪圣铎点校:《宋史全文》卷二七,淳熙十三年五月己卯,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329页。

⑫邹贺:《宋朝经筵制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6页。

⑬佚名撰,汪圣铎点校:《宋史全文》卷二七上,淳熙九年十一月癸酉,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272页。

⑭(清)徐松輯,(清)缪荃孙重订:《宋会要辑稿》崇儒七之一五《乞宣付孝宗皇帝圣谕入史馆奏》,民国二十五年影印本,第2296页。

⑮(宋)陈亮撰,邓广铭点校:《陈亮集》卷一《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页。

⑯方如金:《试评宋孝宗的统治》,《浙江师大学报》2000年6期,第11页。

⑰佚名撰,汪圣铎点校:《宋史全文》卷二十七下,淳熙十五年五月丙申,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347页。

⑱(宋)曾丰:《缘督集》卷一六《策问一二》,四库全书本,第363页。

猜你喜欢
政治理念宋孝宗
张栻与宋孝宗的关系探微*
子充必大
父权和王权的双重压抑之新释
张栻与宋孝宗的关系探微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探析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探析
鲜藕汁医好宋孝宗的腹泻
试论南宋初期宗室群体势力的崛起
——以宋高宗朝宗室群体势力的发展为重心
国家荣誉制度及其宪法建构
普京的政治理念与俄罗斯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