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琳
(临城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邢台 054300)
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研发、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但是玉米种植很容易受到人为和自然等因素影响,导致病虫害种类和数量增加,不仅阻碍了玉米植株健康生长,也增加了病虫害防治难度。
1)土壤环境。玉米产量和质量会受到土壤环境和肥力的影响。土壤能够为玉米提供长期的营养供给,一旦过度施用化肥或者缺少有机肥会导致土壤结构失衡,直接影响玉米生长发育。
2)自然因素。玉米产量和质量会受到外界自然影响,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对外界的温度和湿度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一旦遇到低温冰雹等天气会出现冻害,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下降。
3)管理因素。不科学的田间管理方式,会增加病虫害防治难度。
4)种植因素。种植环节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环节,包括种子选择、土壤处理、施肥管理以及灌溉方式等,为此,应该结合玉米种植地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1)结合土壤温度和地势选择品种。在选种前要调查土壤温度情况,如果种植地区光照充足,可以选择生长周期较长的玉米品种,促进玉米高产和稳产,激发玉米生长潜力。地势相对较高的种植地区,可以选择中晚熟或者晚熟的品种。地势较为平坦的种植地区,可以选择中晚熟的玉米品种。地势相对较低的种植地区,可以选择早熟品种。
2)根据品质选择玉米品种。应到正规厂家购买玉米品种,挑选纯正的品种,纯度>90%、净度>98%、发芽率>90%,同时要选择性能好、外界适应能力强、色泽鲜亮、颗粒饱满、没有病虫害、含水量在14%以下的玉米种子[1]。
1)发芽率测定。在玉米播种前要测定种子发芽率,可以随机选择100 粒玉米,在温度为26~30 ℃的水中浸泡8 h 即可,然后将种子种植在土壤中,播种深度为2 cm 左右,放在温度为18 ℃的环境下计算发芽率,发芽率达到标准可处理种子,如果未达到标准要换种。
2)晾晒种子。选择晴朗天气的10:00—16:00将种子均匀摊铺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晾晒2~3 d,16:00 后光照减弱应该放在室内,防止种子受潮。另外,通过晾晒种子能够消灭种子表面病菌,在晾晒过程中要定期翻动,保证种子受热均匀,增强种子活性,提高发芽率。在种子处理过程中不能选择铁器或者水泥地,会烫伤种子。
3)浸泡种子催芽。种子浸泡催芽方式包括冷水浸泡种子和温水浸泡种子。若采用冷水浸泡种子,可以将种子放在冷水中浸泡12~24 h。浸泡后晾干,干燥后播种。若采用温水浸泡种子,选择温水浸泡种子,水温控制在45~50 ℃,并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捞出后将种子放在阴凉处干燥,种子表面没有水分后可以播种。通过该种方式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病菌,可以防治黑粉病和炭疽病,能够降低玉米病害发生概率。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好种子浸泡时间,浸泡时间太长会增加种子发霉的概率,浸泡时间太短会导致种子没有汲取充足的水分而影响出芽率。在催芽过程中需要每隔2 h 翻动1 次种子,确保种子受热均匀。
1)选地。为了给玉米生长营造健康的土壤环境,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和灌溉方便的土壤,最好选择沙壤土,太黏重的地块不适合种植玉米。应选择土壤pH 值6.5~7.0、通风条件好的种植地。
2)整地。选择好地块后,应翻耕处理前茬作物,深度控制在20~30 cm,翻耕后镇压,增加土壤疏松度。在整地过程中,要结合土壤肥力施入适量的有机肥,作为基肥。通过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和提高土壤肥力,保证玉米产量。当前,有些种植户选择应用免耕技术播种可省去整地和耕地环节,不会破坏土壤地表结构,有利于土壤保墒。有条件的种植地区,可采用免耕技术播种。
结合玉米的产量适当地调整基肥施入量。如果玉米产量在6 750~9 000 kg/hm2之间,施入商品有机肥2 250~3 000 kg/hm2、尿素120~150 kg/hm2、磷酸二胺150~180 kg/hm2、硫酸钾15~30 kg/hm2。如果玉米产量在9 000~12 000 kg/hm2之间,施入商品有机肥2 250~3 000 kg/hm2、尿素165~225 kg/hm2、磷酸二铵345~300 kg/hm2、硫酸钾15~45 kg/hm2。如果玉米产量在12 000~13 500 kg/hm2之间,施入有机肥2 250~3 000 kg/hm2、尿素195~225 kg/hm2、磷酸二铵225~360 kg/hm2、硫酸钾30~75 kg/hm2[2]。
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播种时间太早或者太晚都会影响出苗率。通常情况下,气温稳定在10 ℃以上,并且土壤湿度维持在60%左右才能播种。播种太晚会导致玉米出苗受到影响。在玉米种植中还要控制好播种密度,为植株营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植株之间互相争夺养分和水分,也能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一旦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玉米抗倒伏能力下降,玉米产量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应在了解当地土壤肥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播种密度。如果土壤肥力较差,播种距离应控制在60~80 cm。如果土壤肥力较好,可以采取宽窄行技术,宽行距离为80~85 cm,窄行距离为25~30 cm,避免浪费土地资源,提高播种效率。
适宜的种植密度是保证玉米高产和稳产的基础,如果缺苗会严重浪费土地资源,也会制约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玉米播种到出苗后会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播种深度控制不当、品种选择不科学,导致植株出现弱苗、死苗、缺苗和烂芽的问题。如果玉米种子没有经过拌种处理可能会被地下害虫啃食,影响种子发芽率。为此,要及时观察玉米出苗情况,发现弱苗和缺苗要及时补苗。如果缺苗较轻,可以按照留双株的原则来补种。如果缺苗较重,要选择带土移栽幼苗,在2~3 叶期移栽比较适宜,能够提高效率,最好选择在阴天带土移栽,并且及时浇水[3]。
玉米播种量过多,会出现苗多的现象,直接影响玉米幼苗的光合作用和通风能力,相互遮挡和拥挤不利于玉米生长,导致玉米产量下降,无法保证植株群体的整齐度,要通过间苗和定苗来控制种植密度。在玉米出苗后要及时间苗和定苗。通常情况下,要选择正确的时间间苗和定苗,最好选择晴天的下午,在1~2 叶期间苗,在2~3 叶期定苗,去除患病苗和病弱苗,保留健壮幼苗。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现萎蔫幼苗要及时处理。旱地和土壤肥力较低的田块,应尽早定苗和间苗。如果玉米种植地发生的病虫害比较严重,应结合幼苗生长情况适当推迟间苗和定苗时间,并且控制好苗距,苗距控制在5~10 cm。
针对地势低洼和土壤黏重的地块,种植户要采取中耕,目的是提高土壤透气性,从而促进玉米根部生长。针对犁底层较厚和耕层较浅的地块,要采取深耕的措施来改善土壤物理环境,促进根部生长发育,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
在玉米封垄前要做好追肥工作,可以结合中耕进行侧深施肥,深度控制在8~10 cm,并且做好覆土工作。该时期的施肥总量占施氮量的30%左右,结合土壤肥力适当补充钾肥和微肥。土壤肥力较差的田块,选择人工补肥方式,可以喷施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玉米生长发育。玉米生长中期,要结合植株高度控制好药剂施用量,防止玉米后期倒伏。
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分蘖现象,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肥料施用过量,在种植密度较小的田块容易出现该现象。保留茎秆发育情况较好的果穗,去除小果穗,防止与大穗争夺养分和水分,避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在去除分蘖过程中,确保穗部叶片不会受到损伤,为健康玉米植株营造良好的生长空间和光照条件。
各类杂草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会与玉米植株争夺养分和肥料。在中耕阶段可以配合除草,通过除草能够避免土壤板结,增强土壤疏松度和提高土壤透气性。完成中耕后可以进行第2 次中耕,中耕深度控制在12~16 cm。将杂草清理干净,有利于促进玉米根部生长发育。
1)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为了保证玉米高产和稳产,要做好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选择抗逆性强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质玉米品种。
2)药剂拌种。在玉米播种前,采取药剂拌种措施能够有效预防病虫害。选择40%甲基异硫磷乳油1 500 mL/hm2,兑水37.5 kg/hm2后均匀拌种;也可以选择70%吡虫啉拌种,堆闷4~6 h,晾干后播种即可,能够有效预防一些地下害虫以及玉米粗缩病。选择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兑水后拌种50 kg,能够有效地预防黑粉病和丝黑穗病。当玉米种植地发生病虫害时,选择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能够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3)土壤封闭除草。播种后和出苗前可以选择采取封闭除草方式,能够有效灭杀杂草。出现杂草后选择药剂防治,选择20%乙草胺,可以有效防治杂草。
1)农业防治技术。应做好田间管理和药剂喷洒防治病虫害工作,通过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能够破坏玉米害虫的生长环境。将玉米周边的杂草清理干净,能够破坏害虫的生长环境,减少病原菌和虫卵的数量。坚持轮作倒茬制度,能够提高玉米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在玉米播种前要进行土壤浅耕灭茬处理,并且彻底清理田内秸秆,在出苗后应该及时清除玉米苗附近的秸秆或者其他覆盖物,破坏病菌和虫卵的生存环境。在收获完成后应彻底清理病残体,并且采取深翻土壤措施,将病菌孢子翻耕到土壤表面,可以减少菌源。
2)物理防治技术。黑光灯是当前灭杀害虫的主要方式,利用灯光发出的光谱能够吸引多种害虫,当害虫接近黑光灯后会被电击。这种方式能够电死大量害虫。选择荧光板诱杀害虫,在荧光板上安装电击设备,能够灭杀大量害虫。但是害虫天敌数量较多,在利用该种防治技术时要保护好天敌,否则会破坏生态环境。要设置好杀虫灯和开灯时间,通常情况下,每天20:00 到第2 天凌晨2:00 开灯,可有效防治棉铃虫和金龟子。利用粘虫板诱杀害虫。有些害虫有明显的趋色性特点,可以选择黄板或者蓝板诱杀害虫,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选择糖醋液诱杀害虫。有些害虫有明显趋化性特点,可以利用该特点选择糖醋液诱杀害虫,可有效防治黏虫和地老虎等害虫,能够有效减少农田中一些害虫的产卵数量,降低虫口密度,提高防控效果[4]。
3)生物防治技术。利用食物链关系来进行生物防控,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引进或者投放害虫天敌,减少化学药物施用量,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选择以虫治虫,引进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虫。选择以菌治虫,利用苏云金杆菌预防玉米螟虫,在出现玉米螟虫时可以喷洒苏云金杆菌,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遇到大雨天气要及时补喷。应用生物性药剂具有防治效果明显、用途广泛、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等特点,使得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苏云金杆菌是当前应用范围较广和效果最稳定的生物杀虫剂之一,在用药过程中要控制好用药剂量[5]。
当前市场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人们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加强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同时要推广该技术。另外,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减少病虫害,保证玉米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