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
美育教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在音乐课堂中它以世界各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音乐为载体,培养学生们的鉴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在自然界以及社会生活中,美育教育以美好事物进行传达,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美的能力。通过美育教育,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美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根据《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美育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还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大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与此同时,美育教育对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在纲要发布之后,各大高校纷纷积极响应,一时间美育课程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与美育有关的各大社团也纷纷推出活动。文中更是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这一渠道使得美育教育不断繁荣。鉴于博物馆馆藏丰富,对公众开放,具有非营利性、可及性和包容性。同时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会为教育提供鉴赏、深思、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因此将博物馆与课堂进行结合可以将原本枯燥的课程转化为有趣的体验式课堂,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美育知识。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科教文化事业的日渐繁荣。中华传统文化渐渐走出国门,传播海外,并调动了国外莘莘学子广泛的兴趣。对此,团队内部一致决定将无国界的音乐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再由我校英语、日语、俄语、朝鲜语专业学生将其通过短视频引流的方式传播至国外。
实际上,将美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将其传播到海外也可以唤起海外学子思乡的爱国之心,除此之外也可以让更多外国友人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改变刻板印象,消除偏见,促进两国友好发展,也印证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博物馆是美育实践的载体。它不仅是一间间陈列物品的展馆,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也是文化联系的纽带。各地的博物馆都陈列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正如当我踏进世界音乐文化博物馆的大门,一排排编钟映入我的眼帘,经过介绍,我们一行人才得知曾侯乙编钟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并在出土之后被演奏过三次,三次的曲目也各有不同,从传统曲目《春江花月夜》到外国曲目《欢乐颂》,见证了我国成功的文化输出,也使外国更加认同中国文化。馆中展览的一架具有一百二十年历史的钢琴也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尽管他经历了百年岁月的洗礼,它仍然音色清脆,曲调精准悠长。脚踏式风琴更是见证了我国动画产业配乐的发展,我们熟知的不少动画曲目都是由它演奏出来的。因此可以说博物馆的展品更是中外历史的见证者。
美育教育课程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首先教育行业规模庞大,涵盖各年龄段。与此同时,美育教育作为新兴课程内容,学生以及各大高校对课程需求更加明显,虽然美育教育课程在国外开展较早,也定期与各类型的博物馆积极进行中外合作,但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部分民族音乐文化更是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国外由于缺乏专业人士对极具地域特色的中华美育文化进行讲解,加上一直存在的中外文化差异导致其难以被理解透彻。因此,加快美育教育课程研发脚步迫在眉睫。尽管大连地区的博物馆导游专业知识丰富,但与中小学生的年龄差距过大,亲和力与大学生相比不足。博物馆的工作较为单一固定,缺乏创新灵感,课程设计没有专业人员培训,无法满足寓教于乐的需求。由于语言技能的缺乏,博物馆导游不能很好地与外籍学生交流沟通。因此博物馆会选择与大连高校合作。
就目前市场而言,此类课程较少,大多数为博物馆自身自发举办,人数时间都不固定,疫情期间,博物馆闭馆,该类活动纷纷停滞不前。校园内的音乐课授课内容比较固定,内容更新换代慢,大多只停留在赏析的界面,体验度不高。校外音乐兴趣班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劣势。
第一,校外音乐兴趣班的价格普遍较高。据调查显示,一节普通的钢琴课的课时费大约在200元,如果需要课外陪练还要收取额外的费用。除此之外,前期还需投入乐器费,书本费等。而这仅仅是普通学生的收费,如果是想要艺考的学生更是从小就要和著名教授进行长期的学习,高昂的费用都会给普通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第二,校外教育的本质正在发生改变。其最初目的是培养更多地全面地发展的优秀人才。但是,随着网络以及科技的发展,利益的诱惑也变得越来越大,一些所谓的网红不惜打着美育教育的幌子,披着所谓名师的外衣来满足自己的私囊。综上原因导致了部分校外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初衷存在脱轨。
自《纲要》颁布以来,各大高校纷纷积极响应,一时间美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有效发展。美与课程设置稳步推进,发展向好。但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的美育教育仍稍微呈现着一种干涸的状态。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美育课程的原因是为了满足学校毕业学分要求。他们在课上也大多呈现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调查显示,约有49.38%的大学生美育知识十分贫乏,62%的大学生表示从未系统地学习美育知识。除此之外,许多学生表示,大学里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以及社团很难满足他们对美育教育的需要。更有个别学生由于之前美育教育的缺失表现出对美育文化的一种抗拒和退缩。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但由于老师有限,学生学习时间短,体验机会少,不少大学生表示只能学到皮毛,难以深入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
国外美育教育起步较早,涉及领域较广泛。在大多数的西方国家美育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且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任务性。例如美国会成立专项非营利性基金会来确保一系列美育艺术活动的开展。德国则会将美育设置为必修课,并且不定期去各种博物馆进行实践。亚太地区的日本在这方面也做得很好,日本的美育教育目的不完全在于培养专业人才,而是旨在通过美育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感性认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伴随中国国力的增强,旅游业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到中国旅游,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如打太极拳,听京剧,品茶等。这也使得中华文化成功传播海外。但在这一系列喜人的景象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越剧为例,新中国的第一部戏曲电影使越剧走进了国际视野。日前,其推动传播者大多比较高龄,译者数量也十分有限,导致大部分外国观众无法理解剧目传达的含义。
中小学是建立审美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进行美育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还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美育课程研发应以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为主。例如每周开展校本课或去当地博物馆游览体验,甚至可以在寒暑假开展夏令营研学活动。学校也可以通过美化校园环境来传递美育文化,例如让有绘画特长的中小学生绘制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关的墙绘、让参与陶艺校本课的学生制作有关音乐文化的作品。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在周三下午举办中外音乐分享会,或是让学生成为主体,展示近期的学习成果。
鉴于大学课程设置十分丰富,社团文化多元,实践机会较多,因此可以在不影响专业课的前提下让学校与博物馆合作,每周安排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讲解活动,学生在锻炼能力的同时,也对中外音乐文化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社会资源也是很好的辅助,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许多注重实践与体验感的店铺出现了,因此博物馆也可以与店铺合作,联合推出手工产品,如具有中国特色的木制八音盒,地方特色音乐贺卡,中外音乐文化融合的皮影等。网络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播途径,大学生博主可以在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各大视频平台发布相关多语种视频,使外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音乐文化。
在音乐美育教育传播至国外的过程中,应做到求同存异,百花齐放。例如,我国传统音乐以及地区民族特色音乐应多种途径多元化融合发展,音乐美育教育方面应采取求同存异的多元化教育方式,发挥文化以及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例如可以让各国学生通过音乐交流或者作为交换生出国学习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对各国音乐的了解。既然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美育教育,首要任务是先了解中国有哪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美育文化,并让青少年通过对这些传统音乐美育文化的学习热爱上该文化,以此达到传播的目的。古往今来,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盛唐更是文化传播的极盛时期。而到新的21世纪,我国更是早已成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具有的音乐美育文化也各不相同,蒙古族豪放的音乐、侗族的大歌等等都蕴含着丰富而瑰丽的美育文化。这些民族音乐文化不仅具有颇为久远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地被完善。其中,声乐、歌舞、器乐、戏曲、曲艺等更是自成体系,独具一格,各族学生更是不断学习它们并对其进行创新与融合,使它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方法供参考,由于近代科技的不断发展,音乐形式的不断更新,音乐美育教育的方式以及手段也应与时俱进。首先可以积极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定期聘请音乐学院的教授举办讲座,并在讲座现场安排体验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教授讲述的知识。其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走出校门,比如在博物馆当志愿者进行公益讲解,定期去合作的中小学进行校本课讲授等。教育部则可以在音乐教材的编写方面融合更多多元文化,比如加入使用曾侯乙编钟演奏欢乐颂的音频,用唱片机播放中国戏曲曲目。我们要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上,融合外国音乐美育文化,达到使民族音乐文化繁荣富强的基本目的,最终使其更好地走出国门并被外国人接受。
到如今美育教育绝对不是走形式,针对美育趋于功利化技艺化,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和学生思想,使其明白美育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更全面地培养学生,而非追名逐利。针对中国传统美育文化传播海外,我们要做到传统美育文化积极与当地国情相结合,发挥外语学科优势,避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四不像的状况。最后贯彻落实推强文化自信方针,合理运用各大高校教师以及网络课程资源,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教育传播。传播中华优秀美育音乐文化,我们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