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赫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在全球化时代,社会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进行联系和对话。在多元化的语境中,共情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跨越文化、国界和语言的障碍,将人们的情感和认知连接在一起[1]。自然人文类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媒介,有着巨大的潜力引发共情,促进社会意识的觉醒。通过精心构建故事、触动情感和激发共鸣,自然人文类纪录片能够深入人心、激发共情,并将关注和关怀扩散到全球。因此,本研究以《与象同行》为例,从共情理论视域出发,探讨自然人文类纪录片的共情传播特征及提升共情效应的策略。
共情是指一个人能够感同身受、理解并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它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的能力,通过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角度和经历中,体验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思维和感受。因为人类具有共情的能力,所以在面对各种事件时,更可能会产生情感上的反应。共情方式的区别,是由于个人对信息的接收和经过情感处理后的心理特点不同[2]。本研究拟从事件类型、纪实手法、媒体技术等三个层面,探讨在不同的共情方式下纪录片共情的传播特征。借由对事件类型的影响、纪实手法的选取与媒介技术的应用,以期更深刻地认识到不同的共情方式对观众情绪的影响与传播效应。
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可以提高观众对其相关事件的关注程度,从而使观众与事件之间产生一种情感上的联系。话题是共情的核心,话题可以促进类似的情绪更广泛地传播,从而积累更多的情感能量[3]。《与象同行》借助社会热点的传播效果,将观众与事件紧密联系起来,并以其独特性、公共性等特点,推动观众对事件的情感记忆建构,从而引起观众的情绪变化。象群北迁这一突发的事件,不但吸引了中外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而且引发了一场全民“追象”热潮。通过聚焦象群北迁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并通过真实的人物情感展现,成功地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以社会热点事件为题材的纪录片,在传播上既能吸引观众,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众的行为与价值观。以社会热点事件为切入点,利用话题本身的“热度”,可以引发观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情绪感知,实现正向的舆论引导。例如,《与象同行》就能引发观众对环境保护、人文关怀等问题的积极思考,促使其对象群的起源、归宿等问题给予关注,从而表现出对它们的关心。正是因为纪录片选题的特殊性,才能在目前的社会传播中创造出一个合适的共情环境,使观众与其进行情感互动,从而引发更大范围的情感共鸣。
相对于传统的纪录片,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在情感传播上有着明显的优势。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不断发展,年轻群体越来越多地占据了网络语言的空间,年轻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更适合其自身的表达习惯[4]。《与象同行》的宣传海报以一种与传统严肃格调迥异的方式,即童趣的写作方式,与年轻观众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连接。与传统纪录片的沉闷、枯燥的叙述方式相比,该片以直白、平易近人的解说方式,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呈现,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特征。片中的“短鼻妹”“蓝眼睛”等词语,是针对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思维模式所提炼出的符号特征,精准地传递出创作人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引发年轻人对于自然人文的普遍关注。这样年轻化的表现手法,让情感的传播更为准确和生动。
《与象同行》是一部以动物为主要题材,运用人格化的叙述技巧,力图创造出一种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情趣的动物家庭形象。本片对“短鼻家族”的生活习性、幼象的生长过程和象群之间的温情进行了详细记载,为观众描绘了一幅真实而又感人的家庭生活画面。通过对大象的解说,使其具有了拟人的特性,从而引起人们对这种体型庞大、情感丰富的动物的注意。解说词的拟人化给纪录片带来了一种年轻化的表达方式,也带来了一种趣味性。这种拟人的叙述方式,使人们对大象家族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也让人们对大象有了新的认识,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透过大象家族的人性化特质,观众亦可对人类社会及发展问题进行再思考。这一新颖的故事叙述方式,给了年轻的观众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唤起了他们对大象家族的关注。
借助媒体营造的沉浸式空间,能缩短观众与事件的心理距离,让观众对事件的进程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观众与事件之间的距离又会对其感知产生一定的影响,越是远离事件,观众对于事件的认识就越是抽象;越是接近事件,观众就会对事件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5]。《与象同行》是一部利用媒体对象群生活状态的展现,并对观众的情感进行引导的纪录片。象群向北迁徙的路途充满了不确定与危险,追象人在象群安全南下之前一直保护着象群。在这一过程中,观众由担心到放心,其情感的变化受被观察群体的注意、喜好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事件对观众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纪录片则是通过对事件发生的过程与后果的展现,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研究表明,从“情绪感染”“观点采择”“共情关注”这三个角度出发,有助于了解共情的传播方式。当观众观看自然人文类纪录片时,共情是一种能够使观众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情绪上的共鸣,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人们的情绪交流往往会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更广泛和更有效的交流。《与象同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对象群体的情绪的感染,对事件背后观点的看法的选择,使得观众产生共情。这不仅让观众对事件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可以促进他们在社会中对这种情感共鸣进行传播,从而使共情的影响范围更大,效果更明显。
2.1.1 找寻引发群体共情的共同话题
纪录片话题是一种可以激发社会共情的媒介,可以使不同身份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共鸣。话题是一个符号系统中的中介,它既是一个媒介,又是一个精神交流的载体,能有效拓展共情的语义空间,同时也能反映出主体间的情感共鸣。创作者可以通过深入调研和了解观众的关注点与热点话题,找到相关的共同话题。比如针对《与象同行》纪录片,可以突出展现象群北迁中的环保问题、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等社会热点话题,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观众互动,引导观众参与讨论和分享纪录片。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扩大共情效应,让观众成为传播的积极参与者。
2.1.2 通过社会媒体扩大共情效应
在传播的途中,两个或者多个兴趣相投的人由于拥有相同的信息符号而聚集一起,从而构成了一种简洁、清晰的传播关系。为增强自然人文类纪录片的共情效应,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对策。第一,创造引人入胜的内容。通过精心策划和制作,确保自然人文类纪录片内容有趣、生动、具有吸引力。挖掘故事背后的情感核心,让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其中的人情世态,从而激发情感共鸣。第二,引导观众参与。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鼓励观众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纪录片。可以设置话题讨论、抽奖互动等环节,增加观众参与感,进一步加深共情体验。第三,监测和回应舆情。及时监测纪录片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舆情和观众反馈,积极回应网友关切和疑问,传递积极正面的信息,以维护纪录片的形象和信誉。
2.2.1 聚焦个体故事,连接集体记忆
个人记忆是个人生活经验的印记,个人叙事不仅是个人记忆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个人作为一个群体的一种回忆。《与象同行》是一部能够让人联想到历史的重大自然人文类纪录片,将个人和群体的记忆联系在一起。自然人文类纪录片可以通过聚焦个体故事与集体记忆的共情,深入触动观众的情感,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个人故事的真实还原。确保纪录片呈现的个人故事真实可信,不夸张、不虚构,通过深入采访和细致观察,捕捉个人在有关故事中的真实感受和经历,打造出真实感人的情感叙事。第二,视觉表现的共情引导。借助摄影、画面切换等技巧,引导观众从个体的视角去感受自然人文。通过细腻的画面和情节编排,使观众沉浸其中,产生情感共鸣。第三,讲述背后的意义与价值。除了展现个人故事,还需展示故事背后蕴含的集体记忆和意义。
2.2.2 展现真实自然的共情叙述
《与象同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追象人的口吻,将象群的迁徙过程、人类与大象之间的相处过程,以最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与象同行》的内容、情绪、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这种自然、真诚的叙事方式,与当代人的情感诉求不谋而合。在自然人文类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展现真实自然的共情叙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展现真实自然的共情叙述,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精心策划拍摄计划。在创作之初,要确立一个详细的拍摄计划,包括场景选择、拍摄对象、故事线索等,以确保纪录片内容真实自然,尽量避免过度的刻意安排,让情节自然展现,增强观众对情节的信任感。第二,保持真实性与客观性。在创作过程中,要坚持事实真相,避免虚构和夸大现象,以确保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采访观众群体,了解他们对事件的真实感受,将其观点与情感融入叙述中。第三,促进多维度交流。除了纪录片本身,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观众进行多维度交流,鼓励观众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形成互动共鸣。
2.3.1 灵活利用媒体技术促进传播
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象群北迁的出现则是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智慧结晶。同时,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在《与象同行》纪录片中,象群的数量不断增加,展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特别是在纪录片结尾处,政府制定的生态计划更是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在保护生态方面所付出的心血。为了让纪录片《与象同行》更有效地传递共情力量,可以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增强其传播效果。第一,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影片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国际观众的关注,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在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第二,利用新技术,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使观众置身于纪录片所展现的自然环境中,增强其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进一步激发共情。第三,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的观众,进行适度的本土化处理,确保纪录片内容能够贴近他们的生活与价值观。
2.3.2 精心设计话语模式引发共情
《与象同行》中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通过真实的场景和情感丰富的人物叙述,观众得以亲身感受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纪录片中的人们与象群相处融洽,彼此尊重与信任,共同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通过人物的真实叙述和情感表达,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另一方面,可通过精心设计话语模式,如正面情绪、励志语言等,激发观众内心的积极情绪,进一步增强共情效果。并且还可以结合科普知识,加入解说和文字说明,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除此之外,针对不同观众群体,可以进行定向推送和宣传,以便更精准地触达目标观众,同时,可通过社交媒体开展互动和讨论,引导观众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这种双重驱动的话语模式将观众与纪录片中呈现的和谐共生场景紧密联系起来,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
自然人文类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在共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认识到自然人文类纪录片具有巨大的潜力,创作者可以通过情感共鸣和认知观点的共情传递,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同时,自然人文类纪录片创作者也需要注重真实性和情感真实性的展现,以确保共情的真实性。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应该进一步探索共情理论在自然人文类纪录片传播中的应用,加强故事叙述技巧的创新,以更好地促进共情效应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