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王留鹏
(作者单位:1.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2.河北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
无论是观照历史还是着眼现实,政论片的论题通常具有较大的开合度,材料也比较丰富甚至庞杂。实现庞大论题准确的传递和繁杂材料的有序筛选,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1]。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类型中的“老干部”,内容普遍采用中规中矩的制作模式——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PGC),以纪录片工作人员为主力军。而处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享有发言权”,单纯的拉斯韦尔模式在当代已经不受宠。但就电视纪录片来说,突出重围数量偏少。
《辉煌中国》作为一部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电视政论片,核心思路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成就、统筹协调发展、共建绿色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积极对外开放六个点聚焦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变化,运用影像进行全景式、形象化的展示。其内容和主题与人民息息相关,洞察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最鲜明的表现正是人民生活的精神面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辉煌中国》在创作上采用“内容众筹”的创新方式,联合十二大征集平台,巧用主流媒体的号召力,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动员全国观众,分享精彩的“中国故事”,以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众筹照片、视频、案例等,让各行各业的老百姓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用每一双不同的眼睛,见证同一个辉煌的中国”。在第5集《共享小康》中,花田乡种植水稻的农民兄弟、苏州市守护安全的公安民警、大别山贫困山村的留守儿童……一张张纯真质朴的笑脸,反映出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以往资金众筹不同,《辉煌中国》以创新的方式,打开了纪录片创作上的新天地,以别具一格、别出心裁的创意,讲好中国故事,对当下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创作具有启示作用。
虽然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电视纪录片的形式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拍摄手法也日新月异,但是总体上来说,其创作还是采用客观记录的创作形式,内容相对枯燥,对观众的吸引力不足,发展举步维艰[2]。近些年,故事化叙事为纪录片打开了新的大门,使纪录片告别单调、乏味、无序的剪辑,实现了艺术的创新[3]。1993年《东方时空·生活空间》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栏目定位,2008年辽宁电视台推出《王刚讲故事》,二者都受到了观众的喜爱;2011年,著名美国电影人希拉·柯伦·伯纳德的专著《纪录片也要讲故事》出版,引起学界和业界关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得“中国好故事”迅速走红,话题源源不断,内容涉及众多领域。国产电视纪录片也在前行摸索中探寻方向:2012年现象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感受到纪录片发展迈入“公众时代”;2016年网红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成功与新媒体联姻。它们都巧妙地运用了故事化的手法,将宏大的主题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表现国家的精神面貌。“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个人的命运变迁是整个时代的微观缩影,个人的成长历程代表了整个时代的发展变化。由此可见,在幅员辽阔的中国选取典型的个体故事展现国家的风采是最恰当的方式。
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从上千个成就案例中,精选65个典型的成就故事,利用限知视角,通过当事人或参与者的讲述提供一手信息,给观众更真实的感受,增强作品的客观性和说服力。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齐竹泉这样评价《辉煌中国》:“形式接地气,内容很震撼。”该纪录片以微观视角入手,用讲故事的方式,不断挖掘人物背后的鲜活生命力。将宏大的政治主题转换为平凡百姓的生活变化,突显了党的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旗帜,成为电视纪录片颇为新意的一次尝试。在第3集《协调发展》中,四川大凉山1 600米的悬崖顶上,有一个村庄。人们进出大山主要依靠17段用藤条和木棍编织的藤梯。从山脚到山顶,人们每天要攀爬13处这样的悬崖,而悬崖边被打成结的草成为孩子们的藤梯“扶手”。2017年,由政府扶持修建了一条“钢管路”,这条路的修建吸引了众多背包客,村里的土蜂蜜迅速有了销路,成功地践行了“要想富,先修路”的老话。
在网络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任何传媒产品的价值不能再单纯以自身的品质作为获取高收益的唯一手段,营销推广、广告宣传成为传媒产品产生效益的必由之路,传播的力量可见一斑。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主流的传播渠道还是电视,视频网站是新兴的传播渠道,与院线电影相比,其市场推广规模和幅度较为平缓,多半成为“夜来康桥的诗人”,悄无声息地离开受众的视野。
《辉煌中国》以最燃的姿态,主动进行自我宣传。8个摄制组历时数月,走遍大半个中国,拍摄众多高清纪实素材,以“雁过留声”之态,借用地方媒体跟进报道,给当地人留下诸多想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让《辉煌中国》播出时效果更好,节目组提前就推出了“厉害了,我的国”一系列主题活动。首先,央视名嘴助阵大型直播,互动游戏轻松有趣,以视频展播的形式打响城市旅游推广的第一枪,让“辉煌中国”的寓意深入人心。其次,人们在日常所接触的网购、锻炼、骑行之中,“辉煌中国”和“厉害了,我的国”的图标成为亮眼的点缀物,有机地和物品融合在一起,化身为俏皮可爱的宣传物。再次,创作阶段的“内容众筹”形成热点话题,使得作品正式推向市场前就形成全民参与、全民接力的互动传播。在节目播出之后,《辉煌中国》的主创人员受邀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与年轻观众进行零距离接触,吸引年轻受众群体,使得收视率和影响力屡创新高,此外,该纪录片还以递进式的宣传,频频引起轰动。国庆特别编排的灯光秀在全国33个城市同步展映,“辉煌中国”“厉害了,我的国”的大字出现在这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上,以五彩斑斓的灯光点亮了节日的气氛,“别有用心”地让人们再次想起《辉煌中国》。
纪录片不赚钱既是事实,也是大家对纪录片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2017年,电影《战狼2》风靡中国,从7月28日上映到10月28日下映,历时3个月,斩获票房56.8亿元,开创内地票房最高纪录。同年8月14日上映的纪录片《二十二》也以傲人的佳绩登顶国内纪录片票房冠军,累计票房1.7亿元,似乎让媒体人感受到“纪录片的春天来了”。电影和纪录片的巨大票房差异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收入不言而喻。而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主要依靠电视台的硬广告盈利,虽然制作规模宏大、投资成本高,但收视不佳一直是困扰电视人“有苦倒不出”的缘由。目前,纪录片产业转型颇多,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但格局和现状并未完全改善,然而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华经情报网文章《2022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逐渐向年轻化、精简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指出,“在技术、市场、政策的三重力量驱动下,中国纪录片工业体系逐渐成熟完善,纪录片内容已经覆盖了各个方向和领域,制作内容精良、画面精美,越来越多人喜欢观看纪录片,体会这个世界的博大万千”[4]。
在众多电视节目类型中,电视纪录片虽然不是观众热捧和追逐的对象,但其品质让人肃然起敬。从纪录片本身来说,纪实性是它最大的特点,排斥虚构和扮演,其独特的属性决定了纪录片的品格受人尊重。从媒介角度分析,电视纪录片主要依靠传统媒体作为传播平台,审查过程经过层层把关,节目内容具有可信度和公信力。从受众角度观察,电视纪录片作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节目类型,其传播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对广告商有着极大的吸引力[5]。电视纪录片的品质有口皆碑,制作团队有选择地与高品质的厂商合作创新创作视角,优化商业定制,打造“纪录片+”模式,有利于实现双方合作共赢。在具体实践中,例如: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跨界融合介入游戏领域,尝试“纪录片+游戏”的模式,进入年轻“战场”;由东方良友制作,路易威登投资的《缪斯之旅》,以“纪录片+艺术+商业定制”的多重身份,有效实现了用生动的内容传播品牌文化的创意[6]。电视纪录片和不同的产业强强联合,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盈利模式不再单一,大营销时代势不可挡,产业链“纪录片+”模式不断发展。2018年,国家形象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上映,该影片是在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基础上,汇集面向普通观众众筹而来的“厉害了,我的国”系列纪实内容最终改编而成的。作为一次创新性尝试,《辉煌中国》将主旋律“影视联动”带入院线,以强势崛起之态冲击电影梦工厂,丰富了电影的种类,以“电视纪录片+电影”的模式,拓宽了电视纪录片的产业链条,提升了衍生产品的质量。
《辉煌中国》播出后,引起股市一阵狂欢。凤凰财经曾报道:“辉煌中国”概念股横空出世,或接棒领涨大旗”。例如:第1集《圆梦工程》中提到芯片,使得相关板块爆发;第2集《创新活力》中提到江丰电子,江丰电子连续涨停;第3集《协调发展》中提到特色小镇、中心城市等,房地产板块大涨。甚至淘股吧有人评论:“最近大家都在关注《辉煌中国》介绍的股票,琢磨每一集的节目内容,思考购买哪一股,格局也太小了,我找到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买整部纪录片的股票。”由此可见,《辉煌中国》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代表,成为股市涨跌的风向标,电视纪录片的影响清晰可见。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认为,纪录片不仅具有普通娱乐产品属性,更是一种高品质的传播载体。纪录片与品牌的合作,就像是英雄和美人的结合。近年来,纪录片与其他产业的跨界合作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而是一种共赢的价值观传播,这对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将产生超乎想象的推动力[7]。以文化产业的力量带动市场经济发展,促成经济行为,电视纪录片越来越以开放的姿态和不同产业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灵活地跳脱出传统的盈利模式,增加与各行各业的相互渗透,探索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是纪录片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竞争是国力竞争的一部分,电视纪录片承载了国家的内容、社会的状态[8]。中国作为迅速崛起的东方大国,成为国外主流媒体重点记录的对象。2015年美国探索频道的《运行中国》,2015年韩国KBS电视台的《超级中国》,2016年日本NHK电视台的《巨龙中国》,都以“他者”的视角单方面对中国的文化和国家形象进行解读。文运与国运相通,文脉与国脉相连。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传播国家正能量,始终是电视纪录片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巡视利剑》《强军》《辉煌中国》《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等电视纪录片清晰而准确地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正本溯源地阐释了中国复兴路对世界的积极影响,立场坚定地表明“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国家态度,论证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驳斥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等论调,善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世界看到一个兼容并包的大国形象。其中,《辉煌中国》讲述的每一个案例背后,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的积淀。辛苦劳作的葡萄藤采摘员、坚持不懈的胡麻岭隧道工程师、敢于创新的水稻研究员、脚踏实地的大别山村主任等,他们用实际的作为,践行伟大的“中国梦”。影像建构国家形象,体现文化内涵。国产电视纪录片旨在用中国人的行动,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审美和价值观,力图客观地在国际上树立多元化的国家形象。
《辉煌中国》展现的每一帧画面都充满活力,流动的风景让人着迷。不仅全景式、形象化地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利用大众媒介平台向全世界和国内人民讲述了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是给国内人民交的一份合格的答卷,也是一张中国名片的说明书。《辉煌中国》,何以辉煌?它凭借精心制作打动观众,以政治业绩突显国家力量,用生活点滴展现百态人生。《辉煌中国》,成就辉煌!
同时,可以看出在活跃的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录片不再沉默。融合、跨界,通过不同策略的尝试,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受众的视野,培养受众习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写人们对于电视纪录片的认知。积极地进行有意的创新,吸纳优势明显的创作模式,借用“互联网+”与新媒体进行合作,采用“内容众筹”,与观众进行沟通,巧用“传播多元”,展现中国文化,彰显大国品质。电视纪录片是文化与生活的输出平台,是人生百态的记忆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