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论述的生成渊源、核心要义与实践方略

2023-12-26 01:55吴威威
学术探索 2023年10期
关键词:开放型高水平体制

吴威威

(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023年7月11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断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关涉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问题,构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新水平”的逻辑链路,充分展现了大党大国的战略眼光与战略思维。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结合国内外大势,审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个重要论断,全面把握习近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论述的本质内涵与重大意义,主动担当这一重大责任。

一、习近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论述的生成渊源

习近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论述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直面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从理论上清晰地回答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什么要构建、要什么样的构建、怎样进行构建”的问题。这一重要论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直接立论于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内容与中华民族开放包容文化的基础,同时深深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之中。

(一)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的思想渊源

追根溯源,马克思所提出的世界市场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成为习近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论述的重要思想源泉与理论依据。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对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构想,指出世界市场的建立将会使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

首先,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所形成的生产力,“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2](P36)进而推动了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和生产关系的转变。由于国内市场逐渐无法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不能适应新的世界市场贸易的需要,资产阶级要求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将整个世界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当中。

其次,世界市场的形成借力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带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推动了交通和通信行业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以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发展,增加了世界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为世界市场的第一次形成予以技术支持。此外,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电报业已将整个欧洲转化为一个“证券交易所”,强调了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度增加,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基础。

最后,世界市场的形成离不开国际分工这一基本条件。由于大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不断扩大销路,资产阶级就不得不面向全世界建立关系。这就使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主动或者被动地纳入到资产阶级开辟的世界市场当中。早在美洲大陆被发现以前,世界市场的雏形就已经基本出现,一般是以贸易集市、商会等形式存在。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国际分工逐渐纳入到世界性贸易中来,以致纺纱工人和织布工人可以分别生活在不同国度。交换没有造成生产领域之间的差别,而是为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关系创造了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就此也逐渐关注到了中国的“开放”问题,“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2](P609)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2](P608)近代中国被动放弃闭关自守的策略,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否则一意孤行、人为地隔绝于世的“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2](P632)这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面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不应当围绕是否开放作出讨论,而是应当讨论如何开放,即主动开放还是被动开放的问题。

(二)中华民族开放变革的文化基础

在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开放包容的精神。2023年6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开放包容的精神归纳为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并指出这种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3]为习近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首先,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理念蕴含了丰富的开放精神。儒家的《礼记·礼运》篇对于“大同”的“天下为公”景象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尚书·尧典》则从国内百姓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外国家之间的关系入手,认为“大同”是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均表明了中国儒家思想放眼世界,希求天下大治的理想。同时,《论语·里仁》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明了儒家善于向他人学习的谦卑态度,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就是见贤思齐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实践。

其次,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理念蕴含了丰富的改革开放思想启蒙。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理解为,天地间发生的万事万物有其自然而然的规律,执政者要按照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办事。此外,“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也暗含了根据万物运转的规律作出决策的意味,表明道家思想一方面对于改革创新有一种内在的认同,另一方面要以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精神接收和容纳这种变革,进而实现无治而无不治。

再次,法家思想中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强调治理国家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想要发展就不能守旧,就必须“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3]冲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不断推动现有体制的创新,本身也内含着尊崇规律、改革开放的精神追求。

最后,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也有“尚贤者,政之本也”的经典名言,表明了为政的根本是择取贤能之人,体现了墨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创新思想。此外墨子还提出了“兴利除弊”的十大主张,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治国实践指明了可供参考的方案。在中华民族开放变革思想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创造了商鞅变法、尊儒重法、永贞革新、万历新政的全面变革,诞生了张骞出使西域、玄奘取经、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的对外交流,对于当今改革开放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关于改革开放的探索历史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习近平一再强调,要反对将“两个三十年”相互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可以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

首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坚决反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教条主义”。早在1953年,毛泽东就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案的选择中,中国不一定要效仿苏联的做法。随后,毛泽东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时指出,“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五七年,在经济工作和文教工作中产生了教条主义”,[4](P368)并强调应当在学习苏联及其他外国长处的基础上,采取学习与独创结合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在进行农业改造时,采用了有别于苏联的农民互助模式;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通过使资产阶级的生产增长提升社会的生产力。同时,关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就“社会主义整个经济体制问题”作出了重点讨论,提出要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不仅要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还要改变现存的以行政方法管理经济的方式。1964年1月进一步强调,“要学会按照经济办法改进工业管理体制”,[5](P302)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奠定基础。

其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解放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6](P236)市场经济只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7](P373)在全社会范围内解放了思想,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重新认识,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指明了道路。

复次,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继承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针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指出更新计划观念,必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也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建立和运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规划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最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条件下,指出改革开放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一方面,经济运行出现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即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容易造成大规模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在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国际资本的波动会随时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安全,为此要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的本领。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历史为构建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夯实了历史根基。

二、习近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历史和时代课题首次决定“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来,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已经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必由之路。学术界对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给予极大关注,从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发展格局等多元视野下展开了讨论,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思想理念、政策取向、实现路径、深远意义等方面的成果,但对习近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论述核心要义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拓展。

(一)时代要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习近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期诞生的思想内容。中国开放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鲜明指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给不同产业和群体带来了冲击,应当建立更完善的经济新体制以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立足中国新时代开放型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习近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论述应运而生。

首先,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功实践决定了“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有限开放、扩大开放、全面开放和深化开放四个阶段”,[9]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全面发展创造了机遇。从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的区域性建立形成沿海开放经济带,到中国内陆城市相继打开大门,对外开放的深度全面拓展,中国开放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如2006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14年服务贸易全球排名跃居世界第二等一系列成就,对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从初步确立到不断得到巩固,也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其次,不协调不平衡是我国发展的长期问题,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是破解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遇到过许多挫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渐进入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期,但“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10]的问题仍旧存在。习近平对此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判断,指出新时代需要构建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将中国经济发展融入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之中。一方面,要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吸引外资助力东北工业基地、农业基地的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为建立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一条新时代的道路。

最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增强,中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于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全球经济与贸易长期处于增长乏力的不良状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贸易投资保护政策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导致新一代贸易投资规则迟迟悬而不决,加之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衡的影响,全球经济的良性循环受到阻滞。这一背景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上升,尤其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再创新高。因此,中国主动承担起破除贸易保护主义与利益分配不均的历史使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内陆和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为不断实现人类共同价值贡献力量。

(二)演进特征:与新时代改革和开放的实践密切相关

“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首次明确提出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指出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1]“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多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中。这一概念既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次创新,也昭示了新时代中国政治话语的创新。

首先,“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概念的建构与对外开放的国策密切相关。2019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围绕2020年经济工作,习近平指出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2]2020年8月,习近平同经济社会领域专家进行座谈,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坚持对外开放国策的要求,有助于“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13];2020年10月,习近平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时指出,打造以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特征的新发展格局要求“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4]这一系列论断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作为一项日益强调的重要论断出现在后续的讲话中。这些讲话包括但不限于2020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20年11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20年11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上的讲话;2020年11月,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发言;等等。这些讲话、发言和演讲等把中国“将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15]促进对外开放的宣言传达给中国和世界的全体人民,表达了中国为世界繁荣贡献力量的决心。

其次,“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概念的发展与对内改革的进程紧密相连。2021年2月,在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时,习近平提出“要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必须“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6]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概念同改革联系在一起;2021年3月,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又一次提及这一概念,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17]的重要要求;2021年4月,在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永远不称霸”时,表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积极参与贸易和投资领域多边合作”[18]相辅相成。这一观点随后进一步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重要讲话中被强调。

最后,“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概念的成熟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启脉脉相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未来五年作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是“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19]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到国家任务的战略地位,表明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刻,重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当其时。2023年7月1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再次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要求,表明这“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1]并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明确了战略取向和策略框架。自此,“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概念建构日趋走向成熟。

(三)具体内涵:根本目标、指导原则、战略布局的体系建构

关于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习近平围绕其根本目标、指导原则、战略布局三个层面对其进行体系建构,并系统揭示了其内在逻辑。

首先,从根本目标来看,新时代以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载体。习近平指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背景下的新要求,并进一步强调要“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20]由此可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承载着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期望,又担负着促进“世界和亚太各国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20]的时代重任,具有显著的战略价值。一方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举“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军备竞赛”[18]的大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对“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现实践履。

其次,从指导原则来看,“五大发展理念”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思想统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问题。习近平在论述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对这一指导原则的遵循。习近平在论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时,一是强调要“推进贸易创新发展”,[21]体现了创新发展的意蕴;二是指出“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22]展现了协调发展的思考;三是强调要“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1]贯彻了绿色发展的要求;四是指出“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23]表明了开放发展的深入;五是欢迎世界各国“在中国投资兴业,加强经贸合作,共享发展机遇”,[24]彰显了共享发展的理念。

最后,从战略布局来看,“五位一体”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实践方案。理解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如何实践,就必须对其战略布局有科学的把握。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习近平三次在亚太经合组织上的发言中,明确指出中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从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维度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明确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应当在“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五位一体”作为战略布局,习近平一方面重申了“中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方向不会变”,[25]实现了对西方单一现代化模式的深刻反思;另一方面,表明了中国正在积极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26]的发展格局,完成了对中国现代化现实境遇的系统诠释,表明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要规避西方经济体制的缺陷,又要兼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多元需求。

三、习近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要论述的实践方略

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中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明确了具体推进思路,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在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时代条件下,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关键在行动。

(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2017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要求,体现了党的领导在经济领域的落实。

首先,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执政党后的首要工作就是“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7](P42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这一首要任务的要求,“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我国经济建设实践有机结合”。[28]一方面,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越是飞速发展,就越需要“一个能处理一切所管辖问题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29](P276)来避免整个社会生产陷入无组织状态,即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进一步扩大生产力联合的范围。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西方将市场与政府机械对立的经济发展思路,让西方经济越来越陷入无解的困局。为避免这一困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困扰,习近平鲜明指出,党的集中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30](P61)

其次,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经济发展实践中,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丰功伟绩的经验总结。在革命和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就开启了党领导经济工作实践的序幕。1922年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的建立、1927年土地革命的开展、1956年和平的经济改造等实践,成功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任务。在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在这一时期,我们党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结构,推动中国成功“富起来”。在新时代阶段,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统筹推进五大建设,在理论上科学回答高质量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快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向。

最后,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新时代党领导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进路提供了依托。一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始终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思想不动摇,在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党的顶层设计作用,在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将党中央关于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到位。二是围绕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30](P321)完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锚定经济工作的总方向,规划各级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定期分析经济形势,适时调整领导方案。三是不断提升党领导能力水平。习近平指出,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关键。党在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中,要强化调查研究,不断增强经济分析的专业化能力;要养成问计于专家的习惯,不断提升经济决策科学化的水平。

(二)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进行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洞察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加深的国际经济形势,敏锐捕捉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上演一般规律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创造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首先,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胸怀天下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开放性。当前,世界经济在逐渐走向复苏,但仍然面临着“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31](P471)等现实困境和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贸政策制定、环境治理的“强权政治”。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胸怀天下,意欲打破现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秩序,倡导建立新规则新体制,如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动促成G20完成长期协调机制的转向等。2022年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将习近平经济思想概括为十三个方面的科学内涵,标志着习近平经济思想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为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指明了与各国共同繁荣的道路,旨在让全球化更好惠及中国的每个区域和全体人民。

其次,习近平经济思想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奇迹,启示着未来中国经济新体制的建设必须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经济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同时,在实践上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23年上半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资本金保持净流入;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20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更高水平开放在不断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布局。2023年7月17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指出,2023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593034亿元,同比增长5.5%。[32]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表明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科学的指导思想,未来中国经济新体制的建设需要在这一科学思想的指引下系统推进。

最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进行理论创新。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所处阶段和水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不是既定的、封闭的系统,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开放性思想体系。尤其“国内国际双循环”命题的提出,直接展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开放发展观的创新。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系列论述的提出,从根本上完成了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扩大对外开放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无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31](P199)的时代背景下对新开放发展观的又一次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应当继续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进行守正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三)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现代化

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告诉我们制度问题至关重要。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的之一在于“通过开放促进我们自身加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33]由此可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意味着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倒逼改革,即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进一步破除妨碍开放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弊端,不断推进制度现代化。

首先,推进制度现代化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随后总结提炼了我国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工具。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4]表明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制度中还有许多不适应、不完善之处。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背后“是改革不平衡不充分”。[35](P74)同时,这一主要矛盾又是人民内部的矛盾,需要通过改革的方式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基于此,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设计和发展国家制度,不断推动制度现代化。

其次,推进制度现代化是跳出“历史周期率”制胜法宝。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人民监督政府”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习近平创造性提出“自我革命”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而要实现党的自我革命,必须要构建一套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制度体系。为此,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立场、丰富依法治理的制度形态,为推进制度现代化拓展了空间。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36](P112)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六个方面勾勒了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居于首位,表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基础性地位。

最后,推进制度现代化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思路。制度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化、法治化、开放化,围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一是推进外贸发展体制市场化,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建立进口促进体制机制,加强出口管理服务制度改革,促进贸易深入市场化发展。二是优化开放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着眼国内,持续推进每季度分析研究经济形势的制度,提升行政工作效率、创新管理机制;面向国际,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更大程度与国际接轨”;[37]三是对标全球最高开放水平形态,打造高水平开放的引领示范区。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等,以制度现代化创新驱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

猜你喜欢
开放型高水平体制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