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雅 张 凯
1.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合署) 江苏常州 213001;2.江苏理工学院经济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
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人才培养战略担负着未来人民教师的教育任务,应当以全面掌握教育学科理论、教育实践技能和课程教学技能为主要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起师范生培养的重任。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是集中实践环节中最为重要的能力培养,需要重点关注,然而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的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师范生的实践实训能力相对较弱,在进入工作单位后无法迅速进入角色,已成为师范生高质量培养过程中的短板环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需要依据各个学科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不同类型的师范生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有不同的建设目标和运行机制,本文主要以小学教育类师范生实训基地为例进行研究,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实训基地建设的运行机制。
学界对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经历了实验室+校办厂、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室+实训车间、实训基地几个典型阶段[1],学者对实训基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设模式、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三大方面。
(1)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姜燕宁等研究了城市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将其分为学校型、政府型、企业型、校企合作型、政企合作型和政府、企业和学校六种模式,并分析了各自的运行机制[2];(2)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林小兰分析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3];袁锡明通过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可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4];张羽等分析了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点、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5];闫宁分析了宁夏职业教育基地共享资源管理运行机制[6];(3)实训基地保障机制。郑山水等分析了高职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式与保障机制[7]。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对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的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三个大方面,但普遍存在宏观层面的研究居多,对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不够系统不够完善的问题,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训基地的研究较为少见。为了促进高校的新文科建设,深化落实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特别是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经费的投入不足是瓶颈因素。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来源一般是由学校自筹,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往往偏向于头部理论型研究高校,造成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经费严重短缺,特别是投入至实践实训基地的费用少之又少,学生在实训模块的训练无法达到毕业和实训要求,同时学校内现有的实训基地一般规模不大,投入较少,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条件受限,实训实验设备匮乏,管理不够规范,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应用型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瓶颈因素。
当前实训基地管理权属较为混乱,教务处、学工处、各学院、课程教师等多部门交叉管理,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组织和专职人员管理实训基地,权责不明,缺乏沟通,出现教学情况或其他问题后又开始相互推卸责任,严重影响了高等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和要求。同时,大部分学校仍是实验室性质的管理模式,管理较为分散,权责不明,学生无法在实训基地的实训中掌握专业技能,不能完成学校人才培养和市场用人需求的无缝接轨。另外,当前许多实训课程的实训内容只是书本理论知识的简单重复,部分课程依旧是十年、二十年前的内容,人才培养的实训能力和人才市场中的岗位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技能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保证人才在培养阶段内充分掌握某种特定的技能,而通常这种技能需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够直接使用,因此校外实训基地不可缺少,例如在小学教育专业中,校外的小学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技能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一线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掌握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的一手经验,对未来就业有很大帮助。然而当前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层次普遍较低,深度不够,融合程度有待加强,特别是在紧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多数实训企业只求能够直接使用的人才,而忽视了对实训内容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对人才的全过程培养参与过少。
当前我国尚没有专门培养实训类师资的师范院校,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训类师资队伍大部分由相应课程的授课教师兼任,专职实训类课程教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同时多数实训类教师是在教学科研岗或其他专业转评而来,理论功底扎实,但实践能力较为欠缺。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既需要讲授实践操作知识,还需要具备实践操作技能,这样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实训基地作为培养人才的平台,需要集合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努力搭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政、行、企、高多方共同培育,发挥合力作用。
第一,政府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建设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要尽快搭建平台,促进校企联合,制定一系列政策,引导政校企三方联合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使企业成为实训基地的支持者和受益者。政府要发挥资金保障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资金保障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保证,增加实训设施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将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专项经费。
第二,企业要发挥好实训基地的依托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的关系天然密切,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企业等主体建立研究基地,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和企业的关联极为紧密,鼓励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
第三,高校要发挥好实训基地的主体作用。为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需求对接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重点关注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工作,保证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因此高校要发挥好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作用,紧跟社会和市场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培养“订单式”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
共享式师范生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建立校企资源管理联盟,统筹资源,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改善实训条件,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开展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用,从校内和校外两个角度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有效策略。
校内教学型实训基地建设。首先,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作为校内教学型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高校要提前谋篇布局,结合高校所在区域发展规划和学校本身定位、特色和学科专业现状进行实训基地的设计和规划。校内的教学型实训基地要围绕不同学院、专业、学科和课程的要求进行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上要突出实践性和时代性,建立实践教学的监控体系。其次,要做好专业培育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对接,校内实训基地要仿照实际流程进行实践教学,贴近行业生产和服务,针对小教专业的师范生培育,就是要营造出和实际工作环境类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师范生实践基地具有高度的仿真性,真正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首先,在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要选择合适的单位作为合作对象,优先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并能够切实贴合学生实训需求的企业,从而满足实训基地对实体资源和实训场所的需求。其次,要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让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推广和宣传实训教育中。最后,要开发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实现多种专业的实训功能,满足多专业的实训场所诉求。
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立在区域经济基础上,服务于区域经济的一种开放式、共享式、合作式的综合型实训基地。由政府引导,企业依托,整合区域范围内的优质资源,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多功能,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为一体。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是将实训内容和生产实践内容结合的载体,要根据本区域社会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人才加持作用。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要能够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社会培训人员提供实训场所,实现全方位开放,最大程度发挥资源共享规模效应,实现服务社会、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现资金、人才、设备、资产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有效支撑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双师型”教师对促进实训基地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双师型”教师不仅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而且还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践技能过硬,能够设计实训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实训基地的主力军。首先,要加强实训教师的优化配置,探索合理有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加强常态化的校内校外培训任务,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内训练、校外培训、外出进修,交流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其次,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要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大力打造校企合作模式,强化深入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地选派实训教师到企业和行业一线进行顶岗培训和顶岗实践,通过实践深入了解教学内容和实际的结合与差异,达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加大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兼职教师一般来自行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通过他们可以将课程和生产实践紧密集合起来,不仅能够将理论付诸实践,而且培养的人才也更容易让市场和用人单位所接受,兼职教师也可以逐步转变为专职教师,补充“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