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劳动教育观的内涵意蕴及实践路径

2023-12-26 02:50邵珠平
科技风 2023年33期
关键词:教育观劳动育人

邵珠平

山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7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效实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探索一种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对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给予指导,使其取得实效。而这种先进的劳动理念,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大劳动教育观。

一、大劳动教育观的内涵意蕴

对于大劳动教育观,学界有关研究并不多,并无统一说法。有学者认为,大劳动观下的教育是这样一种状态:它不期望未来把劳动作为职业,也不寄托当下把劳动作为课程,它是一种自然存在,一种自在环境,一种不受人为干预的自然氛围,即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因劳动而存在,且存在于劳动之中。也有学者认为,大劳动教育观非常重要,提出“劳动教育涉及方方面面,要真正落地,必须树立大劳动教育观”。[1]

本文认为,所谓大劳动教育观,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打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单一教育方式,以系统思维设计劳动教育推进路径,充分整合劳动育人因素,形成育人合力的理念。

与传统劳动教育观相比,大劳动教育观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大劳动教育观打破传统劳动教育观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和灌输、强制性的教育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既关注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又关注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实现“有劳有教,劳教结合”;改变传统劳动教育仅靠学校“单打一”的做法,强调出“组合拳”,倡导家庭、学校、社会多主体协同育人;打破传统劳动教育时空的限制,倡导改变各个学段“各自为战”的教育状态,强调劳动教育的“一体化”,扩大劳动教育时空场域;打破传统劳动教育内容单一的做法,倡导劳动教育课程化、实践化、德育化、学科(专业)化、文化化和学术化,形成劳动育人合力;打破灌输式或者纯劳动式的教育方法,倡导劳动教育的方式要体现适应性和创行性;反对劳动教育的单一评价模式,倡导实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二、大劳动教育观的实践路径

大劳动教育观的核心是育人。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育人的价值,就要从“大”上下功夫,构建系统全面科学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

(一)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

1.要发挥家庭对于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

孩子出现的轻视劳动状况,往往与家长不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及教育方式相关。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扣好劳动的第一粒扣子。一方面,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勤劳致富”的道理,匡正错误思想;另一方面,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参加劳动提供机会,训练孩子的劳动技能,逐渐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

2.要发挥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青少年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劳动教育中应该承担主体责任。“劳动教育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强国富民、事关治国理政,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战略部署”[2],学校要从这一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制订本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从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编写劳动教育教材、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锻炼、壮大师资力量、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好劳动育人工作。

3.要发挥社会对于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

首先,各地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制定本地劳动教育文件,对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指导,并进行监督。其次,各地共青团、工会、志愿者协会等群团组织要利用自身联系范围较广的优势,协调各方力量,为青少年深入养老院、福利院等场所参加服务性劳动提供支持。最后,各类社会媒体特别是学生喜爱的各类新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弘扬正能量,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优秀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在青少年中营造良好劳动氛围。

(二)扩宽劳动教育的时空场域

1.从教育的时间维度看,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

大劳动教育观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把大中小学生看成一个整体,“从时间维度建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强调根据大中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教育目标,因学段差异而分门别类地实施劳动教育”。[3,6]

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大中小各学段对于劳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不尽相同。第一,对于阶段性目标,中小学劳动教育侧重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强调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而高校劳动教育侧重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各种能力,强调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因此,在劳动实践中,中小学要侧重对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而高校要侧重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第二,对于知识的讲授,中小学劳动教育注重讲授“是什么”,而高校的劳动教育注重讲授“为什么”,探究性、学术性较强。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劳动教育各学段的有效衔接,既要避免出现不适应学生认知特点的劳动教育,又要根据教育规律,注重劳动教育目标的递进与提升,在不断强化中实现育人效果。

2.从教育的空间维度看,大劳动教育观强调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劳动教育相互配合

一方面,课内、课外要相互配合。在课内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积极劳动精神和通用劳动科学知识的教育,同时进行必要的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劳动法规教育,做好劳动实践指导教育;在课外要配合课内教学开展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而又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感。

另一方面,线上、线下要相互配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对于师资有很高的要求,而当前的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又是影响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整合校内外的师资力量开展教学。而目前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好满足劳动教育对于师资的需求。学校可以在智慧化教育平台精选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针对薄弱环节,尤其是理论教育环节,可以借助外部力量,精选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补齐短板;对于一些传统优势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做好线下教学,凸显本校的劳动教育特色,保证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三)构筑“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融入体系

1.将劳动教育融入通识课程,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化

首先,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尊重教学规律,符合各个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形成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其次,教师要根据“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劳动教育目标,制定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中心,探索劳动教育创新方法。同时,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和优势。要“结合不同地区和学校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发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4,7]

2.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锻炼,实现劳动教育实践化

开展好劳动教育要避免出现“有教无劳”的状况。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劳教结合的教育。理论学习重在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识积极的劳动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实践锻炼重在劳动知识的检验和劳动能力的提升,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经实践检验的实际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要参加必要的劳动锻炼。

3.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劳动教育德育化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立德树人价值旨归,在内容方面也有共通性。因此,高校实施劳动教育“还应坚持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要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劳动理论知识、提高劳动技能水平,还要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念塑造、劳动情感培育,强化劳动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5]从知识讲授的角度看,在思政课程中,要挖掘其内涵的劳动元素,要让学生理解劳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同时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实践锻炼的角度看,学校团委、学工等部门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可以与各种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同步进行,实现双向育人。

4.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专业)教育,实现劳动教育学科(专业)化

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新时代劳动教育离不开学科的支撑……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价值观,不断突破融合课程的重难点、关键点,以强烈的责任感、扎实的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的劳动技能,健全学生的劳动品格。”[6]因此,在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等基础学科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结协作意识等劳动品格。在高校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程中,要提炼其内涵的劳动教育元素,同时要开展各种专业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5.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劳动教育文化化

校园劳动文化建设,让学生身临其中就能受到积极影响,可以增强劳动教育的效果。比如,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学校倡导“不会种菜,不算学生”,并提出“不会烧饭,不得毕业”的口号,其实就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因此,学校一方面可以利用各种有形的建筑设施,如劳动广场、劳模雕塑、劳动展厅等,让学生沉浸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制订劳动素养养成计划,形成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还可以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优秀毕业生等优秀劳动人物来学校做报告,激发学生向优秀劳动者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四)注重劳动教育方法的创新性

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既要根据学情,同时也要关注课程的性质。从课程性质上来说,劳动教育本身是一种集体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集体而劳动,为集体创造物质财富,为集体服务——这些都是集体在劳动中的相互关系的极重要的因素,缺少这些因素就不可能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劳动教育的这种集体教育性质,决定了要选择与之相符的教学方法。因此,可以探索使用以下三种方法展开教学:

1.对于通用劳动科学知识的讲授,可以使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劳动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教师一味地理论灌输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产生思想碰撞,对于疑难问题,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加深学生对于相关问题的理解。

2.对于劳动实践项目,可以使用项目式教学法

劳动教育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教育,同时又内含趣味性、挑战性,适用项目式教学法。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项目小组,并布置诸如创意产品制作、创新方案撰写、创新活动策划等项目,项目小组自主制订并实施计划,教师对于每个项目小组进行指导和考核,项目小组内部也可以相互评价,激发其完成劳动项目的积极性。

3.对于劳动情感培养、劳动能力提升,可以使用体验式教学法

劳动教育的体验式教学法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纪念馆,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优秀劳动人物,同时可以利用最先进的5G、VR等技术,还原展馆场景或劳动场景,让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获得情感体验。另一种是操作体验,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中心等场所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真实本领。

(五)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最主要的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展开:

1.评价方式多样

评价方式要坚持短期表现与长期成长相结合,要把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和劳动技能的提高看作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既要看学生在某一个项目、任务、学期中的表现,又要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劳动成长档案;既要看中学生的平时表现,又要从某一学段整体给学生以合理评价。教师要利用好评价结果,对于劳动教育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表彰,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予合理指导。

2.评价主体多元

劳动教育的评价主体,应当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劳动科学知识的评价,要以教师为主。对于由小组完成的任务,可以采取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日常生活劳动的评价,可以参考家长的评价意见、学校管理部门如后勤部门的评价意见;对于生产劳动的评价,可以参考学校创新创业部门、实习实训教师、实习场所或基地负责人的评价意见;对于服务性劳动的评价,服务对象的评价意见可以作为参考。

结语

总之,教育主体的多元协同、教育时空的拓展、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多维,都体现了大劳动教育观之“大”。大劳动教育观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才能达到培养劳动观念正确、劳动精神面貌良好、劳动技能出色,同时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时代新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教育观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热爱劳动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论王十朋的教育观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G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