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星星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在山地中的体现
山清水秀、深山密林、湖光山色……当我们提起“山”,往往容易把它与其他自然元素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山地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林、田、湖、草等不同生态系统构成的复合体。山地的光照、热量、水分、土壤、生物等元素相互协调、平衡发展,形成一个稳定、可持续的生命共同体。相对高度较大的山地,从山麓到山顶由于降水、气温、光照、土壤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山地自然带,为不同的动植物提供栖息的场所。如从山麓的热带雨林到山顶的高山草甸,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因此,可以说山地是自然地理整体性与差异性的重要体现。
山地因为地形的突出特征,影响气温和降水等,水热条件的变化就会影响植被的变化。一般来说,土壤、水分和热量等条件共同影响植被生长,但三者对植被类型和习性的影响侧重点不同。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植被会越来越稀疏,植被类型的演替顺序一般是乔木、灌木、草本、荒漠。如果土壤水分过多,就会有草甸发育。随着热量的减少,植被类型的演替顺序一般是常绿林、落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二、高考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考查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内容是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内容,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涉及。尤其是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视角,某地植被特征、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高考地理试题往往涉及两种问题,一是直接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区域地理要素的区域特征,或某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其他地理要素或其他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二是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评价某项人类活动是否合理。高考地理试题往往结合起来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前侧重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转向侧重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垂直自然带谱名称与分布到雪线、林线,考查越来越深入、细化。
【例】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
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
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
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2.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东南季风
B.局地环流
C.山地坡度
D.土壤肥力
解析:本题以大兴安岭中段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为载体,创设学习探索情境。试题主要考查影响植被类型的地理要素、地方性分異规律等知识点,考查考生的图文信息解读能力及判断推理能力,体现了高考试题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第1题,与草原Ⅱ相比,草原Ⅲ分布区海拔低,位于山麓洪积扇(扇缘)处,此处地下水埋藏较浅,水分条件更好,由此排除A项和B项。平台以下的草原Ⅰ位于草原Ⅲ上部,其水分条件应比草原Ⅲ差。察尔森以上草原Ⅰ的分布上限大约在600米,其上开始有森林带发育,而森林分布区的水分条件应好于草原分布区。由此推断,在600米以上地区,随着海拔增加,该山地东坡对东南季风抬升作用明显,降水量增多,开始有森林带发育。与草原Ⅱ相比,察尔森以上草原Ⅰ分布海拔高,地形对水汽抬升的影响更大,且邻近森林带,可以接受森林带的径流补给。据以上可以推理出草原Ⅰ的水分条件应该好于草原Ⅱ。综上可以得出C项正确。
第2题,平台到察尔森之间的草原Ⅱ分布区海拔较低,地势平缓,对东南季风的抬升作用弱;同时,受长白山对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的阻挡作用,到达该地的水汽不多,该区域夏季降水量不大。冬春季,草原Ⅱ分布区处于西风的背风坡,且地势低平,焚风效应明显,降水少,蒸发强。综上分析,受局地环流的影响,草原Ⅱ分布区水分收入不大,支出量大,水分条件差,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