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媛 邱泽林
摘要:目的:城市街区公共空间是儿童活动频率最高的场所之一。然而,当下城市街区公共空间缺乏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设计的、符合其行为活动特征的场所,缺乏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环境需求的关注,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文章旨在提出更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设计策略,为儿童友好型街区公共空间的建设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方法:文章基于儿童视角分析其现存问题,结合儿童的行为活动特征,提出儿童友好型街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对街区公共空间设计进行探析,并将城市街区公共空间分为三大类:近家型街区公共空间、通学型街区公共空间以及休闲商业型街区公共空间,并对通学型街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进行深入探析。结果:文章通过分析儿童的行为活动特征,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街区公共空间的五条设计原则:安全性原则、舒适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便利性原则以及趣味性原则。根据设计原则,探析儿童友好型街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包括街区交通设施设计策略、街区公共空间要素设计策略以及儿童游戏设施设计策略。结论:文章提出儿童友好型街区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与策略,以期为儿童提供一个符合其行为活动特征的成长环境,为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儿童友好型城市;街区改造;公共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3
0 引言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次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人们对儿童的需求更加重视。根据2022年全国人口数据普查报告,我国约有城市儿童人口1.6亿,占全国人口的12%,儿童数量较多[1]。街区公共空间等户外场所是吸引儿童游玩的主要场所之一,与儿童的联系较为密切。然而,目前国内的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设计单一,同时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设计师更多是从成人的视角审视当下的公共空间,设计中缺乏以儿童为主体的公共活动场所,忽略了儿童的需求与感受。因此,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使城市街区公共空间更符合儿童的需求,对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街区公共空间现状
城市街区公共空间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近家型街区公共空间、通学型街区公共空间以及休闲商业型街区公共空间。其中,通学型街区公共空间与儿童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本文以通学型街区公共空间为例,针对儿童的行为活动特征,对街区公共空间进行探析。
1.1 通学型街区公共空间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街区公共空间大多紧邻马路,车流量较大,加上儿童的体型较小,注意力更分散,儿童比成人更难被机动车驾驶员发现,同时也更难发现迅速驶近的机动车,因此,街区公共空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1.2 通学型街区公共空间设计缺乏趣味引导性
街区公共空间作为儿童游戏的空间载体,需要引起儿童的活动兴趣,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具备趣味引导性的街区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儿童兴趣,满足自身好奇心。虽然小学街区公共空间放置了一些儿童游戏设施,但是這些设施大多陈旧且单一,对于儿童来说不具备太多的吸引力,缺乏引导性。
1.3 通学型街区公共空间设计缺乏儿童视角
城市街区公共空间大多是从成人的角度设计的。首先,街区公共空间内的设施大多按照成人的身体尺度标准制作,如单杠、双杠以及蹬腿器等,没有以儿童的尺度为标准制作器械;其次,街区公共空间紧邻路边,一部分面积被用于汽车停放和城市绿化,缩小了儿童游戏的街区公共空间范围;最后,儿童作为弱势群体,难以像成人那样准确表达出对街区公共空间的需求,就算有个别儿童表达了自身需求,也容易被成人忽略。
2 基于儿童行为活动特征的儿童友好型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2.1 儿童的行为活动特征
2.1.1 儿童的生理特征
首先是儿童的身体尺度特征。儿童的身体会随着年龄不断成长,因此将儿童的身体尺度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3岁、第二阶段3~6岁、第三阶段6~14岁。三个阶段的儿童平均身高范围分别为42~89 cm、95~116 cm、112~160 cm[2]。
其次是儿童的视觉尺度特征。数据表明,3~6岁儿童平均视高约为80~105 cm,这与成人平均视高145~165 cm有较大的差别[3],儿童的视觉尺度比成人要低得多。
最后是儿童的空间尺度特征。儿童的身高尺度和视觉尺度相比成人来说都较低,面对同样大小的空间,儿童感受到的空间尺度比成人感受到的空间尺度更大。
2.1.2 儿童的心理特征
首先,儿童的好奇心强烈。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探索周围的环境。其次,儿童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儿童的天性,长期与大自然亲近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4]。最后,儿童具有色彩偏好。研究表明,相较于冷色调,儿童更喜爱暖色调,如明黄色、粉红色以及暖绿色等颜色[5]。
2.1.3 儿童的行为特征
0~3岁的儿童基本上需要成人陪伴才能行走;3~6岁的儿童可以进行走、跑、跳、攀爬等基本动作;6~14岁的儿童不仅能完成基本的肢体动作,还可以进行长时间的体力活动[6]。
2.2 儿童友好型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儿童行为活动特征主要包括儿童的生理特征、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儿童的行为特征。基于儿童的生理特征,无论是身体尺度、视觉尺度还是空间尺度,儿童都与成年人有着较大差异,儿童的身体和视觉尺度比成年人更低,对空间尺度的感受比成年人更大,在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尺度特征,设计出符合其需求的街区公共活动空间,秉持安全性、舒适性和阶段性设计原则,保障各年龄层儿童游玩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基于儿童的心理特征,要了解儿童的天性,满足其好奇心,确保街区公共空间设计的趣味性。基于儿童的行为特征,街区公共空间设计要为儿童提供最大的便利。
2.2.1 安全性原则
在儿童友好型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要确保儿童的安全。儿童友好型街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安全性原则主要分为交通安全性原则和植被安全性原则。交通安全性原则:据统计,15岁以下儿童每年因为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而出现伤残、死亡的人数超过35 000人[7],因此,交通安全性原则被列为首要原则;植被安全性原则:在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该首选对儿童没有危害的植物,避免选用有毒植物。
2.2.2 舒适性原则
设计师须从儿童的身体尺度特征、视觉尺度特征和空间尺度特征出发,考虑街区公共空间内环境与设施的尺度,设计出符合儿童生理尺度特征的娱乐设施,保障儿童在街区公共空间内活动的舒适性。
2.2.3 阶段性原则
不同年龄层儿童的行为活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须分析不同年龄层儿童的行为活动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街区公共空间设计。
2.2.4 趣味性原则
儿童往往在游戏中接触到新的空间、新的事物,学会与他人沟通交往,在游戏中茁壮成长。趣味多样的街区公共空间设计是对儿童爱玩天性的尊重,而不是簡单地摆几组一模一样的游玩设施供儿童玩耍。在街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当考虑儿童的年龄段,设计应该独具巧思,引导儿童积极使用公共空间的游玩设施,开发儿童的天性。
2.2.5 便利性原则
便利性原则分为两方面:儿童游戏便利性和成人监护便利性。一方面,儿童的主要交往对象往往是同伴,在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要设计出易于儿童共同游戏的协作性游戏设施。另一方面,儿童的出行与玩耍一般需要得到成人的允许和监护,在街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当考虑整体空间的视野是否宽敞明亮,是否便于成人对儿童进行监护。
3 儿童友好型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3.1 街区交通设施设计
3.1.1 完善交通标识设计
在街区内设计一些儿童友好型交通标识:第一,基于儿童的身体尺度和视觉尺度,将交通标识设立到合适的位置,易于儿童识别;第二,避免设计太过冷漠的交通标识,可以考虑设计一些具有趣味引导性的交通标识,如卡通交通标识;第三,简化交通标识图形,增强其含义的明确性,在设计上应该避免复杂的标识设计,鼓励儿童识别交通标识。
3.1.2 合理规划机动车辆停车点
街区内应该合理规划机动车辆的停车点,避免将停车点设立在儿童游戏的高频场所周围。例如,荷兰代尔夫特市以南的霍夫多普社区,作为儿童友好城市的积极建设者,从2006年开始,对街区内的交通体系进行了一系列促进儿童友好的改造[8]。首先是限定街区内机动车辆的出行速度为20km/h;其次,打造专用自行车道,鼓励自行车出行,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频率;最后,代尔夫特市对机动车停车点的选址十分严格,停车点必须远离儿童游戏的高频场所,减少机动车辆停车时对儿童的安全威胁[9]。
3.2 街区公共空间要素设计
3.2.1 场地与铺装设计
街区公共空间环境需要注重场地的趣味性设计。场地设计可以从平面和正统两个方面增加其趣味性。场地设计可以采用鲜亮的颜色、卡通的图案,从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强场地设计的多样性,采用微地形、攀爬架等设施,增强场地设计的丰富性;街区公共空间的地面铺装应该选择防滑、平整、耐用的材料,从而保障儿童活动的安全性,如沙地、草坪及塑胶垫等,这些材料具有缓冲功能,可以减轻儿童从游戏设施上跌落时受到的伤害。
3.2.2 植被配置
考虑到儿童的身体尺度与视觉尺度,在设计植被的过程中,应该选择符合儿童尺度特征的植物。在街区公共空间内可以选用颜色鲜艳、形状奇特、能够吸引儿童目光的植物。此外,避免选用风信子、虎刺梅等常见的有毒植物。
3.2.3 色彩选择
儿童的心理特征表明,儿童具有色彩偏好,对暖色调的喜爱远高于对冷色调的喜爱,暖色调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因此,在街区公共空间整体色调的选择上应该以暖色调为主,采用常见的明黄色、嫩绿色等颜色作为整体空间的主色调。
3.3 儿童游戏设施设计
0~3岁儿童的身心都不健全,该年龄段的儿童游戏活动需要受到家长的监护,因此街区公共空间内的游戏设施范围不宜过大,且须保证视野开阔,便于家长对儿童的监护。基于儿童的心理特征,大自然对儿童有天然的吸引力,热爱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要素来设计儿童游戏设施,如常见的沙坑、绿地草坪等。
3~6岁儿童基本具备了独立活动能力,可以进行走、跑、跳、攀爬等基本动作,好奇心强,身体好动,基础的儿童游戏设施已经无法满足该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因此街区公共空间设计可以结合周边环境,根据儿童的身体尺度,设计出满足儿童需求的游戏设施。
6~14岁儿童的生理和心智逐渐发育成熟,具备较强的独立活动能力,不再受到家长的过多监护。此年龄段的儿童不仅能完成基本的肢体动作,还可以进行长时间的体力活动,越来越追求刺激冒险的游戏活动。因此,街区公共空间设计应该合理增加游戏设施的多样性,设立一些攀爬型、探索型游戏设施,如儿童攀爬架、小型动植物探索乐园等[9]。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0~14岁儿童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以及交往特征,基于儿童的三大特征,提出五条儿童友好型街区公共空间设计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舒适性原则以及便利性原则,并依据设计原则,从街区交通功能设施设计、街区公共空间要素设计以及儿童游戏设施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策略探析,希望能为各阶段的儿童提供一个更安全、更舒适、更便利、更有趣味的儿童友好型街区公共空间,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街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靳珂.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步行空间评价体系及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9.
[2] 惠英,廖佳妹,张雪诺,等.基于行为活动模式的儿童友好型街道设计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21(6):92-99.
[3] 贾思屹,侯晓蕾.儿童友好型城市街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J].景观设计,2021(6):26-33.
[4] 曾鹏,蔡良娃.儿童友好城市理念下安全街区与出行路径研究:以荷兰为例[J].城市规划,2018,42(11):103-110.
[5] 林瑛,董璟璟.基于儿童友好的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规划策略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5):24-31.
[6] 王璇,吕攀,王雪琪,等.儿童友好型社区户外游戏空间营造研究[J].中国园林,2021,37(S1):62-67.
[7] 王楠,周建华,李旭.儿童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7):118-125.
[8] 张雪诺,廖佳妹,刘子昂,等.一米高度立体感知街道:儿童友好型街道设计探索[J].上海城市规划,2022(6):119-125.
[9] 曹春侠.城市社区公园儿童友好性评价及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0.
[10] 李爽.浅谈儿童友好型公园的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21,37(S1):80-84.
作者简介:李丽媛(1986—),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聚落、儿童友好社区、诗意景观。
邱泽林(2001—),女,湖北十堰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儿童友好型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