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学评点是一种与文学作品紧密结合的批评方式,受经学、史学等多种学术因素的影响。作为一种自觉的批评方式,评点到了宋代才真正形成,明清时发展至顶峰,主要表现为评点作品日益增多,评点对象从诗词逐步扩展至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评点家规模日益壮大,出现了刘辰翁、金圣叹等评点大师,评点家也开始用文学的眼光、评点的手法重新解读儒家经典,《诗经》《孟子》等都在其列。《孟子文评》是一部兼顾义理和辞章双重视野,从文章技法、语言修辞等角度剖析《孟子》的评点著作。此书角度新颖,内容丰富,颇有声誉,但目前学术界还未出现专门的研究成果。方法:文章通过查阅资料文献,简单介绍作者赵承谟的基本信息及《孟子文评》的版本情况。结果:文章以乾隆三十五年贻燕堂印本为研究底本,分析其评点体例及内容,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究《孟子文评》的评点特色。结论:赵氏采用随文批评的方式,逐章、逐句评点《孟子》,其评点内容细致全面,常常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且多使用形象化的比喻进行评点,大大提升了文学性和可读性。
关键词:赵承谟; 《孟子文评》;文学评点
中图分类号:I206.2;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03
自明《苏批孟子》问世以后,不断有评点家受其启发,从写作技巧、藝术风格等方面逐章、逐句解读《孟子》,涌现出了一批仿《苏批孟子》大旨评点《孟子》的作品,赵承谟的《孟子文评》就是其中之一。
1 赵承谟与《孟子文评》概述
1.1 赵承谟生平与著述
赵承谟,字襄周,号念斋,直隶安州人,清乾隆时期举人,曾任陕西庄浪县知县,《保定府志(光绪)》记载:“在邑环高山,每大雷雨必有雹伤,承谟申请上官开仓借籽,不使民播种失时。邑中有六大刁头如无名肿毒等久为民害,悉置于法,良善始安……在任劝课农桑,创立义学,未几告归。”赵承谟在任期间,重视农业,惩奸除恶,创办义学,政绩卓著,始终以百姓为本,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颇有官声。由于其执法严明,因此百姓赞颂其德,称其为“白面包公”。赵承谟生平十分仰慕孟子,对其人、其书都颇为赞赏,曾于《序》中谈道,“余读孟子书,慨然想见其为人”,又于《跋》中强调,“盖心悦诚服,私淑久矣。呜呼!吾舍孟子其安从哉?”。赵承谟极为敬慕孟子的学问人品,想借析《孟子》之文法,昌明其义理,因而沉思细研,著《孟子文评》,除此书外,赵承谟还有一本《地理源流》流传于世。
1.2 《孟子文评》的成书年代及版本
赵承谟的《孟子文评》大约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最早于乾隆三十五年开始刊行,今存版本目前所见共4种:一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以及嘉兴市图书馆;二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贻燕堂印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三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蓉城刻本,现藏于重庆图书馆;四是民国五年(1916年)上海晋益书局石印本,现藏于南京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以及上海图书馆。
笔者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贻燕堂印本为研究底本,此本为线装,封面页印有书名,扉页为左、中、右三栏结构,中刻大字书名《孟子文评》,右上方刻有“太史杨抡升先生鉴定”字样,左下方刻有“贻燕堂藏板”字样。版式为白口,左右双边,半页9行20字,正文有小字,上栏有眉批,断句处皆刻有句读,版心有单黑鱼尾,鱼尾上方刻有书名《孟子文评》,鱼尾下方刻有页码。
1.3 《孟子文评》的评点体例及内容
《孟子文评》正文前是3篇序言,除赵承谟所撰自序外,还附有陈风、冉谨二人为是书所撰之序,正文后是赵承谟所撰的《跋》。此书的篇章排列次序沿袭了朱熹的《孟子集注》的排列方式,自《梁惠王章句上》始,于《尽心章句下》终,与朱熹的《孟子集注》完全吻合。每章正文前先标明章序,如“公孙丑下之十二”,第一章除外,第一章标总章数如“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此书属于评点著作,其体例与明清小说的评点类似,随文批点,既有批语,又有批点符号。评点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样式,其主要特征是在正文边或天头上有评语或点圈[1]。评点涉及评语和圈点符号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文评》所用圈点符号主要有重圈、顿点、密顿点、单圈、连圈,其作用是标出文中精彩的部分,提示重点,以引起读者注意。在文中这些圈点符号会配合批语一起使用,有时也存在只有圈点符号无批语的情况。批语按照所处位置划分有眉批、旁批、夹批、尾批等多种形式。赵承谟则采用了旁批、眉批、尾批相结合的方式对《孟子》进行评点。
旁批,这种形式遍布在《孟子文评》中,几乎每章皆有,其批语位于正文文字旁边,由于行与行之间的空间比较狭小,因而旁批内容往往比较精练、简短,短则两三字甚至是一个字,长则十几二十个字。其评点内容往往针对具体的文句,并且常用圈点符号将所评文字标示出来,如《孟子·梁惠王上》“人皆谓我毁明堂”章,在“夫明堂者王者之堂”句“王者”二字旁使用了两个重圈“◎”,并旁批“特提王者”。在《孟子文评》中,旁批的内容主要是揭示文章的起承转合、行文节奏、伏应断续。
眉批,批语位于正文上方书眉处,相较于旁批来说,并不受空间限制,批语长短相对较为灵活,字数可多可少,多则几十上百字,少则两三字。其评点范围比较广,既可针对整章内容评点,又可单就文中相关字句进行评点。其评点内容也比较自由,文章的谋篇布局、详略繁简、笔法、篇章要旨、句意串讲等都有谈论,如《孟子·万章上》“舜不告而娶”章的眉批,“此段问详而答略,下段问略而答详,任意错综,悉归自然”。眉批内容比较分散,更像是“随笔”,笔触跟随作者的目光思绪,想到什么便记下什么。
尾批,位于章句末尾,因而其字数不受限制,篇幅较长,其内容是针对整章作品的评论,逐句评点,有时还会重复旁批、眉批的内容,对其进行详细解析。此处可以分析关键、疏通文义、分析文法与文风、发表议论等,所评内容与眉批的范围高度重合,但相较于眉批,尾批内容往往比较集中,更具条理性。如《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的尾批:
一片大文洋洋洒洒,累千余言,而实叙正文处,只老吾老三句,前面保民而王,是心足王与后面发政施仁,制民恒产俱归结在此。直言之,本数语可了,文偏千百言不放之了,前不遽入,后不遽收,作多少盘旋击宕纵横跳跃之笔,其放之也,有万斛之重,其揽之也,有千斤之力。忽纵忽擒,忽断忽续,忽离忽合,忽而细雨轻风,忽而翻江倒海,令读者几目眩耳聋,而作者实气静神安,其中提线藏针埋伏照应,俱极细腻,而且枝连叶接,脉聚筋凝,句句精严,字字不苟,真文章之雄也,后来善学孟子者,惟一老泉,然就其文,细细读之,尚有可增减处,惟孟子一字不可更移,是知学孟子者,终不如孟子也。
此段文字对《孟子》文章写作技法之妙极尽溢美之词。赵承谟先分析出此章主旨在“老吾老”三句,认为前后文皆照应此句,然后分析行文脉络及文章技法,文章大意本三言两语可以说完,却极尽错综变化之妙,铺排的同时处处照应,“脉聚筋凝,句句精严,字字不苟”,衔接自然,最后发表议论,赞叹孟子写作技法的高超。
2 《孟子文评》的评点特色
2.1 细读文本,重点突出
赵承谟评点《孟子》极为细腻全面,往往采用随文评点的方式,逐字、逐句、逐段、逐篇进行分析,于关键处还能不厌其烦地重复,让读此书之人,往往能很快把握住重点。他一方面讲析其义,一方面讲析其法,他写道,“往日读孟子明其句读不知其义理,后来讲究义理而不晓其文法,文法者义理之所以昌明也,不晓文法并其义理而亦茫然矣……因文法而求义理,文法愈新,而义理愈著”。显而易见,赵承谟认为分析文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旨趣。但他并非每篇都疏解文意、分析章法,对于那些文意易于理解而结构复杂的文章,他就专讲文章技法;而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文章,他便注重分析章旨、阐明道义;当然,对于义理与文法都非常精彩的文章,他便二者兼重。总之,他所评析的内容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会精讲重点部分[2]。有时他甚至会于文中指点读者阅读方法,诸如“特举重读”“连述轻读”“熟读自见”之语,指导读者,怕读者不能掌握关键。如《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的尾批:
将求富贵利达者情状,借齐人行乞描写出来,又从齐人生出妻妾问答,渲染委屈周至,观之者无不欲笑欲哭欲杀欲割而不自知,其平昔异时,昏夜乞哀,骄人白日,其态其情更什佰于此者,其为人所欲笑欲哭欲杀欲割更当何如也,读斯文必须深自警醒,勿作传奇略过,乃不负吾孟子悯时嫉俗,转贪为良之苦心。
齐人行乞度日,却向妻妾吹嘘夸耀,孟子借此寓言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的无耻之徒。赵承谟读此章,提醒读者不要仅当传奇故事一笑而过,而要理解孟子的深意,并要以此警醒自己,不要辜负孟子的良苦用心。赵承谟读至深有感悟处,也不免会发出“吾愿与天下深思之”“愿与天下有志者共勉之”之叹,时时提醒读者把握孟子之文的精髓,深思领会其中的深意。
2.2 浓厚的评点情感
赵承谟读《孟子》常置身其中,并且往往有感而发,写出了不少流露真情的句子,其评点之语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如《孟子·离娄上》“求也为季氏宰”章,此章孟子揭露了战国时代那些不行“仁政”的诸侯为了争夺土地、聚敛财富而犯下的滔天罪行。孟子言辞激烈,极为愤慨,认为这些人处以死刑都不足以赎罪。赵承谟读至此章,见此“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之情形,深深代入自我,在此句旁连评“惨极”“惨语,不堪卒读”,又有眉批“先以富国引出强兵,叙强兵处,惨目伤心,真堪堕泪”。由此可见,赵承谟情感充沛,并且毫不吝啬表达,读至伤心处,往往不忍洒泪。如此还不够,又于尾评写道:“唐诗云:‘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云‘可怜无限河边骨,尽是深闺梦里人,千古伤心未必如战国之尤痛也。”
又如《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为世子”章,此章围绕滕文公向孟子请教展开,孟子趁机向他灌输“仁政”思想。赵承谟评此章时,有眉批曰:“文公为世子,有此举自是战国第一君,得承孟子教,幸有时势可乘,何难致王,独无奈其国小而无能为也,惜哉!”赵承谟读此章,认为滕文公作为世子能主动向孟子请教,说明他能理解尊重孟子,再加之他能受孟子指点,滕若是大国,则滕文公实现“王道”并非难事,但无奈滕乃小国,国力衰微,现实条件难以支持,因而不免为此惋惜。又有尾批:“孟子挺亚圣之才,遇文公愿治之主,往复开导,急欲见之行事,而为国势所屈,不能大展其业,孟子亦预知滕之无能为也。故常谆谆于齐梁之间于滕不甚介意,而滕卒以就亡,孟子亦自此老矣,岂其天之终未欲平治天下乎?读至此不禁废书三叹!”惋惜更添一层。
2.3 形象化的评点语言
纵观全书,赵承谟的评语都极富文采,为了易于读者理解,常常使用形象化的表达畅论《孟子》纯熟的语言技巧及巧妙的行文构思。试举几例:
例1:前两段文字极力纵跌,正喻夹发,奇辟生新,可谓雷雨大作矣,后忽余波荡漾,转而为清风淡月,文章异境真有倏忽变换之奇。(滕文公下之四)
例2:文字从正面多疲劳,旁衬易醒,说了旁面再及正面,借染可以生新,如此文前段是也。其寒萌等字,离形顾影极移花接木之奇,更有略去正意,只说旁面即旁面暗醒正意,如月印波心,竹摇窗影,在不即不离间,令人意会而神明者,此文后段是也,而鸿鹄一喻竟似梦中解梦,戏上演戏尤有奇趣可玩,收语藏锋犹如飞鸟依人,情致婉别,淡极妙极。(告子上之九)
例3:中间忽起出一堆奇峰怪岭断而后续具有天崩地塌之状,虽事景之变态都成文字奇观。(万章下之九)
这种形象化的表达常出现在赵承谟点评文法所呈现的表达效果中,极富文学性。总体看来,赵承谟多用比喻,并且常常使用自然景观、自然现象来比喻。其所用比喻“有古柏高松挺然孤立之状”“如操利刃一割两断”之类,都是为人所熟知的自然景观、自然现象,一方面这类比喻使文辞优美隽永,意境更加朦胧深远,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另一方面这类比喻又比较日常化、生活化,读者不会觉得晦涩难懂。总而言之,这种比喻式的评点极为传神,在给予读者想象空间的同时,拉近了读者与评者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感同身受,加深了读者对《孟子》散文艺术的理解,提升了赵承谟评语的可读性[3]。
3 结语
《孟子文评》主要是以文学和经学的眼光看待《孟子》的著作,其體例严整、内蕴充实而精彩,疏解文意、分析章法、申发义理三者兼之,既对《孟子》的行文脉络、行文节奏、修辞艺术作出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又深入挖掘了《孟子》的文意章旨,兼顾了《孟子》文学性和思想性的研究,并且赵承谟的评点语言形象生动、情感充沛,大大提升了此书的可读性。此文研究还具有片面性,《孟子文评》中尚有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价值颇大,对其的研究远不止于此。
参考文献:
[1] 黄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评点(下)[J].古典文学知识,2016(6):59-66.
[2] 王建军,刘瑾辉.牛运震《孟子论文》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8(3):73-81.
[3] 殷陆陆.清代《孟子》评本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马俊梅(1998—),女,四川巴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