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花馍的文化功能与现代变迁探析

2023-12-25 22:40:35李煜洁张兴春
艺术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文化产业

李煜洁 张兴春

摘要:目的:晋南花馍作为地方传统食品,代表了晋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其在制作工艺、原料选择、造型等方面传承了当地的历史传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文章通过分析晋南花馍的文化功能,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情怀与艺术内涵,旨在更好地推动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并为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有效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法:文章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收集整理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功能与现代变迁的相关资料,挖掘其中的重要理论,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其次,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晋南花馍作为主要研究案例,对晋南花馍的文化功能及现代变迁展开深入研究。最后,采用访谈法,对晋南花馍生产地进行调研,以此获得一手的调查资料,从而对其民俗文化功能以及现代文化功能的变迁进行分析。结果:现阶段晋南花馍的民俗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节日礼俗中,在现代背景下,推动晋南花馍文化传播以及发展的驱动力发生了改变,使现代晋南花馍文化新增了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功能。结论: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受到威胁,晋南花馍的文化功能也随着时代需求不断变迁。文章探讨晋南花馍在文化转型中的角色定位,寻找其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以此推动晋南花馍未来发展,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晋南花馍;文化功能;现代变迁;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528.4;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23-00-04

0 绪论

第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历史源远流长,这些朴实的艺术形式构成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不仅体现了审美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鲜活表达,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能够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位于山西南部的闻喜县以精湛的花馍制作技艺而闻名遐迩,花馍造型多样,色彩丰富。本文分析花馍的文化功能,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情怀与艺术内涵,有利于更好地认知与保护这一民间艺术。

花馍既根植于乡土社会,又融入城市生活,其文化功能在现代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花馍的形式和题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对当前花馍的形式和题材进行总结,展现功能转换和文化传承的意义。这对于其他地区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为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二,研究综述。花馍作为山西一种有名的民间艺术,有许多学者对其做了不同层面的研究。首先,就花馍的“非遗”传承方面,郭瑞娟的《“巧儿”山西闻喜花馍传承人研究》[1]与刑福荣等四人的《山西省闻喜花馍的传承及创新研究》[2],重点研究了花馍的保护、继承与发展现状,是了解花馍传承的资料依据。其次,就花馍民俗方面,有闻喜县文化馆与闻喜民间艺术学会共同出版的《闻喜花馍》一书[3],以及白云峰所著《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4],分析了花馍在重要节庆中的应用以及民俗含义,对本文的研究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传统造型与习俗方面,重点是对晋南花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习俗进行保护性研究,较少从新的时代角度出发,研究花馍文化在现代的功能及变迁,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研究花馍文化与新媒体的结合。因此,本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第三,研究方法。由于笔者的家乡就是花馍的产地,因此本文依靠笔者自身的过往经历,结合与花馍产业从业者进行的电话访谈,获得了一手的调查资料,从调查者的角度分析理解晋南花馍的文化价值及其现代变迁。

1 晋南花馍的民俗文化功能

1.1 节日中的花馍

1.1.1 春节:家庭新年祈愿的载体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花馍都是晋南地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人们通过制作和赏花馍,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盼。花馍不仅是呈现节庆氛围的艺术品,更是连接人们心灵的桥梁,有助于传递情感与文化,为晋南地区的春节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晋南地区流传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述职,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在今年的所作所为的传说,所以人们要用花馍祭祀送别灶王爷。人们希望灶王爷吃了蜜枣后能在玉皇大帝面前为自家多多美言,表达了人们对家庭顺利的美好祈愿。

在大年初一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祖先与天神。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生肖花馍,生肖题材的花馍通常小巧、精致,有着多样的造型,承载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景。同时,根据花馍的用途和寓意,还有期盼生活富裕的“钱串子”,祈求小辈身体健康的面羊、面鸡,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新年追求。

“在快过年的时候,我们做花馍就做些钱串子,还有鱼,年年有余,这是基本的。还有根据今年什么属相这么去做,那么兔年做兔子,牛年就做牛。”(朱雪冰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畖底镇人民政府)

1.1.2 元宵:观赏与占卜的特殊道具

在晋南地区,正月十五是赏花灯的传统节日。人们不仅要制作传统的灯笼,还会制作特殊的面盏,每个面盏上有十二个小灯,寓意新年少病少灾、身体健康。这些面盏的灯芯用灯油点燃,灯燃尽后还可以食用面盏,体现了传统民俗的实用性,同时也在新的一年里祈愿家庭幸福、身体健康。

除了食用与观赏功能外,面盏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在晋南地区,人们认为元宵节的灯光是驱邪避灾之光,因此老人会把制作好的面盏拿到家中各处照一照,驱赶黑暗,祈求新年富足平安。另外,蒸好面盞掀锅后,人们还会根据灯里所蓄的蒸汽水判断对应月份的旱涝[5]。在干旱的华北地区,人们通过面盏的雨量占卜,以表达对风调雨顺、来年丰收的期盼。这个传统习俗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智慧和乐观精神。

“通常,在蒸面盏的过程中会产生水珠,人们会根据哪个面盏里的水珠多少来预测哪个月份的降雨量较多。”(朱雪冰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畖底镇人民政府)

1.1.3 清明:怀念家人与保佑后辈的双重作用

清明节作为祭祖的重要传统节日,还象征着节气的变化。在晋南地区,清明节与寒食节紧密结合,这一天人们会准备各种寒食,如凉糕、寒燕等,以及特色的柳叶馍、桃花馍。这些花馍寓意着大地回春和万物生长,代表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祭祖结束后,小孩子需要将花馍在坟头滚一圈再吃下去,表示给先祖身体挠痒痒,借此行为传达家中小辈对先祖的尊重,祈求先祖可以保佑后代身体健康、兴旺發达。

“清明的时候有专门上坟的馍,上完坟后就叫小孩把馍在坟上滚一圈,或者煮个鸡蛋叫小孩滚一下,你想老人在地里躺了一年身上肯定痒痒,就这样给老人挠挠。”(朱雪冰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畖底镇人民政府)

1.2 礼俗中的花馍

1.2.1 满月:对新生命的庆祝与保护

晋南地区的新生儿满月时,家里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花馍作为这场宴会中重要的角色,有着特殊的意义。孩子的外婆要准备一个叫做“囫囵”的花馍,这种花馍造型为一个圆环,两端用虎头锁住,希望孩子能被彻底保护,不受妖邪的侵害。孩子的奶奶则需要准备一个与孩子属相对应的花馍,尤其是要在属相上点一个红点,寓意着孩子以后能头脑聪明、出人头地。

“满月时花馍可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家都是老人自己蒸,但有些年轻人现在不会搞这个,就会来我们这边定,定的花馍上一般就做些龙啊、凤啊、虎脑袋什么的,有些人还要做个生肖在上面,就是给孩子图个吉利。”(朱雪冰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畖底镇人民政府)

在西方蛋糕文化的影响下,满月花馍也有了创新发展。例如,制作成生日蛋糕形状的满月花馍,被称为生日花馍。这种创新既保留了传统的满月花馍元素,又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庆祝需求。这一变化不仅丰富了花馍的形式,还体现了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动态。

1.2.2 婚礼:寄托对新人的祝福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婚礼在晋南地区是极为重要的仪式,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会制作各种特色花馍,如龙凤糕、上头糕、石榴馍等,作为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意着对新人的祝贺和喜庆。这些花馍不仅造型美观,更代表着家庭的团结和幸福,凝聚了家庭和社会的温情与祝福。

龙凤糕是一种具有吉祥寓意的婚庆食品。它由三层构成:底层是圆形糕底,中层则是装饰着各种吉祥图案的糕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顶部的立体角色,主要是龙凤呈祥造型或者牛郎织女等神话题材人物。这些细致的图案和立体角色蕴含着对新人美好的祝愿,有百年好合之意。

在晋南地区的婚礼中,上头糕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体现了男方家庭对婚姻的认真态度,也是男方对女方感情的真诚证明。上头糕的上头指的是新娘婚礼前的梳妆打扮,新娘在结婚当天只有见到上头糕后才可以梳洗打扮,因此上头糕一般由男方准备,迎亲时带到女方家。在现代婚礼中,上头糕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接亲仪式中,会通过花馍的精美程度,来展现男方对新娘的热切迎娶之情。制作上头糕这一传统习俗,展现了晋南地区婚礼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石榴馍也是婚礼上不可或缺的元素,其由一个个石榴果实组成,寓意着新人幸福美满。在农业社会,石榴象征着劳动成果和财富积累,寄托着对新婚家庭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而在现代社会,石榴则象征着新生命的诞生,成为婚礼中的吉祥物。石榴馍以其独特的寓意和美丽的造型,成为婚礼上令人难忘的元素。

在晋南地区的婚礼中,花馍不仅具有传统象征意义,还具有娱乐功能。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要由夫妻双方共同掰开大馒,掰得大的一方象征着在家中的地位高。这些花馍和婚礼习俗交织在一起,展示了晋南人对婚姻、家庭的重视和独特理解。无论是象征寓意还是娱乐功能,花馍都已成为晋南婚礼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1.2.3 葬礼:孝文化的凸显

葬礼是人故去后,由亲属、邻里、好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的仪式,同时也是殓殡祭奠的仪式[6]。在晋南地区,葬礼是评价子女是否孝顺的一个标准,还表示对死者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祝福,因此葬礼非常重要。

一整套葬礼仪式由初终、入殓、吊唁和出殡四个环节组成,几乎每个环节都会用到花馍。初终时,死者被换上寿衣,穿戴整齐后,亲人会在死者的袖子里放入打狗饼,打狗饼是由白面做成的小饼,作用是避免死者在阴间被恶狗侵扰。

“打狗饼就是我们用白面做的小饼,以前白面很珍贵的,有些人家是做一两个大点的,还有些人家会按照岁数做,比如去世时为83岁,那么就要做85个打狗饼,多出来的这两个小饼的用处是要给天一个、地一个”。(朱雪冰 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畖底镇人民政府)

入殓结束之后进入吊唁阶段,当地人也称为“开吊”,是葬礼的主要环节,这时候要将祭品摆出来,放在灵堂两侧的桌上,主要是花馍、瓜果和各色菜肴。花馍有大小之分,大的花馍会捏成童男童女的模样,小的花馍则是点缀上蜜枣做成枣花馍,这些花馍都要摞起来摆在祭品桌上,既代表着子女对死者的重视,又有守灵的意义。民间认为童男童女可以去阴间服侍死者,替子女尽孝,以宽慰死者的心灵。

在出殡当日,一大早亲属便会请鼓乐队表演,当地人称为“报门”,早饭过后,子女会穿戴孝服、带着祭品绕着村子走一圈,同村的村民会对供品和花馍的多少进行评价,这一活动主要在于体现葬礼办得体面与风光,让外人看到子女对死者的孝心。长子抱着牌位走在队伍前列,其他亲属挑着扁担跟在队伍后面,扁担内放着制好的花馍,一般是猪头、面羊、钱币、各种蔬菜水果等,此时的花馍更注重观赏性,目的在于向外人展示子女对葬礼的重视。这些好看的花馍会在出殡结束后分给亲朋好友表示感谢,当地人把祭品看作人和祖先相通的中介,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祖先的庇佑,因此花馍很快便会被一抢而光。

2 现代背景下晋南花馍的文化功能

2.1 公共场所的文化展示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一系列新型文化展览活动应运而生。在展览活动中,日常生活文化转变为展示性文化,利用特色的技艺吸引观众,目的在于向大众展示自身独特的文化。因此,展览中的作品也就有了新的文化展示功能。

2006年,得到闻喜花馍协会和闻喜文化馆的支持,通过省级申报,闻喜花馍成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闻喜文化馆再次申报,闻喜花馍最终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

为了积极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比如举办“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等活动,着重宣传与展示花馍的独特魅力。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展示了多样的花馍样式与技艺,宣传了花馍的文化内涵。政府的努力不仅仅是单纯的宣传,还致力于将花馍打造为地方特色产业。这一举措有助于花馍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彩。

花馍艺人通过参与各类展览活动,将花馍艺术推向更高的水平。他们以独特的创作灵感和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不仅注重花馍的观赏性,还赋予了其收藏价值。比如在“迎春展示”平台上,花馍艺人得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传承经验,与其他艺术家交流,从而拓宽自身视野。通过这些展览活动,花馍艺术家的知名度得以提升,为花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2 新媒体传播中的教育意义

20世纪90年代之前,花馍艺术的传播主要依赖手工艺人之间的口口相传。然而,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手工艺的传播途径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媒体的采访报道和网络宣传成为推广花馍的重要手段,通过媒体力量,传统手工艺得以为人们所了解,为花馍等传统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和可能。

借助新媒体平台,如网店和网络宣传,花馍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以闻王氏花馍为例,其成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取得了显著成果。新媒体传播不仅为手工艺人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益,还能使花馍艺术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了新媒体传播外,文字传播也是花馍艺术传承的重要途径。书籍、报纸以及民间学者的田野调查,记录了大量关于花馍的资料。这些文字记载不仅能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花馍的历史,还为保护花馍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在20世纪80年代末,民间学者积极进行田野调查,完成了对面塑艺术的资料搜集。曹振峰的《黄河万里寻面花》[7]以及段改芳、王江等学者合著的《民间面花》[8]详细记录了对八个省区的民间面塑艺术的考察情况和各地面花的制作与用途。这些作品丰富了面塑文化的资料库,为传承和保护这一传统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支持。

3 结语

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晋南花馍的文化传播功能和发展驱动力发生了转变,兼并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功能。本文通过分析晋南花馍的文化功能和现代变迁,深入挖掘其具有的人文情怀与艺术内涵,为推动这一民间艺术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助力。同时,本文还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花馍文化在现代的变迁,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花馍文化与新媒体的结合具有显著意义,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郭瑞娟.“巧儿”:山西聞喜花馍传承人研究[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20.

[2] 邢福荣,李仁伟,韩伟,等.山西省闻喜花馍的传承及创新研究[J].美与时代,2019(7):24-26.

[3] 王艺龙.闻喜花馍[Z].运城:闻喜县文化馆,2004:17-18.

[4] 白云峰.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D].沈阳:辽宁大学,2009.

[5] 郑成霞.大汶河旁的一个习俗:面灯[J].美术教育研究,2011(5):16.

[6]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355.

[7] 曹振峰.黄河万里寻面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298.

[8] 王江,段改芳.民间面花[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42.

作者简介:李煜洁(2000—),女,山西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张兴春(1978—),男,江苏徐州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 07:32:30
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基础研究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7:02:38
服装广告
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1:18:55
CUBA新赛制对高校篮球运动的推动及其发展
文化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功能与自觉
理论导刊(2016年6期)2016-06-23 14:21:19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