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表达生成的认知解析

2023-12-25 09:57王琪琪张梅英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蕴涵用例本义

王琪琪 张梅英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西晋中 030619)

夸张表达是基于某种特定意图,事物的表征在语义维度上超出或是小于原有语义值的一种语言现象。夸张具有间接指代,凸显本体特征及加强夸张效果等认知及语用效果。当作者用事件B来表征事件A的属性时,相当于把夸张性表达事件A的属性值扩大或是减少到和事件B属性值相当的水平。同时,夸张表达中两个事件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互动建构了复合事件。本文主要是用事件而非事物来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词语的使用最终是要实现在句子层面的,句子就代指的是事件。

一、夸张表达的因果蕴涵

徐盛桓、廖巧云(2021)[1]认为因果蕴涵理论是非字面意义表达生成的机制,该理论的关键点在于掌握“蕴涵”。言语表征主要有两种途径:直接表达和蕴涵表达。显然,夸张表达是属于后者的,即在夸张意向的主导下,将意欲表述的概念“蕴涵”于另一个语义不同的表述之中:[原表述]⊃(蕴涵)[夸张表达]。因果蕴涵指的是:相关联的前后者包含蕴涵和因果两层关系。

在图1中,→c是因果蕴涵算子;Int指的是意向;Con指的是语境;=df意为“定义是”;∨表示“析取”;◇c指的是因果可能算子。该图示可理解为:在特定的意向和语境下q因果蕴涵于p,q是有着n种可能性的,[1]夸张表达是多维度语义的,可以有多种方式来表述。

图1 因果蕴涵图示(徐盛桓、廖巧云)

图2 事件A和事件B关系图示

根据徐盛桓、刘倩(2021)[2]对因果蕴涵关系的定义:若要因果蕴涵推理得以成立,前提为假,那么后件也必为假。如:

(1)(本义语句)他很生气。→(夸张表达)他要气死了。→//他不生气。他不会气死。

(2)(本义语句)橘子很酸。→(夸张表达)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橘子不酸。不会因为橘子酸而掉牙。

(3)(本义语句)他很饿。→(夸张表达)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他不饿。不会因为他饿而大象被吃掉。

从上面例子来看,夸张是一种非字面意义的表达,本义因果蕴涵于夸张表达中。表达主体在夸张意向的主导下,将意识中的概念通过意象来表征,表达体现出了蕴含的特征。把“生气”“酸”“饿”投射和表征为“气死”“牙都快掉了”“把一头大象给吃了”,这就很好地体现了两者之间的蕴含关系。而徐盛桓、刘倩指出(2021)蕴涵关系某种程度上是有些缺陷的,提出非字面意义表达的推导模式是因果蕴涵。

这里认为夸张表达是一种真命题。哲学实用主义派认为真值的标准是多元的,也就是说“合理即为真”。在夸张表达中,本义语句被感知为夸张表达语句,这是通过“裁剪”或是“增添”本义语句的某些特征而概括出来的,所以两者的语义值是相等的关系。表征内容是受客观世界因果——历史条件决定的,夸张表达是主体在心智制约下对外部事件的语码化,这是一个大范畴,可以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即对某个夸张意图可以有多维度的表达形式。例如:

(4)他支撑不住了,骨头要散架了。

(5)他喘了口粗气,累得像一滩泥一样,再也爬不起来了。

(6)下午踢了一场足球赛,身体现在就像棉花一样。

例(4)(5)(6)都是描写人身体疲惫的夸张句,但表征的方式是不同的,即这三种语言外化的内容都是蕴涵于同一个主体意向下的原命题。

二、事件概念下的夸张表达

人类夸张性意图的生发离不开具体事件而存在。夸张表达可称为“夸张用例事件”,是意识对所要表征“事件”语言加工外化的结果,包含了意识的上下向推导的因果关系,如例(1)、例(2)和例(3)中,处于较低层次的事件A “气”、“酸”和“饿”的功能和性质非充分地决定了高层事物事件B “死”“掉牙”“吃大象”的语义维度,而非表达本义上所表征的语义。而反过来,事件B又制约和调控着事件A。在本义—夸张义中,意识借用上下向因果关系力,对事件A和事件B进行制约和调控,非充分地规定了最终夸张表达的选择。

主体表征事件A借助于事件B,而不是其他的C或者是D,首先是因为认知主体在头脑中根据语境下的百科知识(徐盛桓,2023)[3],在夸张性意向的主导下筛选出来的,夸张意向在内在概念化和所要表征的客观事件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主体的存在一定是与纷繁复杂的周围所密切关联的,主体的周围世界、一切他感知过的客体就构成了他的百科知识。其次,具体到某一用例事件中,是因为事件A和事件B在语义维度上的相似性。

(7)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行路难》)

(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9)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例(7)中,“十千”“万钱”是用夸张的数字来实现语义维度上的凸显,这与原来的价值都是金钱范畴的,本身在语义上就是相关联的,是同一维度的,只是在值上存在差异;例(8)中,用“青丝”和“雪”,而没有用别的事物,这是基于主体自身体验下百科知识的,并不是任意的;例(9)中,“雪花大如席”显然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非字面意义表征。在这三个例子中,选用了此而非彼,这是夸张主体通过基于自身百科知识的联想,相似性筛选的结果。主体为达成某种意向,利用客观环境存在的意象,将客观世界释放出的信息与主观意向进行比较,再经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最终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继而再现了所要表征的事物。

徐盛桓、刘倩(2021)之后又指出:因果蕴涵的实质不仅在于前后两个事件有蕴涵关系和因果关系,还在于两种关系一定会发生在某一具体事件上。如下面例(10)描述凤姑娘能说会道,这是作者的本义,根据该交际意向,通过“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该事实蕴涵的语义表示出来。一方面,“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是包含了本义的,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具体的事件。夸张表达是作者夸张目的性视角下事件的表征,即夸张表达本质上是事件的描述。夸张简单句是表征一个事件,而夸张复合句是描述多个事件的。如例(10)是三个夸张简单句构成的一段话,已达到描述凤姐:深谙世事、心眼多、能说会道三个特征,而这些具体特征的描述都是通过具体事件来完成的;下面例(11)是一个夸张复合句,基于惩罚别人的意向,通过“鼻息如雷”“枕头边吹喇叭”两个事件来表征。这两个事件和原命题不仅存在蕴涵关系,而且蕴含着因果关系。因为想要惩罚你,所以罚你将来取个打呼噜声如雷一样响的老婆,晚上还可以在你枕边吹喇叭,而两个事件都蕴含着惩罚的语义。

(10)“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曹雪芹《红楼梦》)

(11)鸿渐道:“好了,别再算账了。我昨天累了,可是你这样不饶人,天罚你将来娶一个鼻息如雷的老婆,每天晚上在你枕头边吹喇叭。”(钱钟书《围城》)

三、夸张表达的生成机制:基于“夸张用例事件”的因果蕴涵推导

徐盛桓、廖巧云(2021)认为句子是事件逻辑真值的语言外化,也是意向表征的集合;那么,夸张表达从逻辑角度来判断,它的逻辑真值不是真,也正是从这种非真的推理中,主体夸张性意向才得以识解。所以,这里要注意五点:一是,要关注事件A和事件B之间的真值关系;同时,更应关注该关系所体现的意向维度;事件A 是主体的“本义”,主体认为直接表达出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于是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借助事件B 这样一个与事件A 有同一性但又存在差异的用例事件来实现特定的意向。二是,要关注事件的构成,更应关注事件相关连的因果蕴涵关系;事件B是蕴涵于事件A的,事件A是事件B产生的认知动因。三是,关注事件的细节,更应关注细节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事件下向因果力对上向因果力的决定性影响;事件A是主导性事件,是起关键作用的,事件B反过来也制约和影响着是事件A,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四是,更要关注事件的主体意向性;夸张表达反映了主体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客观对象的概念化都必须要借助主体意识的处理,而夸张表达还需要借助主体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才能“裁剪”出符合主观意向的表征。五是,关注事件的层级性,事件A 和事件B 在性质、特征、状态等方面在语义维度上是存在差异的。

如图3所示:左图表示的是夸张表达是受主体的意向主导的;右图说明了夸张表征的心理机制:客观主体想要表述的对象是事件A,主体通过自身的联想和感受繁殖出了与之相似的事件B,并把事件B进行了语码化,即用夸张表达表征出来。这里把事件A和事件B视为一个概念系统,两者在夸张性意向的指引下,借助向上或是向下的因果蕴涵力,将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和组织,促使心智概念的语言性外化,即夸张表达。

图3 夸张表达生成示意图

例(10)中,说“事件A”:“凤姑娘行事”,这里用到了三个“用例事件”,也可称其为“复合用例事件”:“比世人都大”“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和“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主体在夸张性意向的统制下,把最原初的事件A “重建”为“用例事件”事件B,事件B是在主体特定夸张性意图下对事件A最切合实际的语义表征。显然,用例事件的语义值是要大于事件A的,其价值维度在于凸显主体的夸张意向,也正是在夸张意向的主导下,主体受主观经验的制约,进行事件A的格式塔转换,结果为事件B。

格式塔也成为“完整结构”,该理论认为结构并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其系统整体性决定着部分的属性。从这里可以看出,事件A 和事件B 之间是有着因果蕴涵关系的。Coates(2008)[4]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是先验的“完形”活动,这是一个有内在规律的完整的过程。人的意识首先要把抽象的内心感受进行物化,这里主要通过事件体现出来。物化受语境、意向等多维度因素影响和制约,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相对稳定的事件,这些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用例事件都是用来“裁剪”原来事件的。

例(11)中,基于讲话人“鸿渐”惩罚对方的意向,用“娶一个鼻息如雷的老婆”“在你枕头边吹喇叭”两个用例事件把主观意念具象化地表征出来,将意欲描述的惩罚事件转化为了事件“娶一个鼻息如雷的老婆”和“在你枕头边吹喇叭”,当然这里用例事件可以是多个的。所以夸张表达的生成过程大概可分为两步:首先建构所要描述的事件A,这就获得了夸张表达的核心内容事件A;然后,讲话人根据自身意向、语境等因素,通过格式塔转变为事件B,用语言意象性的一个个“用例”来表征、具体符号化事件A。

以上的论述表明,夸张表达产生的动因在于:事件本身的内在动力,如下面例(12)和(13)中事件A和事件B语义的产生是基于表达式内部的,两个事件的因果互动,使得表达式本身有了自创性,最终成为主体所需的新构式。自创性使得多样的夸张表达涌现出来,这是在系统表达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系统的复杂性是要远高于部分的。衍生的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从一种稳定性表征衍生变迁到另一种有特定语义的表达。当事件A和事件B之间的失衡的时候,就是特定夸张表达衍生的时机。

(12)问君能有几多愁(事件A)?恰似一江春水(事件B)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13)飞流(事件A)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事件B)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我们可以再从夸张表达识解主体的角度来逆推这一图示,即从夸张表达逆推主体如此构建语义的意图。如例(13)中字面意义为“飞流下来的瀑布就是落入人间的银河”,识解主体马上能剖析到“瀑布”和“银河”显然不是对等的关系,从而能反推出构建主体夸张性的意图。从识解主体来说,夸张表达是一个真命题这是不争的事实,从中就可以逆向推导出构建主体的意向,包括对事件A 的评价。在例(13)中,识解主体很快就能解读其中李白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和感叹。

结语

夸张表达就是在夸张性意向的主导下,意象语言外化的事件结构,即夸张性意向将所要表征的“事件A”,通过“事件B”,并借助于意识活动的上下向蕴涵因果力,最终表征为“夸张性用例事件”;可以把夸张的推理过程定义为:当作者用“事件” B来表征“事件A”的属性时,相当于把夸张性表达本体的属性值扩大或是减少到和夸体属性值相当的水平。同时,夸张表达中两个事件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互动建构了该用例事件。归根结底,夸张表达是主体夸张性心理在目标对象上概念化、范畴化的结果。

猜你喜欢
蕴涵用例本义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我的超级老爸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多重模糊蕴涵与生成模糊蕴涵的新方法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民歌《茉莉花》歌词本义喻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