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2023-12-25 05:18张耀民贺国旗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实训

张耀民 ,贺国旗,韦 钰

(1.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信息与智能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17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调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实施,标志着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也迈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把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转换为职教战线“大有作为”时代命题实践好,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伟大使命。为了完成好这个时代命题,需要就职业教育本质、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供大家借鉴和思考。

一、职业教育本质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让劳动者具备就业技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高职(专科)院校的数量、招生规模已经远超普通本科学校(其院校数量多了250所、招生人数多了71.04万人),在校生人数趋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比本科教育学制少一年)。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创新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劳动力供需结构矛盾凸显,给高职毕业生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适应性、促进高质量就业,是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究的永恒主题。

二、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一条开宗明义提出:“为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表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在新时代新阶段的目标追求与发展方向。这无疑给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根本遵循,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升高质量就业。我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积极践行和完善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成果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去年,学校成功入选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自此开启了以“双高(高水平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标志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全过程、全方位深度合作,按照岗位能力(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积极践行基于企业真实业务校企“双元”育人机制,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增长才智和技能,提升学生社会适应性。

三、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而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路径。具体举措:

1.深化产教融合,形成“产业+专业”双链育人模式

校企双方根据“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思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解决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际岗位职业能力弱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以专业技能和德育教育为主线,探索出了“产业+专业”双链育人模式(见图1所示),构建了集“技能训练、项目化教学实施、技术开发与服务、专业技能、学科竞赛、职业素质养成为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企业与校园文化、生产特点与教育规律、专项技能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融合;实现了“工学结合、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图1 “产业+专业”双链育人模式

校企双方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准职业人的培养。“双链”育人模式包括产业链和专业链。产业链由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运行所涉及的生产流程构成,涵盖硬件设施、软件生态系统、开发工具、技术应用和行业应用等要素;专业链由培养岗位能力所涉及的信息技术类专业所构成。双链模式实践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形成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无缝衔接、深度融合,共同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共生发展。

2.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按职业岗位设置专业方向

按照2021年新版专业目录,保留与调整后的专业与市场、企业的岗位需求更趋一致和匹配。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基本探索出以就业岗位培养为主线的专业方向,现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专业课程按照三个方向进行了课程群设计和课程群对应的实训及企业认证课设计,使三个方向都能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实训实习-岗位认证-就业的完整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三个培养方向课程体系(见图2所示)。

在人才培养标准不降的情况下,结合学生兴趣,协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将学生培养与学生就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提升专业综合实训周教学质量,保障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就业去向开展实训,学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各方向课程实训进行了改革:对以往9周安排四门实训课的实训形式、内容做了大幅调整,调整后9周按照专业三个就业去向(前后端开发、网络管理、平面及三维设计)持续安排实训内容。实训环节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由企业骨干主讲,这样可以将市场的最新信息带到课堂中,让学生真正及时了解到市场的需求,做到教学与需求相统一。校内教师全程跟训,这样经过两轮次实训之后,一方面可以缓解校内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问题,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经过实践,在各方向上保障了学生岗前适应性和项目开发经验,得到了师生认可,达到了预期目标。

3.引企入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能力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实质也是特色,可以说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安排上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做到够用为宜。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再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推动职业院校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各个高职院校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场地、资金、政策的制约,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做的不实、不细,甚至出现某一环节缺失,伴随而来的就是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质量不高。我校与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自2017年校企合作共建卓越工程师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在双方合作已经持续深入,2021年双方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方提供场地、企业方投入设备和引入项目)后,按照开设专业,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完成电子信息类专业认知实习、专业综合实践、岗位实习等环节实践教学(见图3所示)。经过两年的运行,实践教学的开展,已经由当初前期动员、做学生思想工作到学生主动留下来参与基地项目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目前,由于部分项目时效性比较强,我们根据项目特点,正在部分专业探索工学交替、项目与课程替换等工作。各院校应结合自己所办专业特色,寻找间接的教学资源,想办法和企业挂钩,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校企结合,以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图3 “产业+专业”双链育人模式教学体系

四、下一步改革思路

1.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通过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一方面选送青年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必须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职业、技能证书学习,并要求获取相关证书,另一方面要求老教师及时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等方面的更新。

2.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

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引入行业头部企业,对标产业学院建设指标体系,根据产业学院建设新形势、新要求和自身实际,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建设。

3.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引入质量

生产性实训基地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真实、更有效、更接近于未来实际工作岗位的学习环境和过程。在引入项目遴选上,一定要契合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能力要求,符合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目标。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基本探索出了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学生就业结构矛盾有所缓解,高质量就业初显成效。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实训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