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洪珍 乔守明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在解决了传输基建问题后,三维化的信息越来越成为主流,虚拟现实技术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热门领域。其中,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元宇宙”概念引发了文化行业的深入思考。与此同时,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利用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产业在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变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以信息化为突破口,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传播模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产业将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虚拟现实(VR)技术是指由计算机模拟生成的三维虚拟场景,是依靠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综合实现的。VR 技术通过硬件和软件的配合让观众体验多重感官的虚拟现实,产生全方位360 度的沉浸感。[1]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能为传统文化产业的革新带来诸多益处。首先,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其次,虚拟现实技术所创造的虚拟空间和沉浸式的体验感为数字化内容提供了更加精彩的呈现方式,让传统文化产业依托数字化手段呈现更高质量的内容。最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能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让作品的文化价值在精神层面表现更为深刻。[1]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涵盖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产品消费等多个方面,为虚拟现实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活力。工信部等五个部门联合印发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 年,三维化、虚实融合沉浸影音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新一代适人化虚拟现实终端产品不断丰富,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虚拟现实在经济社会重要行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打造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共同繁荣的产业发展格局。[2]实际上,《行动计划》是时隔四年后,部委层面发布的第二份虚拟现实产业政策。早在2018 年12 月,工信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关于虚拟现实产业的政策文件。通过对比这两份文件,可以看出我国对虚拟现实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发展的坚定决心,虚拟现实技术也将成为当前发展较为火热的行业。[2]
1.2.1 传播性强:化解传统文化的存续危机
传统文化大致可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等类型,承载着悠久的民族历史,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依赖于物质保存的传统文化产品,如:古建筑、书画、陶瓷、壁画等实体文物受外部环境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出现破损的情况;而另一些有赖于通过口口相传、师徒传承的戏曲、传统美术、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容易受到缺乏传承人而出现“人死艺亡”的困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无论是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还是培育线上演播、数字艺术等新业态新模式,都离不开文化与科技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将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采集、数字修复再进行数字化传播,完成数字化流程的保存后将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传统文化的永久性保存,从而化解传统文化的存续危机。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克服传统媒介形式储存传统文化的单一性和平面感,从更多维度、立体化诠释和展现传统文化,从而给参观的观众带来超越传统实体、实地的全息式和全景式的体验感。[3]
1.2.2 交互性强:提高大众的参与度
无论是书本还是平面的电子设备,呈现的都是二维的画面,只是单方面的知识传输。缺乏互动性,使人容易感觉枯燥,也无法投入。虚拟现实技术很好地改善了这一点,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遥不可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触手可及的文化产品,过去只能隔着屏幕、隔着书本了解的东西,如今可以亲身体验。虚拟现实技术能在三维空间中构建历史建筑、人物、风景名胜。通过穿戴虚拟现实设备,使用者可以在古香古色的小镇上穿行,与历史人物互动,多角度欣赏美景,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沉浸其中。[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站稳世界文化舞台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当今世界,数字技术正在全面融入各个领域。积极抓住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以“文化+科技”的方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场景解读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基因,以艺术创造力探索传统文化的全新演绎形式,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好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文化保护与推广中的优势,顺应5G 时代到来的浪潮,结合传统文化产业的价值进行商业化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实现技术发展赋能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5]
VR 博物馆能够突破天气、时间、空间、人流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数字时代下的VR 博物馆能够借助其技术优势与传统博物馆的浏览方式相得益彰。首先,VR 博物馆能做到服务不打烊。VR 全景式的展现方式同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就能够随时随地云游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实现了“闭馆不闭展”,打造不落幕的VR 博物馆;其次,VR 博物馆能实现沉浸式观展体验。VR 博物馆能够将现实博物馆的全貌真实化、立体化地复刻在互联网上,参观者通过一部手机即可开启云游之旅,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还能任意选择游览路线节奏和角度,没有时间限制,能大幅度提升参观体验感;第三,VR 博物馆拥有全媒体解说服务。[6]博物馆通过VR 全景技术,不仅可以全方位展现展品,还可以为各个展品植入语音、文字、图片等解说,并且嵌入AI 数字人以及真人导游,为每位游客提供面对面详细解说,了解更多产品背后的价值和底蕴。VR 博物馆的魅力就在于让更多人足不出户便能线上体验到参观博物馆的魅力;第四,VR 博物馆拥有多种整合型功能,一个VR 全景就能将多种功能整合,拥有一键自动导览、博物馆参观预约系统、点赞、评论、留言的多类型交互功能以及VR 线上沉浸式直播等,让VR 智慧博物馆更加深入人心。[7]
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跨越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成为人类共同的交流平台和文化资源。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的融合发展,通过技术整合传统与未来,实现当代转型,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适应当代国内外形势变化并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将VR 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可实现高精度、大规模、交互性强、受众广泛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展示方式。通过数字化保存、虚拟修复、宣传展示、虚拟浏览、数字博物馆等手段,有效解决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8]利用VR 技术,我们可以展示文物高清图片和三维数据,同时增加互动环节和娱乐元素,从而激发观众的兴趣。这种方式有助于保护文物古迹,提供更多的文化遗产展示机会,并提升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9]
在传统的舞台艺术表演的形式下,无论是以曲艺、杂技艺术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技艺的表演,还是以歌剧、舞台剧等为代表的外来艺术表达,都受到了“第四面墙”空间的表演限制。然而,虚拟现实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交互性、想象性和沉浸性特点,打破了“第四面墙”的限制,突破了传统舞台艺术的表达束缚,推动了舞台艺术形式的演进和创新,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演体验。近年来,一大批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唱响了时代心声、奏出了时代最强音,受到了广大媒体和网友的一致好评,例如:在央视春晚上颇受好评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河南卫视出品的《唐宫夜宴》《天地之中》《龙门金刚》《栖息奇妙游》等作品频频出圈,引发亿万人民的热捧,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更带动了新国潮的消费热度。以舞蹈《唐宫夜宴》为例,创作人员采用“5G+AR”技术打造出大唐宫殿与博物馆交相辉映的“虚拟+现实”场景,立体化、全景式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文化风貌。为了丰富场景并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一系列历史文物影像经过数字化处理后被叠加进来。观众在观看时能跟随着舞蹈演员生动有趣的表演和一颦一笑的动作穿越到唐朝,在现实与虚拟的交织中领略到唐朝风情,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10]
通过突破平面视角的局限,引入线下VR 体验店,并拓展丰富的体验项目,有效增强传统文化与黑科技的宣传。这样一来,更多的人群可以便捷地接触到虚拟现实技术所展示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拓宽市场的广度。同时,引导体验者发现传统文化的新魅力,充分激发民众传承文化的热情。
在线下VR 体验店中,设置各种主题的虚拟现实展示区,通过高清的影像和逼真的场景还原,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宫殿、名胜古迹等传统文化场景中。观众可以亲身感受历史事件、名著故事等,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还可以结合黑科技元素,如:全息投影、交互式展示等,打造出更具趣味性和参与感的体验项目。又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亲身参与历史战役,感受古代兵器的威力;或者利用全息投影展示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京剧、杂技等,将观众带入一个浸入式的艺术体验之中。
除了线下体验,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分享线下体验店的精彩内容和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传统文化与黑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成果推广至全国乃至全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其传承文化的热情,并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依托虚拟现实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未来迸发出不可限量的巨大产能。尽管技术进步加快了文化产业的新旧更替速度,也大幅缩短了文化生态的生命周期。然而,“内容为王”仍然是传统文化产业市场永恒不变的法则。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内容和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缺乏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显得单调乏味,缺乏深刻内容的科技产品则缺乏灵魂。从生产主体来看,尽管数字时代推动了全民创作的热情,媒介表达的话语权也逐渐下放到普通民众的手中,人人拥有话语权、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已然来临,制作者和观看者之间的界限被逐渐模糊,呈现“产销合一”的态势,UGC 的生产模式势不可挡。但我们依然不可忽视主流媒体对优质PGC 内容的打磨,要形成优质PGC 内容引领UGC 内容生产,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内容生态的正向循环。[11]
虚拟现实技术为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路径。我们应坚持价值导向和技术赋能,打造具有权威性的文化数字平台,实现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通过矩阵传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我们还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进行创新和转化,创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通过精准化和个性化推送,增强用户对文化产品的黏度,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数字成果的共享。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12]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开发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热情不断高涨,文化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转而开始变幻出更多姿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耀眼的光芒。但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谨防形式大于内容,要实现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平衡发展。一方面,充分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文化资源,拓展虚拟现实技术的题材表达;另一方面,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根据用户体验不断改进虚拟现实技术的呈现方式,合理运用技术手段赋能文化产业,实现“技术+文化”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