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建平永安堂张氏家谱》

2023-12-24 21:33缴树奇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谱牒家谱

缴树奇

赤峰学院教授张万有先生退休后, 仍笔耕不辍,一如既往进行语言文字研究,承担了《语言文字规范读本》和《赤峰汉语方言词典》两部著作和多篇论文的写作任务。与此同时,张万有先生在家族的鼓励和支持下,于2015 年10 月向族人发出“《张氏家谱》编写内容要求”信函,家谱编写工程正式启动。

世间万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何况,家谱编撰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纷繁而复杂,每人每事都要以事实为根据,以史料为准绳,考据求证工作贯穿于编谱始终。 但张先生秉承“编写家谱不仅是怀念过去,更重要的是创造未来,敦促族人和睦,凝聚族人情感,维护家族荣誉,唤起族众爱族敬祖之心和责任感。张先生不顾年迈体弱,亲任主编,组织分工、寻根查访、收集资料、编排核对、统改定稿、印刷出版等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疏忽和懈怠。 经过六个寒暑的努力,2022 年8 月家谱终于编写告竣,付梓印行。

中华民族素有盛世修志传统, 当下国泰民安,正是编修谱牒的最好时机。 这里所言“志”,泛指史志,包括国史、方志、家谱三种,即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也。 前二者为官修,后者为私撰,不言国史、方志,单谈家谱。 业内人士熟知,家谱不仅是方志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为方志其他篇章的编纂,诸如人口、民族、产业、民俗、人物、艺文等等,均起到相当的作用。 笔者供职于地方志编修部门,搜集家谱遂成为笔者的日常工作。 经常阅读各姓族谱,对编研各种方志,对个人史才、史学、史识的增进,大有裨益。

《张氏家谱》在谱牒类著述中,堪称鸿篇巨制,由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洋洋洒洒480 多页,多达60 万字。 当然,这里所谓“鸿篇巨制”,并非指其篇幅之大,而是指其内容厚重。王国元先生在《张氏家谱·跋》中称赞道:“不愧是知名教授,著述严谨,就连编修家谱也一如治学,将族谱修出了教科书级的水平! 在我所见的族谱中,像张先生编修的这部堪称凤毛麟角。”切当独到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这部家谱的“厚重”之所在。

谱牒编修,历史悠久。每逢盛世,总有具备一定文字功底、通晓谱牒编写常识,且热心家族事务的人们操办此事,以求“重现历史,寻踪溯源,厘清世系,明祖界代,传承血缘,记载变迁,缅怀先祖,世代相传,敬宗睦族,促进情感”。数千年下来,家谱编修早已成为一门完备的科学——谱牒学。既然为一门科学,则必然有其特定的范畴。 但在各姓人们具体编修家谱时,由于编修人员能力参差不齐、家族成员认知水平不同,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家谱的编修不规范之处,随处可见。

张先生长期致力于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专著和主编、参编著作30 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荣获奖励37 项,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语言文字学专家,一位有一定影响的知名学者。 赤峰学院在张教授七十华诞庆典时赠予其“教坛呕心育桃李,语苑耕耘谱华章”牌匾,这是对他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所取得的成就的精准概括和高度评价。张先生作为一名学者,编写家谱于他而言,本是“小菜一碟”,但先生举轻若重,仍像撰写学术著述一样,一丝不苟。一是因为张先生对自己的家族怀有赤子之心。 张先生出生于张氏先人迁徙东北后的聚居地——热河省(今辽宁省)建平县水头屯,从青年时代起,离开家乡,先后辗转于辽宁省朝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等地,在沈阳师范学院(后更名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 今沈阳师范大学)、 昭盟师专(今赤峰学院)等高校工作。 而他身在异乡,心系桑梓,除了为故乡的建平县档案馆捐赠文物、珍贵资料和著作外, 更为自己的血地和家族而在兹念兹。搞过家谱编修的人都熟悉,编修家谱,如果对家族不怀有深厚感情,是绝不会想到这事儿的,想到也绝不会去做的,做了也绝不会做好的。多年以来,笔者接触过许许多多修谱的人,每每为他们的赤子之心而心生感动。张先生出生于1943 年,年逾古稀仍然编修家谱,假如没有一颗赤子之心,焉能做好此事!二是因为,张先生长期在高校执教,从事汉语语法、修辞、方言、现代汉字、辞书编纂、语言文字规范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凡事讲求学理这一理念于他而言已深入骨髓。

本部家谱前有“前言”“凡例”,后有“跋”“后记”“余庆录”。正文部分编排了“字辈排行”“姓氏源流”“世系”“坟茔”“家训、家规、家风”“张氏家族的传统习俗”“张氏家族藏存的文物、 老物件等族产”“契约”“张氏家族的艺术著述目录”“家书”“忆文和祭文”等编撰家谱必须的要素,大凡规范的家谱所要求之体例,本谱无一遗漏,均设专章予以记述。由于种种原因,未设“列传”或“传记”专章,张先生亦在《凡例》中做了具体说明。 本着男女平等原则,家族女性同样入谱,并“长者优先、长幼有序”。 同时,张先生特设“绪论: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一章,大大升华了家谱的意义, 提高了本谱的学术价值。此外,张先生在大多数章节前列有“简论”,“一则为以下各节论述提供立论依据,二则可增加有关家谱知识,提高家谱编写的规范性”。如在第四章“世系”中,另设“世系简说”一节,简介家谱世系编写的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等四种格式;如在第六章“家训、家规、家风”中,特设“家训、家规、家风简论”一节,简述“中华传统文化中,家训、家规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传统家训、家规是传承家风的重要依据,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道理。“简论”的论述,既有继承,吸取精华,又有创新,与时俱进。

严格说来, 家谱并非规范意义上的谱牒学论著,但由于张先生长期从事学术研究,由定势而导致这部家谱拥有了学术论著的性质。前面是从内容维度而言,从技术维度而言亦然。比如“为确保所述事实的真实可靠性,大多都列有‘参考文献’,有的用小注、夹注或在文后‘说明’的方式,引文大多注明出处”,比如“为反映历史事实,确保历史连续性,本谱所涉地名、行政区划名等,竭力恢复到当时的名称,有的括住其现名”,等等,都是做学术研究才有的做派,张先生倾注到了家谱编写上。最能反映张先生语言文字学学者特色的是他“为照顾广大族人查阅之便利,生字难词均在该字词后注有汉语拼音, 有的夹注小字解释,所涉文言词句,一般亦夹注白话释文”。为将上述编撰工作做好,张先生将这些郑重地列入《凡例》中。

总之,本部家谱的确如王国元先生在《余庆录》的“贺词”中所说,“《建平永安堂张氏家谱》不但严格遵守撰谱规范,而且富含学术含量,堪称家谱编撰之规范。 ”

在《绪论: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中,张先生列举司马迁、程颐、欧阳修、苏洵、朱熹、陈北溪、王十朋、胡铨、柳贯、章学诚、梁启超等历代学者以及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袖人物对族谱的精辟论述,并选录了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的相关文件,张先生精心搜集的这些宝贵资料,不但提高了本谱的学术品位,更在一定程度上,为有志于谱牒学研究的学人提供了资料的“在线链接”。 同时,张先生还附录了“寿光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等简况(寿光县为张氏祖籍——引者)”“关于张氏家族的祖籍始迁祖地——寿光县柴家庄的考察”“张姓历代重要名人”“建平县历史沿革”“关于亲属称谓、历法、干支、四时节气和月日的异称”等等内容,不但为人们了解张姓族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而且为他人编写家谱提供了重要参考。

湖南科技学院杨金砖教授、山东大学张树铮教授、 大连民族大学李俊义教授应邀分别为本谱赐《序》,从不同角度对本谱给予高度评价。 杨金砖先生称本谱“脉络分明,考订精审,文字精到,架构绵密,信息周详,史料丰富……有文化厚度,有文献深度,有历史高度……融族史与国史于一炉,集宗法与文教于一体,知识性、历史性、文献性并存”;张树铮先生称本谱为“张氏家族二百多年赓续和发展的历史是东北移民历史的缩影”,彰显了文化性;李俊义先生称“是谱立足家仪世范,详略悉载;着眼清芬骏烈,巨细靡遗,内容周全,出语典雅,由近以趋远;条例精密,定位切要,由疏而渐亲。 原本历历可据,支脉晰晰可明,行实班班可考,德望熠熠可光”。 三位专家饱含深情,精心审阅,评语恰切,笔者完全赞同。 书画家孙文忠教授的题签、书法篆刻家宋英达先生的题词,以及赤峰立方印务有限公司精心设计的版式,都为本谱增色不少。

百密一疏。 本谱在排印上,编者为突出某部分内容,节省读者目力,减轻视觉疲劳,采取改换字体的办法,可谓本书一大特色。不过有些部分,由于编者一时照顾不周, 应该改换的字体没有改换过来,不应改换的却改换了,使得全书在字体编排上有不统一之嫌。 其实按照现在通行图书字体编排,似乎不必如此强调字体改换。当然,这是笔者一己之言,仅供参考。张先生在家谱印出来之后又重新精校详勘,将发现的差误编排成“勘误表”,夹在书中。这在图书出版界习以为常的“无错不成书”的当下,足见老一辈学人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治学风范,实在值得晚辈学习。

张先生在《前言》中说道:“张氏族人定会以史为荣,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开拓进取,把张氏家族建设得更加美好,成为社会前进的强劲动力。 ”这是张先生的美好祝愿,又何尝不是笔者的美好祝愿呢?

猜你喜欢
谱牒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文化遗产保护下的谱牒档案的保护与文化价值探析
谱牒类书目的源流与分属演变
中古谱牒的类型、层级与流变
市场化视角下的谱牒档案管理研究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西夏谱牒档案探析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