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正莉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同时,全球化的大背景客观上决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之一。 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高要求。文章旨在探索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水平。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沟通和互动[1]。 其内容不仅涵盖语言的交流,还包括价值观、社会文化、风俗传统等方面的碰撞和交互。 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者群体在交际过程中会因为拥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感觉交流比较顺畅。 反之,不同文化源头,不同语言环境下成长的个体在彼此之间进行深度交流时,会遇到基于文化差异、误解等因素所造成的沟通障碍。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始于美国1959 年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Hall 出版的著作The Silent Language。 美国语言学家Michael Bryam 在1997 年对ICC 理论进行建模,将跨文化交际总结为态度、知识与技能、阐释和联系、互动以及批判性文化意识[2]。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意味着:对本国及他国的文化概况有足够的了解与认知,对他国文化持好奇和开放的态度,能辩证和理性地对待本国和他国文化,对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发现和阐述,对文化之间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差异能进行客观评判。 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构成[3]。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需要大量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参与到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事务当中,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发出中国声音。 同时,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他们也肩负着通过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加深刻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重任。在此背景之下,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熟练掌握英语实用技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作为人才孵化器的高等院校要思考及时适应这种国际交流对应用型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培养具有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语言既是交际的主要媒介,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全球化进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语言的文化属性决定了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应该注重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跨文化交际以及思辨等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英语的学习和使用,一方面是对语言工具的掌握,一方面也打开了了解其他社会文化、风土人情、语言习惯、价值观念、信仰宗教等的一个窗口。 他们在未来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往来交流的主要参与者,所以如何运用智能时代的现代化手段积极探索富有创新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着眼于实现充盈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容易适应国际环境,更具有全球视野和文化包容性,能够得体、平等、开放地开展国际交流实践,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
多年来,我国各个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在升学的压力下都是以应试为目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技能都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更遑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把重心放在了单词背诵、语法、句法和篇章的学习上,没有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主动性和实践机会。 很多笔试成绩斐然的学生却无法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无法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进行顺畅的交流。 语法基础不错,但是对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因素不甚了解,造成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不符合英语的交流习惯。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受班型、课时和学校配套软硬件设施所限,主要以教师的语言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即使掌握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上进行实操训练的时间和机会也不多,训练内容的真实性差,培养效果不显著。
外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导者,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有所欠缺。 在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中,不能融入文字背后的文化内容,语言学习失去了宝贵的文化土壤滋养,这样的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 教师有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制约了对学生跨文化思维的培养。
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和要素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良好的有浓郁文化氛围的英语学习环境,延展教学空间,延长教学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拓宽实践的深度与广度,具体做法如下:
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辅助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师生的角色进行重新调整。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转变成学习辅助者、教学活动管理者。 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法、探索法等教学方法,以问题或者任务为导向,创造浸入式学习的语言文化环境,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语言信息接收者,也可以参与到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来。 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开拓学生的思维,辅助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他们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维度,加深语言和文化认知的深度。
二十一世纪高科技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智力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翻转课堂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建个性化和合作化学习氛围[4],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无限延展,学习时间不再受限。 根据学生、师资、教学资源等教学因素的实际情况,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同时,融合借鉴翻转课堂的多种教学模型,将大学英语教学分成四个阶段:
1.教师课前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将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订关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思维导图,可以依托团队以及网上丰富的资源,将内容以短视频或者演示文稿的形式上传至教学平台,供学生预习使用。 教师课前预先设定几个探究性导学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做课前预习。 学习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给他们设定不同的话题和知识点掌握要求,这样可以兼顾到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会因为要求过高而导致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也可以找到一些与单元内容相关的文章或网上链接,推荐给学生课前学习,这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 在课前资料提供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资料的内容要把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文化内涵学习结合起来,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要把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因素考虑进来。
2.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观看教师上传的视频、演示文稿或学习教师预留的学习材料,首先了解单元学习的重点,先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将学生编成小组,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和小组学习,在正式上课前掌握大部分知识点。 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平台的打卡、学习时长记录、在线测试等功能来确保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参与度和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 这样做,教师不仅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投入情况进行实时掌握,而且还能够对他们随时反映出来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微信、钉钉、腾讯会议等多种方式进行问题的沟通和解决。 在此阶段,教师主要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一方面放手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调控学习进程。
3.课堂知识内化
围绕语言知识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这两个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主要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如小测试、摘要写作、听写练习、长难句分析翻译等。 教师利用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集中答疑解惑。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利于双方情感的交流,有助于价值观的传递和熏染,这是达到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交际能力的培养做物质准备。 接下来,在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和难点的基础上,教师要以学生为核心进行语言情景模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交际活动,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学习生活实际中去。 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辩论、讨论、团队演示、角色扮演等[5]。 学生在互动环节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促进他们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在语音实验室内开展交际实训活动。 学生可以借助电脑和模拟真实交际情境的相关软件进行训练。 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单独人机交互,也可以进行人数随机的分组训练。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训练积极性,活动内容上可采取谈判、会谈、讨论、采访等模拟真实语言交际场景。 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观察者,监控者,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训练活动中来,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效果。
4.课后知识巩固、主题拓展和实践演练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将讲授单元的课件、重要知识点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形成课程材料上传至平台,以便学生复习巩固课上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把作业和依据学习重点和难点生成的试卷上传至平台,在网上设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 课堂主题可以进一步拓展,以任务为导向布置小组讨论作业,讨论结果可以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呈现。 由教师安排各组在课上进行话题讨论汇报。小组的合作学习可以增进成员之间的交流,成员之间也通过协同学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小组汇报可以进行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小组互评,这样可以避免活动流于形式。
以学生为核心、教师为辅助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结合课堂实践[6]训练帮助学生基本达到了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目标,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学生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英语文化知识,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培养对语言的情感和增加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或者学习软件自主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比如说,现在很多国际知名院校都在网上提供线上公开课程或者开展远程教育,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学习者进行交流;网上互动社区平台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同来自英语语言国家的人进行实时交流的可能;学生还可以下载英语学习应用,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学习工具随时随地学习和进行交际活动[7]。
在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和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同教学水平以及专业知识同等重要。 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的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 教师应该在持续习得的教学法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交流,持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认知,把文化内容融入语言知识讲授之中,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8]。 应该认识到教学改革永远都是进行时,以过程性思维替代结果性思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时时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保持开放性和鲜活性,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效果。
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一直以来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外语教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蕴含语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肩负着提升包括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领导力等在内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职责。 明确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探索革新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锻炼语言技能和接触了解他国文化的机会,促进他们跨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