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动物科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2023-12-24 01:56李昌武田兴恒张正帆郭双双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畜牧思政

李 鹏,易 丹,李昌武,田兴恒,康 萍,张正帆,张 倩,郭双双

(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武汉 430023)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较为生硬,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一套系统的思政教育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能对非思政专业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中国高校思政教育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有待提高。2016 年12 月召开的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推动了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发展[1],2017年2 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将思想教育贯穿到所有教学类型的全过程[2]。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要条件。课程思政使得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课程中实现常态化,将大大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这既是课程改革的必要切入点,也是难点。课程思政要求课程设计需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壁垒,专业课程不能全部都是专业课的相关知识,必须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然而,现实中一些教授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开展课程思政;一些理工科教师认为课程性质导致缺乏融入思政教育的抓手;一些专业教师在融入思政元素时较为生硬,不能达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效果等。因此,在专业课中寻找合理的思政元素载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口,做好课程设计与思政设计是高校教师应该锻炼和掌握的教学能力。

中国是农业和工业发展大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包括谷物种植业、畜牧业、园艺业和混合农业等[3]。动物科学是农业相关院校开设的畜牧学科的主干专业,包含《动物营养学》《饲料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等多门课程。动物科学主要讲述饲料原料的筛选与评价,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饲料加工工艺的研究,动物育种;动物包括猪、鸡、牛、羊、水产动物等的营养需要与健康养殖等。传统观念认为畜牧业是“脏、乱、累”的行业,然而不断创新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将畜牧、医学、计算机、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融合交叉,衍生出一系列新型学科或专业类型,如动物营养与免疫学、畜牧环境工程、农业互联网等。畜牧学科不断追求创新,致力于培养农业高端创新人才,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助力中国的经济建设。在中国建设现代化农业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培养畜牧学科人才的“三农”情怀和学农爱农意识,是动物科学专业思政教育的总体目标,以农学讲思政,以思政升华农业。

1 课程思政的概念与特征

1.1 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格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学科德育”的挖潜与延展,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与育人潜质,充分发挥每门课程及每位教师的育人责任与使命[4]。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以专业课程为媒介传递给学生的体系,其不是一门特有的课程,而是包含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教学体系,因此,其研究对象不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既是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又升华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宗旨,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抓手[5]。

1.2 课程思政的特征

课程思政中的课程可被理解为一种修饰思政的形容词,因此课程思政可被理解为利用非思政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首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截然不同,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应该属于课程思政的一部分。其次,课程思政体系无法全面取代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此外,课程思政并非一种学习活动,一些教师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中一段固定时间内的交流互动环节,这实际上是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简单拼接。课程思政应准确把握非思政课程中体现的思政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有效地传递给学生[6]。

课程思政的特征有如下几点。一是预设性与可变性。预设性是指教师在进行课程备课时根据课程特点,结合相应的思政课程内容,将思政课程合理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的授课环节中。而课堂是灵活多变的,可能使预设的环节发生变化,这时需要教师灵活、艺术地将预设的思政内容引回到课堂中。二是独立性与依存性。课程思政是独立于非思政课程和思政课程之外的一种教学体系,同时也是一种思政课程以非思政课程为载体的教学体系。三是时代性与历史性。课程思政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授课体系,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非思政课程中的划时代的课程改革方式,是实现“三全育人”、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此外,课程思政应传承经受历史检验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经受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及经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将课程思政融入动物科学专业课程的着力点

2.1 结合课程特点,找准定位

畜牧业历史悠久,最早的畜牧业可能源于狩猎,那时候人们把吃不完的动物圈养起来留待以后再吃,逐渐使动物驯化,产生了最早的畜牧业[7]。畜牧业发展的目的是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食品的需求。为了给人类提供更多的肉、蛋、奶等畜牧产品,畜牧学科随之产生,因此,畜牧学科应是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学科。中国最初畜牧业的发展主体为农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上,培养热衷“三农”事业的畜牧学创新人才,让他们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是高校践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此外,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畜牧业面临诸多“卡脖子”难题,如蛋白质饲料资源紧缺、种畜种禽依赖进口等,畜牧学科需要培养更多高端创新人才,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因此,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中融入“三农”情怀和兴农报国的思政元素是必要的。

2.2 培养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教师是人才的筑梦师[8]。有学者认为“凡是任何事物生长的地方,一个塑造者胜过一千个再造者”[9]。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课程思政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作为发起者,学生应被视为受众。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及课程融合的能力与艺术,是决定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将助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然而,一些高校教师存在实施课程思政积极性不高、缺乏方法或效果生硬等问题,需要各高校构建符合实际情况、彰显育人导向的日常运行机制,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条件的保障机制[4]。学校应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对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统筹组织和推动落实,建立健全专业课程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日常管理机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讲课比赛、示范课观摩等活动提升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能力。

3 动物科学专业引入课程思政的对策

3.1 在课程发展背景和专题讲座中引入

3.1.1 畜牧学“大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榜样的力量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较大。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先生们的坚守与奉献,所以学习一门课程应首先认识这些“大先生”们。中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大先生”们很多,如有着“三杨一许”美誉的四位“大先生”杨凤、杨胜、杨诗兴、许振英,他们始终将发展中国的畜牧业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其中有几位“大先生”在国外求学后,放弃国外的优异条件,排除万难回到祖国,立志发展国家的畜牧业,致力于解决国家畜牧产品短缺的问题。这些课程发展背景的介绍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也可将爱国主义、“三农”情怀、兴农报国等元素融入其中。

3.1.2 畜牧人努力拼搏的创业精神 专业课程的设计目的首先是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发展历程,其次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最后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产业。为此,课程中设置优秀企业界校友的专题讲座环节很有必要。以武汉轻工大学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为例,学院培养的优秀企业界校友代表,如四川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司的雷文勇、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陶一山、华农恒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李旭荣等,他们在创立企业过程中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的实干主义精神可以鼓舞青年学生。学院或教师邀请畜牧行业优秀企业家或技术骨干来校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介绍行业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他们的成功经验,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奠定基础,增强他们对畜牧行业的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1.3 畜牧人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 专业课程中邀请优秀学术界校友进行科研专题讲座,有助于学生认识专业课程的前沿科技,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的科研意识。优秀校友在科研中不断探索、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友们在专业领域内取得的优秀科研成绩可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鼓励学生破解畜牧行业“卡脖子”难题,激发学生的昂扬斗志。在课程中添加其发展史、前沿科技和产业情况的介绍等环节既是对专业课程的改良,也是思政元素的有效切入点。

3.2 在课程教学中引入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需要贯穿教学始终,因此教师在做教学准备时应该同时注重课程设计和思政设计,并将二者有机结合。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每节课或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制定课程思政目标;其次,根据思政设计,将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以动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动物营养学》为例,在矿物元素营养章节,饲料中添加高铜和高锌对动物具有促生长、防腹泻的作用,但是随粪便排出的铜和锌会破坏土壤和水环境,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限制高铜、高锌的使用,还制定了饲料强制性的有毒有害矿物元素含量上限[10]。学生既要掌握矿物元素对动物生长的生理作用,又要有生态、法治和食品安全意识。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对课程思政的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应该形成自觉意识并熟练掌握课程思政实施方法。

3.3 在课堂讨论、课程实习和考核成绩中引入

3.3.1 在课堂讨论中引入 地方资源的保护利用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举措。中国的饲料以玉米-豆粕型日粮为主,由于这些主要饲料原料的产量无法满足饲料生产需求,中国的玉米和豆粕等饲料原料部分依赖于进口。同时,由于饲料中抗生素的禁用,业界迫切需要寻找绿色、安全、高效的饲料添加剂来替代抗生素的功能。此外,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品种支撑。中国畜牧生产中约80%的祖代纯种畜禽依赖于进口,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的手里,使国内畜牧业面临“卡脖子”的问题[11]。因此,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是每位畜牧人的使命。青年学生必须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其使命感,培养其创新思维。在课堂中设置“宣传家乡畜牧品种和饲料资源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方资源现状,明确未来的奋斗方向。

3.3.2 在课程实习中引入 动物科学专业的课程实习以动物试验为主,在动物试验的设计背景和研究意义中,带领学生了解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动物饲养试验周期较长,饲养环境脏乱,工作任务大多无法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精神。同时在试验结果分析汇总中,一些数据的获取可能具有偶然性,需要反复验证、精益求精;一些异常的数据需要严格的评价体系去取舍;试验结论的确定更需要深思熟虑。在此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3.3.3 在考核成绩中引入 课程学习应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评估体系不应仅看重最后的考试成绩,应当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多维度、立体化考核,如课堂交流环节、考勤签到环节、试验操作环节、课程论文环节、期末考试环节等。在课程成绩考核中,采用客观公正、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和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在成功时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反思教训,这些也将是课程思政与动物科学专业课程的有效契合点。

4 结语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人的内心”。青年学生的内心潜藏着无限可能,那里有智慧、品德、理性、感性、意志等。教师的使命应是点亮学生心灵深处那些潜藏的灯,以照亮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12]。而在这个点亮的过程中,课程思政体系可能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助燃剂。畜牧业的发展核心是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畜牧产品,旨在服务社会、利国利民。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将塑造育人新格局,将助力在教学和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畜牧思政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现代畜牧兽医》杂志征订启事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9年全国畜牧兽医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