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 王燕瀛
经典教育理论和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都告诉我们,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教学工作作为育人体系的中心环节,在“领跑者精神”的引领与鼓舞下,持续地进行着探索与创新。学校各学科均研究设计了学科教学框架以及学情分析模型,为教师教学实践提供了可参照、可操作的标准化教学指导体系,从而使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那么接下来,各学科教学又该怎么进行呢?
传统教学方式的典型特征是“坐而论道”,它以听讲、记忆、理解、练习、考试为主要活动形态,过多强调教师、教材和课堂,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如何让学科教学“活”起来呢?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学校学科教学主要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的过程。建构的主体是学生,建构的过程和学生的情境体验紧密联系,单一的“口耳相传”的知识教学缺乏情境体验,很难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力。基于此,学校将加强学科体验作为让学科教学“活”起来的措施之一。
模型操作体验就是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物模型,或者借助教学软件操作电子模型,以增强学科教学的场景感、真实感和直观性,促进知识建构。
例如:在执教七年级生物《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节课时,区别于传统的知识讲授,教师采用了“维萨里3D 解剖教学”软件,学生分组在Pad 上操作3D 解剖模型,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通过亲手操作,学生可以更真实地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学校鼓励和引导各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探索设计符合学情的情景活动,以增强学生对文本描述的体验感。教师可借助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模拟角色中体验、领悟。
例如:教师在执教九年级历史《中世纪城市与大学》这节课时,让学生从教材所学知识中寻找有效信息进行情景化写作,在情境中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通过让学生模拟中世纪居民,引导其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搜集信息、创作和演说的过程,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西欧中世纪城市与大学的了解。
类似的还有《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社会生活讲道德,乐群责任勇争先”为主题的道德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和行为表现,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道德体验。
学科延伸体验就是在常规的学科教学基础上,结合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将学科教学延伸到落实“双减”的课后服务上,大力开发各学科的拓展课程。
不同于学科课程,学科拓展性课程在教学活动的空间上不囿于教室,通常位于户外的自然场景,并以活动的方式实施。生物教师围绕“走进自然”主题,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或者观察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进行多肉的叶插繁殖。
类似的还有学校各学科拓展性课程,如语文“声律启蒙”,引导学生吟诗作对,感受声律之美;数学“思维大挑战”,引导学生进行勾画设计,品悟数学之理;英语“文化对对碰”,从饮食研究开始,体悟中西文化的差异;学校物理“科普+”育人系列,通过“科普+体验”“科普+实践”“科普+设计”等科学有效的科普新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于科学的体验感。同时,还有戏曲进校园、剪纸进课堂等活动,都使各学科教学变得鲜活起来。
各学科为教学提供了专业性和便利性,但过度强调学科,容易形成学科壁垒,学生看不到学科之间的联系,看不到知识的多重视角。为此,学校要引导教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
以八年级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这节课为例,教师一改只引用既有文本史料的传统教学方式,转而引导学生采访家中长辈,邀请长辈讲老物件承载的历史。这样,学生了解了具体的社会生活变迁,获得生动鲜活的史料。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在家中寻找旧物,采访长辈,录制音频,拍摄视频,并在当天进行教学时,邀请家长和其他学科教师一起交流。听教师讲解社会生活变化、听爷爷讲缝纫机的故事、听奶奶讲粮票的故事……学生在惊喜的同时,也发现了反映社会生活变迁的多个角度和多种方式。
在学校,学科与学科的融合已经比较普遍。地理和生物学科联手开展了“学科融合,逐梦海洋”系列活动;生物和化学学科合作开展了“崇尚科学”系列科普实验活动;物理和科学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普实践,开展“小小发明家”活动,并在第七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中取得天津市一等奖的佳绩。
长期以来,学科与实践似乎分属两个世界,学科追求并固守自己的知识帝国,强调理解和探究,实践则以解决问题、改造世界己任。开展学科实践,就是要通过这种教学改革,穿透它们之间的隔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学科意义,在学科知识中发现实践的科学原理,这是我们此项改革的基本目的。
以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奥会为例,地理教师组织了以“地理观察员”身份看冬奥会的实践性活动,并让学生交流了自己冬奥会上的地理发现: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五十六个民族与我国民族分布、各国运动员服饰与当地自然环境等。有的学生还制作了历届奥运会举办地分布图,并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方面分析了夏奥会与冬奥会举办地的分布特点,从中发现了完全不同于教材的地理知识。
对作业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巩固知识技能这样的认知上,而应该是富有色彩、意义多重的复合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形成综合能力。教师以实践作业为突破口,充分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力推动了学校学科教学改革。
例如,语文教师为契合新闻单元活动主题,布置了每日新闻播报活动作为实践作业。学生在收听、选材、练习、播报的各环节中,听、说、读、写等语言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开展了“小小春晚评论员”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评论春晚节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建党百年、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重大主题的社会意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写作与表达等能力,而且使得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巩固。
地理学科教师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布置了社会调查作业,加深学生对地图知识的理解,还让学生对天津乡土地理、对社会与人有了进一步认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育来自生活,也创造和提升生活。教育应该让学生触摸、感知生动而真实的社会生活。传统的学科教学过于强调教材知识的教学,不仅逐渐与大千世界形成隔膜,未能培养学生应有的实践能力,甚至连学到的学科知识本身,学生也未必真正地理解其意义。学校所进行的“加强学科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探索学科融合——让学生发现知识的多重视角”“开展学科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知识意义”等教学改革探索,正是为了在克服传统教学弊端上做一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