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里话丰收

2023-12-23 15:47
领导月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农耕农民时代

2023年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个收获的日子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亚运赛场上,体育健儿奋力争金夺银;广袤田野里,勤劳的人们收获累累硕果……

为什么要设立丰收节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庆丰收的习俗,自古有之。在古代,生产力低下,靠天吃饭的人们认为,农作物丰收是各方神灵共同作用的结果,于是,渐渐形成了祭祀土地神、稻谷神的传统。有的地方一年当中就有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称之为“春社”和“秋社”,时间分别在立春后和立秋后。这里的“秋社”,其实就相当于古代的丰收节。

社日的祭祀、庆祝活动,都有一套严格、复杂的流程和礼仪,不可谓不隆重。比如,南北朝时期宗懔所撰的《荆楚岁时记》就记载着“社日,四邻并结综合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意思是说,春社这一天,左邻右舍都会聚拢在一起,杀牛宰羊,举行祭祀仪式,非常热闹。

庆丰收的习俗,在一些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作品中也有大量的体现。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诗词,都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或联想到了丰收的场景。又如,在春联当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与丰收有关的成语或祝福语,“出镜率”都相当高,无不体现了人们对好年景、好“丰”景的企盼和喜悦之情。再如,东晋王羲之的书法《麦秋帖》、鲁迅的短篇小说《社戏》、黄胄的国画《庆丰收》等,都形象地描绘了庆丰收的场景。其中,画家黄胄创作于1976 年的《庆丰收》,展现的是维吾尔族群众在丰收之后载歌载舞的场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如今,有些庆丰收的节日和习俗,或渐行渐远,或行将消逝,但“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那种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没有变。

丰收节所承载的节日内涵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秋分是最能体现丰收的时节。自2018 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背后,既有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的考量,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加快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丰收节所承载的节日内涵,至少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折射了“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以说,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思想,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归属和精神追求,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民以食为天”“不耕无食,无耕无衣”“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等,都深刻影响着后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二是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民生情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设立丰收节,就是要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进一步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就是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关注,就是对农民群众的深切关爱,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实践。

三是突显了“农村舞台”的大有可为。农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尤其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农村的交通、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集聚,加快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这意味着,投身乡村振兴正当其时,大有可为。只要你有头脑、有闯劲,农村自有广阔天地,也一定会成为你施展才华、创新创业的舞台。

我们该如何办好丰收节

中国农民丰收节,已进入第六个年头。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才能将其办到农民群众的心坎里去,也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持续释放精神力量。

让农耕文化绽放时代光彩。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亿万农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耕文化也要传承创新、与时俱进。我们既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宝贵财富,也要摒弃那些与时代相脱节的部分。只有让农耕文化“活”起来,才能让其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任何时候,都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我们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具体到“三农”工作,就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不断从农民群体汲取创新创造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激活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持续为农村优化公共服务。和所有事物的发展一样,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的瓶颈。难题如何攻克?除了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为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比如,在人才、资金、技术、项目、设备等方面“授人以鱼,授人以渔”,尽可能为农业农村发展解决问题障碍、破除思想藩篱。

猜你喜欢
农耕农民时代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