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魏 徵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
…………
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后数岁,卒官,时年六十。
(原文据中华书局1973年版《隋书》)
【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他的祖父梁茂,是西魏秦州、华州刺史。他的父亲梁显,是北周荆州刺史。彦光小时候就显现聪慧的天赋,他的父亲常对亲近的人说:“这孩子有风骨,将会使我的家族兴盛起来。”
…………
多年以后,梁彦光转任相州刺史。彦光之前在岐州,那里民风淳朴,他以清静无为来管辖那里,全州大受感化,政绩在朝廷的考评中连年最优,为全国第一。到相州后,他还按照在岐州的办法治理。但邺都人口杂居,民风不淳,人很狡诈,给彦光作歌,说他不能治理教化这个地方。高祖听说后责备彦光,还因此免了他的职。一年多以后,皇上任命他为赵州刺史,彦光对高祖说:“我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说我是马屁精,我理当罢职,没抱再做官的希望,不想皇上施恩,又起用我。请让我重新做相州刺史,我将改变以前的做法,希望能改变那里的民风以报答陛下厚恩。”高祖同意了,彦光又任相州刺史。相州的豪强地痞听说彦光是自己请求来相州的,没有不嗤笑他的。彦光一上任,就公布有些人的罪状,像有神灵指引一样,于是,豪强地痞全都偷偷地逃走了,相州全境大为震惊。当初,北齐灭亡以后,有身份的人都迁入关内,只有玩杂耍的、小商贩和说唱艺人住在相州城廓。因此人情险恶,谣言四起,控告官员,变化无常。彦光想革除这些弊端,就用官俸,从崤山之东请来大学问家,每乡都设立学堂,非圣人先哲的书不得教授。常在一季的末月召集他们,亲自出题考试。有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的、聪明出众的,就升堂设宴招待,其余的都坐在廊下。有喜欢诉讼、懒惰而学业无成的,就让他们坐在堂中,给以粗粝饭食。直至学业有成,就举行贡士的礼仪,在郊外饯行,并资助他们财物。于是人人都刻苦自励,风气大为改观。有一个滏阳人叫焦通,喜欢酗酒,不好好伺候双亲,被堂兄弟告到公堂。彦光没有问罪,而是把他带到州学,让他到孔子庙去观看。当时庙里画像中画着一个叫韩伯瑜的人,因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没有力气而悲伤,对着母亲悲泣的情形。于是焦通感悟,既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彦光教训了他一通就打发他走了。后来焦通改正了错误,行为变得规矩,最终成为善士。彦光用道德教化人民,都像这样。官员和百姓都高兴,再也没有吵架告状的了。过了几年,彦光死在任上,享年六十岁。
【简析】
《隋书·循吏传》以梁彦光为第一。该传记载,梁彦光为人至情至性、平易正直而又知书重礼、见识深远。初为岐州刺史时,便因执政廉洁谨慎、惠泽百姓而天下闻名,在朝廷的考评中连年最优,为全国第一,隋文帝对其特别嘉奖“粟五百斛,物三百段,御伞一枚……赐钱五万”,并诏告天下,以梁彦光为天下官员的典范。但几年之后,梁彦光转任相州刺史,还是用之前在岐州的治理办法,没想到相州民风狡诈,与岐州的淳朴民风大不相同,不仅执政没有效果,还被奸猾豪强算计而被隋文帝责备免职。梁彦光被隋文帝重新起用时,上奏请求仍为相州刺史,后来,他采取了严打奸恶的雷霆手段,不过,在权力威慑收到显著效果后,梁彦光便适可而止,开始偃武修文、重儒励学,通过道德教化来从根本上改变相州狡猾奸诈、浇薄无礼的恶劣风气,最终化民成俗,此后相州官员和百姓都很高兴,很少再有民事诉讼案件。梁彦光治理相州的方式使用明察秋毫而又雷厉风行的方式来镇压恶霸,但绝不自鸣得意而沦为滥用权力、动辄伤及无辜的酷吏。梁彦光治理岐州、相州的方式,所取的即是儒家古圣先贤任德远刑、化民成俗的治理思想,只要能够真正将这些理念落到实处,自然政绩卓尔不凡。可见,只有使用以德治民的王道,社会才能真正长治久安。